中国海军打造凶狠电磁蓝军 千名电子战能手受训

2012年12月21日 08:43  中国青年报  

  这是一场看似无形、实则惊心动魄的对决——岸上,由蓝军组成的电子仿真对抗部队不间断向红军实施高强度电磁袭扰。海上,红军舰艇想尽千方百计与蓝军一较高下。

  担任“电磁蓝军”的就是海军某电子对抗仿真试验中心。他们利用构建的立体多维复杂电磁环境,连续多年对海军主战舰艇实施实战化训练,一大批新型舰艇指挥员和电子战能手在这里“加钢淬火”后,叱咤祖国万里海疆。

  复杂电磁环境仿真训练系统建设没有可供借鉴的范本

  那一年,当海军某电子对抗仿真试验中心成立的命令正式下达后,这支曾在装备试验场上大显身手的部队,开始了一场从机械化向信息化跨越的大变革。

  习惯了搞试验、录数据、出结论的官兵们,不知道复杂电磁环境下的仿真训练该怎样搞。复杂电磁环境仿真训练系统建设,全军也没有可供借鉴的范本。

  “拦路虎”接踵而至。某雷达仿真系统研制一开始就遇到难题:系统需要建成一条“信息高速路”将多个分系统集成起来,然而国内主流技术是采用集中式控制和高速并行接口方式,传输距离不超过7米,可中心分系统之间最远达数百米。

  搞信息化不能因循守旧,必须把超前的观念融入到每项系统建设之中。中心科技人员瞄上了刚刚出现的“分布式网络技术”。通过3个月艰苦攻关,他们掌握了关键技术。仿真系统各个分系统集成联网成功,军内第一个具有分布式体系结构的仿真试验训练指挥控制系统诞生。

  依靠新技术,中心科研人员不断为现代化仿真训练打造“十八般兵器”。被称作当时国际上第一个“异类复合型微波暗室”建成投入使用后,它能模拟出几百种目标及环境信号,使各型电子装备试训越来越接近未来战场的真实电磁环境。

  那一次,第一批部队官兵走入仿真试验中心,无不大开眼界:大量复杂信号突然生成,数据如瀑布流泻,噪声似暴风骤雨。面对逼真战场环境下强弱交替、纵横交错、疏密交织的海量电磁信号,舰上官兵真正见识了“复杂电磁环境”的凶险。

  这次体验,让官兵们在训练中有了许多“新发现”:单舰反导,决定胜负的反应时间只有短短几十秒钟。官兵们在逼真复杂电磁环境中反复与“电磁蓝军”过招,逼着自己练就一双看透电磁迷雾的“火眼金睛”。

  伴随着一场又一场攻坚战,他们在全军率先建成了复杂电磁环境网络化训练系统,即利用仿真中心构设的高密度、多体制和可调、可控的复杂电磁环境,实时传输到远在千里之外的部队驻地和训练舰艇,实现了远程异地共享复杂电磁环境资源,使受训部队不离港口、不出营区就能实施全系统全流程的复杂电磁环境下练兵。

  迄今为止,该中心已经完成了20多项重大军事训练演练任务,已有驱逐舰部队、潜艇部队、岸舰导弹部队的上百名新型舰艇指挥员和近千名电子战职手到这里训练,中心已成为扬名万里海疆的“电磁蓝军大本营”。

  核心技术不掌握在自己手中,将来会吃大亏

  几年前,当仿真中心科技人员在研制一套训练评估系统时,为加快研发进度、避免研发风险,他们购买了某视景显示软件,但此软件需要不断升级,每次升级软件都要支付一笔费用,最令他们头疼的是,没有源代码,技术上处处受制于人。

  一场反思性的争论在全体科技干部中展开。有的提出:我们现有的技术力量和水平还达不到在开发信息软件方面实现“自给自足”,花钱买别人的技术也无可厚非。有人坚决反对:军事核心技术不掌握在自己手中,将来就会吃大亏!

  中心党委态度坚决:“搞科研可以学习借鉴,但核心技术买不来,依靠引进将会受制于人,唯有依靠自主创新,才能走活信息技术革命一盘棋!”

  由高级工程师李辉、工程师高超等技术骨干组成的课题小组立即着手实施科技攻关。由于该视景显示系统涉及战场态势、战术背景条件、实时信息传输等前沿性技术课题,标准要求高,攻关难度大。课题小组连续奋战,历经无数次失败后,该显示系统终于成功研制出来。投入应用后,相关专家评价:你们不仅研制出了国内一流的软件,而且掌握了当今主流开发平台的核心技术!

  在这个中心,人人都把创新作为一种追求。几年前,某仿真指控系统建设立项后,中心总工程师张鸿喜亲自挂帅,带领技术骨干打响了一场科研攻坚战。

  经过700多天的“大会战”, 涉及数十项分系统、上千条信息链路的该指控系统如期完工。而这一庞大的工程,从软件的设计开发到硬件的车工铆焊,全部由技术骨干担纲完成,中心拥有全部的自主知识产权,同时节省研制经费近百万元。

  由于坚持把科研建设始终放在自主创新上,几年来,这个中心先后自主开发重大创新成果11项,自研大型信息化装设备100多台套,中心先后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19奖,制定军用标准4项,获得国防专利两项。

  要为年轻科技人才提供展示自我、实现价值的舞台

  多年前,中心党委在积极引进人才的同时,就开始拿出专门经费,建立了学术贡献奖、青年成才奖、科技创新奖,并努力使每名科技人员都有攻关的方向、承担的课题。

  同时,中心还建立了导师帮带制,每月举办科研学术交流会,定期邀请院校知名专家教授前来讲课,并积极协调优秀科技干部参加军地高层次学术交流大会,鼓励有发展潜力的年轻干部入院校学习深造。

  该中心政委安胜利说:“我们培养人才必须摈弃讲资历、论经历的‘老方子’,积极为年轻科技人才提供展示自我、实现价值的舞台!”

  当年还是中尉军衔就被任命为某项课题组组长的研究室主任刘丽明,承担某型雷达装备仿真系统研制任务后,连续奋战一个多月,每天工作到深夜两点多。系统研制出来后,使得仿真训练试验从数据记录、技术处理到结果评定,全部实现了自动化。

  年轻女科技干部朱丽,大学毕业一年后便自告奋勇担任某仿真对抗演练现场考核组组长。在昼夜对抗的“战场”上,为严格考核职手的真实作战水平,朱丽连续24小时坚守在对抗一线,被战士们称为“黑脸女考官”。

  一次演练中,某雷达操作职手在对方突袭干扰时,迅速实施应急对抗,但朱丽还是当场判定他失败。这名职手很不服气 “你反干扰的时间延迟了几秒,要是在战场,可能会因你的失误输掉一场战争。”在中心技术人员自主开发的数据实时采集录取训练考评系统面前,那名职手低下了头。

  某技术室主任张志勇,为尽快完成某训练导控系统研制,查阅了上百万字的资料,撰写了数十万字的学习笔记,并连续两个月在演练场上考察了解真实战场环境。当该系统“亮相”部队后,受到官兵一致认可。当年,他荣立二等功。

  宽广的事业舞台,为人才成长奠定了坚实基础。近年来,该中心先后培养出40多名博士、硕士研究生,5人享受军队优秀技术人才岗位津贴,11人入选某基地人才库,15人被中国系统仿真学会等学术组织吸收为理事或会员。前不久,该中心被评为海军人才培养先进单位。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