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美涉华报告称中国弹道导弹采用世界尖端技术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26日 10:29  环球网
2009年国庆阅兵中出现的解放军东风-31洲际弹道导弹。 2009年国庆阅兵中出现的解放军东风-31洲际弹道导弹。

  2011中国军力报告第四章:军事现代化资源

  随着中国国防工业和研发基础的日渐成熟, 解放军逐渐降低了对国外武器采购的依赖程度。然而,解放军仍然期望外国援助,弥补某些关键的短期能力缺口。中国继续利用外资、商业联合投资、学术交流、海外留学生和海归学者,以及国家支持的工业/技术领域谍报活动,提高支持军事研发和采购的科技水平。

  北京的长期目标是打造一个完全本土化的国防工业部门, 再辅之以强大的商业部门,满足解放军现代化的需求,并以全球军火市场的顶级制造商的身份与他国展开竞争。中国领导人可利用多种资源支持解放军军事现代化建设, 包括国内国防投资、国内国防工业发展、不断增加的研发与科技发展资金、两用技术以及从国外获得的技术。

  军费开支趋势

  2011年3月4日, 北京宣布其今年军事预算增长率为12.7%,为近915亿美元。这延续过去二十年来中国公布的军事预算不断增长的趋势。2000年-2010年数据分析显示,在此期间,中国官方公布的军事预算以平均12.1%的年增长速度提高。尽管军事预算增长率较其同期整体经济10.2%的增长稍低,但军事预算对经济构成负担则是微不足道的。

  中国推进国防工业

  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中国国有国防公司以及国防相关公司便经历了一系列改革。北京政府还在继续改善商业做法、精简官僚机构、扩展其工厂工人的激励机制、缩短开发周期、加强质量控制,并且提高国防工业全面生产能力。北京还在强调结合国防与非国防部门,从而利用最新的军民两用技术,以及来自中国不断扩大的科技基地的成果。这些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直接获取外国武器与技术而增强的,这样的改革使中国能够将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技术,融合到北京政府最先进武器中系统的开发和生产过程中。而且,中国的一些武器系统,尤其是弹道导弹,融入了可与世界最现代系统所使用技术相媲美的尖端技术。

  军民融合。发展创新型军民两用技术与工业基地,满足军用与民用需求,这是中国领导人的最优先事项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必须建立并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坚持勤俭建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军民融合发展之路。

  中国国防工业受益于中国迅速扩大的民营经济与科技部门,特别是那些能够获得外国先进技术的部门。通过中国民营经济实现的个别国防领域的进步,似乎与全球生产与研发链连接在一起。例如,中国造船与国防电子设备部门的发展,受益于中国在商业航运以及信息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这些部门在过去十年间见证了这一巨大进步。尤其是华为、大唐、中兴等信息技术公司,一直与解放军维持着密切关系。

  相反地,在中国民营工业领域内,生产高性能计算机、先进应用软件、专用高端半导体/微处理器的企业却为数不多或几乎没有,中国在这一方面的发展较为缓慢。而且,尽管外国跨国公司与国内工业企业建立了伙伴关系,但是中国航空与兵工部门都缺乏高科技方面的副产品所带来的利益。

  按部门逐个分析。中国国防工业各部门的发展并不均衡。中国国防工业的生产趋势及资源分配似乎青睐于导弹及太空系统,其后便是海洋资产(包括水面及水下)、飞机以及地面部队的物资。在所有领域当中,中国正在提高其产品质量以及增强批量生产能力。然而,中国多数先进系统仍严重依赖于通过逆向工程复制外国的设计,这突显了北京政府在整体系统设计与集成领域所存在的固有弱点。

  导弹与太空工业。中国制造了一大批先进的弹道导弹、巡航导弹、空对空导弹以及地对空导弹。在过去几年的时间里,中国多数最终组装设施以及火箭发动机的生产设施都得到了升级,从而提高了生产能力。除了供中国军队使用外,这些完整的系统及导弹技术还可用于出口。批量生产这些武器系统,可能会使短程弹道导弹的产量大幅增加,而且还可能会使中程弹道导弹的年产量翻一番。目前,中国正在扩展其太空运载火箭工业,以便支持该国的卫星发射服务和载人航天计划。

  造船工业。中国经营着一个充满生机且具备全球竞争力的造船工业。通过采取一些措施后,中国现在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一大造船国。中国造船厂的扩建及现代化,使中国的造船能力得以增强,从而为所有类型的军事项目都带来了好处。这些项目包括潜艇、水面战舰、海军航空(包括航母)以及运输资产。不过,中国仍继续依靠外国供应商来获得一些推进器,以及更少量的火力控制系统、巡航导弹、舰对空导弹、鱼雷系统、传感器以及其他先进的电子设备。利用模块造船技术,中国能够把生产活动分散在若干地点进行,这样做不仅可以提高效率,而且还可以增加产量。中国已经向外界证明,它已经具备了批量生产潜艇及两栖舰的能力。

  军火工业。中国地面部队的现代化包括研制新坦克、装甲运兵车和火炮。解放军地面部队几乎在每个领域都取得了进步,而且新的生产能力也能够满足其大量增长的需求。不过,由于中国依靠国外合作伙伴来填补其在重要技术能力领域的空白, 所以这仍然可能会使批量生产的实际产量受到限制。

