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舰载战斗机在“辽宁”号航母上多次安全起降,舰、机配合默契,飞行员技术熟练,武器装备运行正常。这标志着我国航母的试验与训练取得了阶段性重大成果。
一、航母应用技术之探索难于军机试飞
无论是对专业团队还是广大军事爱好者,航母技术都是全新而陌生的,其技术难度到底有多大,只有通过实践的摸索才能了解。在航母技术的功能构建的初期,无论是系统、体系还是人员,都是全新的,他们在未来的试验和技术探索中,每天都会面临难以预料的挑战。
航母系统的两大技术难点,一个是形成整体功能的系统融合,一个是关键技术如舰载机起降的突破。仅从技术而言,后者的难度可能更大,但从组织与管理的角度看,前者的难度可能更大。因为作为航母平台的行政技术指挥系统和各功能系统的操作者,既要熟悉各自装备的技术,也要了解各自在大系统中的角色,尤其是行政指挥团队,要将如此复杂的大系统整合起来实现协调运转,既需要有高深的专业知识,还要有丰富的实际经验,因此,所有的系统和人员,在整合过程中要从陌生走向成熟,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舰载机技术的探索,是航母技术中的顶尖高难技术,尽管技术团队已经在前期的探索中作出了艰辛的努力,并形成突破,但真正要掌握舰载机技术的, 还是要通过上舰试验才能实现。从俄罗斯的舰载机技术研发中,我们看到即使是像前苏联这样具有较强综合国力和军事技术的国家,试验中也会遇到各种难以预料的困难和风险,舰上试验可能遇到的困难是地面模拟试验不可比拟的。
对于中国的航母技术团队而言,他们唯一的优势是所谓的后发优势,他们可以通过解读其他国家在航母技术研发中所遇到的困难,有针对性地做好应对,但由于技术实力的不同和国情文化的不同,中国的航母技术研发一定会遇到其他国家没有遇到过的困难,要攻克这些难关需要探索者的勇气,更需要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功能构建不易机制构建更难
航母技术的试验探索过程,就是功能不断摸索实现的过程,航母技术如此复杂,各独立功能系统的技术试验难度已经可想而知,而要实现整机功能的协调共建难度更大,加之航母与舰队彼此的配合协调,既需要技术的探索,更需要模拟真实作战环境的任务训练。在试验过程中,逐步拓展各系统的功能,同时使各岗位的人员熟悉技术操作和协同配合,这个成长周期大致需要5到10年。当然,中国第一艘航母的作用除了功能构建,更重要的是探索机制和培养人才,首批参加试验训练的各类人员,不仅要成为一个很好的学习者,还要有准备在未来成为各领域的教授者。
任何一项新技术、新平台、新体制的出现,都会在成长过程中走过三个阶段:技术学习期、功能完备期、能力增长期。一个好的团队会迅速学习、体制构建、资源建设、机制建立等措施,迅速完成技术学习期,实现体系的作战功能。但大多数技术观念落后的团队,会在技术学习期花费大量的时间,长时间无法实现全功能应用。之所以造成这种现象,原因是团队在建设初期,没有清晰的发展战略,总是急于搭建行政框架,而对体制的构建、人员的培训,资源的建设重视不够,或者由于资源不足导致各种条件不具备,使得技术成长缓慢。
其实在技术学习期,要尽快使体系形成整体功能,重要的不是各就各位的实兵训练,而是厘清体系框架逻辑,制定管理、指挥和操作机制,做到岗位明确、责任落实、管理顺畅、协调运转。与简单平台的技术训练不同,大系统的学习训练,既要重视单个系统的技术细节,进行有针对性的技术训练,更要迅速将训练提升到全平台的体系任务的训练模式,用针对性的任务训练,磨合整个体系,在这样的训练过程中,传统的科目训练模式已经难以适应,而要以任务训练模式为主,训练每个功能岗位的人员,任务条件下操作系统的能力。在这种任务型训练模式中,指挥和管理团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需要指挥管理者有很好的规划能力和协调能力,从宏观把握上和细节管理上对训练进行全程的指导和监控,只有这样才能大大提高训练的效能,尽快实现功能的建立。
重视机制构建是所有高水平管理体系的共同特点,机制构建的重点不仅在于体制编制的设计、管理流程的编写和规章制度的制定,更重要的是资源建设。由于受文化传统的影响,国人在机制构建中普遍存在着资源建设滞后的弊端,一个典型的口号就是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这种理念在精神层面是积极向上的,但在操作层面却是一种错误理念。因为所谓资源建设就是条件建设,以飞行培训机制为例,除了训练飞机以外,教材、模拟器材、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训练保障体系都是飞行训练所必备的资源,而训练教官则是飞行训练体系中最重要的资源。
在机制构建中除了要重视各种条件的建设外,还要有选拔优质资源的意识,资源水平的低下将直接影响到训练的效果。包括器材的选项采购、教材的编写、人员的选拔都要优中选优,尤其是对于教官的选拔更是不可忽视,我们在人员选拔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选拔门槛太低,选拔的教员水平良莠不齐,教员水平的低下导致教学水平不高,最终就不可能训练出高水平的人才。(徐勇凌)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军事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