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网记者频道(微博):记者 孙兴维、特约记者 毛德海
神仙湾哨所,海拔5380米,在这个全军海拔最高的哨所吃上新鲜蔬菜已不是新闻。然而,当记者来到距哨所200米处的一个新建阳光板日光温室大棚里,一畦畦生菜、韭菜、油麦菜、芹菜、香菜等10余种新鲜叶子菜长势喜人。连长张喜胜告诉记者,官兵们第一次吃上“永冻层”区域自产的新鲜蔬菜,结束了该哨所建卡55年种不出新鲜蔬菜的历史,开创了我军在海拔5380米高原高寒地区种植新鲜蔬菜的先河。
神仙湾哨所于1982年9月,被中央军委授予“喀喇昆仑钢铁哨卡”荣誉称号。站在温暖如春的大棚内,张连长指着绿油油的蔬菜告诉记者,这里年平均气温低于零度,昼夜最大温差30多度,冬季长达6个多月,空气中的氧含量不到平地的45%,而紫外线强度却高出50%,是“高原上的高原”。几十年来,一代代守防官兵先后试种蔬菜50余次均告失败。过去连队的副食主要是罐头,官兵吃菜主要从山下拉上来,由于路途遥远,加之山下和山上温差大,新鲜蔬菜送到哨卡后就成了一团“烂泥”,损耗近半。
张连长说,过去,冬天基本上是吃黄豆、土豆、白菜,有时土豆、白菜都吃不上,官兵们就用固体酱油用雪水融化后泡辣子面吃馒头,官兵们笑称“神仙湾牌老干妈,够味!”
高原官兵吃上新鲜蔬菜一直牵挂着各级首长的心。和田军分区司令员陈水泉介绍,近年来,为解决高原边防部队“吃新鲜蔬菜难”的问题,总后勤部军需物资油料部和新疆军区,组织中国农科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科院、石河子大学专家,多次上高原、到边防调研论证。针对神仙湾当地土壤、地理、气候不适合种植作物,而采用无土栽培技术,建成日光温室大棚,充分利用太阳光、热资源,依靠自然采光和温度本身的建造材料进行保温蓄热的最佳效果。经过反复试验,最终采取“温室基础架空系统、阳光板采光系统、自动卷帘系统、供暖系统、滴灌系统、融水系统、二氧化碳气肥系统、基质栽培系统”等8大科技含量高的系统修建的日光节能温室,成功种出了新鲜蔬菜。让官兵第一次在雪域高原吃上自产蔬菜。
“这小小的一畦新绿,不仅结束了神仙湾哨所无法种菜的历史,更给官兵们带来了全新的生活乐趣”,指导员王启杰告诉记者,过去,为了能在高原吃到新鲜蔬菜,官兵们想了很多“绝招”:他们把蒜苗栽在罐头盒里,把舍不得吃的21金维他拿来作营养,然而全连的蒜苗还不够吃一次蒜苗炒鸡蛋……,如今,有了新鲜蔬菜,官兵胃口好,连队开展多年的“吃饭比赛”也光荣下岗了。
如今有了自产绿色蔬菜,官兵们的心情也好多了。“有空时,战友们都会到温棚里来‘吸吸氧’,看看新鲜蔬菜。”正在菜地浇水的种植员黄培鑫告诉记者,“听老班长讲,过去山上的老兵吃不上新鲜蔬菜,脱发、指甲凹陷等现象,以后,再也发生了。”
如今,战士们把温室无土基质种植技术发挥的淋漓尽致,在哨卡的班排内成功培养出了100多盆“鲜菜花”,点缀着这个离天最近的哨所,让雪域高原洋溢着春的气息。
在连队195平方米的温室内,记者看到温室种植的蔬菜以绿叶菜为主,尚不能满足连队的蔬菜供给之需。但张喜胜连长说,“这片菜地带给官兵们的除了营养保障之外,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抚慰,今后我们将进一步摸索经验,力求能多种一些。”
【短评】
只羡时鲜不羡仙
■ 中国军网记者频道特邀评论员 伍正华
神仙湾上一畦绿,只羡时鲜不羡仙。
几十年来,一代代神仙湾人欲当神仙而不成,先后试种蔬菜50余次均告失败。由于山高路远,山下运来的新鲜蔬菜到后变成了一团“烂泥”。
如今,有了离天最近的这一畦翠绿,连队开展多年的“吃饭比赛”也“光荣下岗了”,官兵们盘中有绿,眼中有绿,鼻中呼吸的也是绿。
想想过去开饭,口令是“黄豆”,回令是“土豆”,看看现在的时鲜变成“小菜一碟”,是不是有点雪峰煮酒,云中朵颐,羡煞神仙的惬意呢?
办法总比困难多。然而,个人的办法总归是有限的。为吃上新鲜的蔬菜,哨所官兵曾绞尽脑汁,把嘴里省下的金维他拿来做底料,可种出来的菜还不够炒一盘。
还是组织有办法。各方面的专家一来,蔬菜不再是“盆景”,鲜花也不再是“画作”。
世上哪有什么神仙啊!心在兵中,兵在心中,神仙湾上赛神仙,雪域高原四时春。
(本文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