  航空工业。中国的商用和军用航空工业已从直接仿制早期苏式飞机发展到研制国产飞机。这其中包括改进版的老式飞机与现代第四代战机。中国商用飞机工业已经引进了高度精密且技术先进的机床、电子设备以及可用于军用飞机生产的其他部件。不过,由于依赖外国提供的飞机发动机及航空电子设备,再加之缺少熟练人员及设施,中国在飞机工业方面的大批量生产能力将受到限制。

  引进国外技术。目前,中国仍需严重依赖国外技术的重要领域包括:制导与控制系统、发动机技术、以及精密机床、先进的诊断及鉴别设备等支撑技术,还有对于快速原型制造至关重要的应用和处理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及制造技术。中国往往会引进这些国外技术,用于逆向工程,或补充国产军事现代化活动。

  俄罗斯一直是中国主要武器和材料的供应国,向北京出售了先进战机、直升机、导弹系统、潜艇以及驱逐舰。由于中国的几个生产项目要依赖俄罗斯部件,所以中国购买了俄罗斯武器设计的生产权。但这种趋势正在发生变化,因为中国的研发和生产正在越来越多地实现自足。

  以色列曾经向中国提供过先进军事技术,但后来对本国的出口控制体系进行了改革:以色列议会于 2007 年 7月通过了《国防出口控制法》,并从同年 12月开始执行相关法规。

  从 2003 年以来,中国一直在对欧盟成员国施压,要求其取消对华武器禁售的禁令。2004 年中欧峰会结束后,双方领导人发表联合声明,承诺要努力取消武器禁运。虽然这个问题被正式列入欧盟的议程,但近期内,欧盟成员国不大可能在取消禁运的问题上达成共识。

  2008年《瞄准美国科技:国防工业报道趋势分析》(Targeting U.S. Technologies: A Trend Analysis of Reporting From Defense Industry)的报告中,国防安全局(DSS)发现,在前一年,国外信息收集者(包括中国)试图获得来自《发展科学和技术名单》(Developing Sciences and Technologies List)中20个范围内的信息和技术。《发展科学和技术名单》是一份关于全世界发展的,可能在未来极大促进或削弱美国军事能力的科学和技术能力概要。

  国防安全局称中国的科学和技术收集重点是:制导和控制系统、先进能源技术、纳米技术、太空和反太空系统、核力量、新材料、航空和宇航装置、计算机辅助制造和设计以及信息技术。中国继续盯紧这些技术。

  美国商务部的工业和安全局以及司法部确认,自2006年起,至少有26个主要案例涉及中国采购以上科技和应用,以及当前和未来的军舰技术、电子推进系统、带军事应用程序的控制功率放大器、太空发射技术数据和服务、C-17飞机、德尔塔IV火箭、红外摄像机、与巡航导弹设计相关的信息、以及军用级加速仪。这些案例中提到的其他技术包括微波集成电路、武器瞄准镜、机密夜视装置和数据、卫星/导弹绝热层、控制电子元件、用于卫星和雷达系统的行波管、带雷达的微波放大器、与无人机等离子技术相关的出口控制技术数据、飞机、火箭、航天飞机和铀浓缩处理所使用的碳纤维材料和扩大范围的可编程逻辑装置。

  中国继续努力获得美国军用和两用技术,这些努力使中国科学和技术基础正在降低美国在军事武器和火药系统发展的关键领域的技术优势。此外,中国获得的技术可缩短中国的研发周期,研发更先进的技术。

  趋势与预测

  2006 年2 月,中国国务院公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称争取在2020 年之前,把中国转变成一个"以创新为导向的社会"。这份纲要把中国的科技重点定义为"基础研究"、"尖端技术"、"重要领域和优先项目"以及"重大特殊项目"--所有这些都具有军事用途。

  基础研究。作为增强基础研究能力众多努力的一部分,中国确定了五个具有军事用途的领域,并认为这些是需要政府积极参与并拨款的重要战略需要或科研计划:

  材料设计及准备;

  在极端环境条件下的制造业;

  航空与航天机械;

  信息技术研发;

  纳米技术研究。

  在纳米技术领域,中国已经从2002 年的几乎毫无研究与经费,发展到在政府总投资十分接近并仅次于美国。

  尖端技术:中国正在集中力量迅速开发以下技术:

  信息技术:重点包括智能感应技术,尤其是网络和虚拟现实技术;

  新材料:重点包括智能材料与结构、高温超导技术以及高效能源材料技术;

  先进制造技术:重点包括顶尖制造技术及智能维修机器人;

  先进能源技术:重点包括氢能源和燃料电池技术、替代性燃料和先进车辆技术;

  海洋技术:重点包括海洋环境的三维监测技术,快速、多参数的海底勘测技术以及深海作业技术;

  激光与航空航天技术也是重中之重。

  关键领域与优先项目。中国已经确认,某些行业与技术集团有可能提供技术突破、消除产业之间的技术壁垒、提高国际竞争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国防工业正在追求先进的制造技术、信息技术与国防技术。例如雷达、太空对抗能力、可靠的C4ISR能力、智能材料与隐身技术。

  重大特殊项目。中国还确认了16 个"重大特殊项目",计划开发或扩大国内能力。这些项目包括核心电子元件、高端通用芯片和操作系统软件、超大型集成电路制造、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高档数控机床、大型飞机、高分辨率卫星、载人航天以及月球探索。 (春风)

  环球军事授权新浪军事频道发布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美国《2011年中国军力报告》:

  摘要:美国新版中国军力报告称台海军力变化有利大陆

  第一章:解放军095核潜艇明年服役

  第二章:中国2050年成为世界级强国

  第三章:新轰6作战半径达第二岛链

  相关专题:美国发布2011中国军力报告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军力报告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