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英法在公开潜艇相撞事件上透明度不足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20日 09:36  新华网

  盲区:军事透明度与军事机密

  陈虎: 此次相撞事件本身在传播中存在一个"盲区",套用一个很流行的词就是"军事透明度不足"。

  此次事件是在发生一段时间之后才被披露出来的,英法双方都遮遮掩掩,没有公布具体的时间和地点,只是说在本月早些时候发生了这个事件,更没通报准确的经纬度。而针对潜艇破损情况、人员伤亡情况、是否有核反应堆损失和核物质泄露等这些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双方更是含糊其辞。一名英国海军发言人说,英国的核威慑力量一直保持完好,核安全也没有问题。一名法国海军发言人说,碰撞没有造成法国艇员伤亡,也没有对核安全造成威胁。

  英法双方这种模糊的信息传达显然是单方面的、不够公开和透明的。

  如果英法双方公布事件发生时准确的经纬度,我们就可以到具体海域探测究竟有没有核泄漏。而现在根本不存在这种可能性,因为事故发生方说没有泄露,并且未透露准确地点。

  可是我们看到,英国的核潜艇是被拖回苏格兰法斯兰海军基地的,这就说明它的动力系统很可能已经受到了损伤。而碰撞发生时,两艘潜艇上共有约250名乘员。这种碰撞之后仅仅说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也是很模糊的信息。我们可以想象,潜艇相撞就像交通事故中的撞车,可能不会造成人员死亡和重伤,但是连轻伤、擦破皮的情况都没有吗?仅仅用没有人员伤亡一笔带过有点太过轻描淡写了。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许多国家在军事透明度问题上并不像他们要求别人那样来要求自己,特别是涉及到比如战略核潜艇这种"国之重器"的时候,大家都在遮遮掩掩。相比较而言,英法两国核潜艇相撞事件的公开程度甚至还不如之前俄罗斯的核潜艇事故。这是在目前新闻报道和专家解读中还没有被关注的一个问题,我想这可以被看作是此次核潜艇相撞事件解读中的一个盲区。

  其实这也是在提醒大家,任何事件都可以和其它事件发生关联。

  如果潜艇回港后的照片被清楚地刊登出来,仅仅这样一个信息,专业的情报人员就会分析得出很多有用的情报。比如,可以根据潜艇碰撞损坏的外部情况,通过理论计算和试验手段计算出当时的航速,由此可以推断出英法这两艘核潜艇在执行任务巡逻区的正常巡航速度。这就是有效的情报信息。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任何的公开和透明都可能涉及到军事机密的泄露。因此大家在涉及这些问题的时候往往都是犹抱琵琶半遮面。所以,我们在涉及到军事透明度的问题时也可以换一个视角,而不仅仅是批评某某国家军事透明度不高。实际上,大家为了保守自己的军事机密,在信息的释放上都要有所保留。

  小资料

  液体海底:密度跃层,又被称为"柔软的液体海底"。

  海水的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内海水所包含的质量。海水密度一般在1.02-1.07之间,它取决于温度、盐度和压力(或深度)。在低温、高盐和深水压力大的情况下,海水密度大。例如,在大西洋深层冷水中,海水密度就大。而在高温、低盐的表层水域,如赤道表层海水密度就小。

  一般情况下,由赤道向两极,温度逐渐变低,密度则逐渐变大。到了两极海域,由于水温低,海水结冰,剩下的海水盐分高,所以密度更大。因此,北冰洋附近海域海水密度都很高。

  海水的密度随着深度增加而变大。大约从1500米的深度开始,密度随深度的变化越来越小,到了最后,密度几乎不再随深度变化了。可是,有时候,由于水温或盐度分布反常,海水的密度随深度增加而突然变大,人们把海水密度在沿直方向上突然变大的水层叫密度跃层。密度跃层对潜艇的航行很有意义。科学家们经过多次实验发现,跃层会使声波传播发生折射,这样,当敌人的军舰发射探测潜艇的声波时,常被跃层挡了回去,这时潜艇躲在跃层下面就能避开敌人的耳目而不被发现。另外,跃层比较稳定,潜艇可以停坐在上面,既节省燃料,又安安稳稳,于是,人们又把密度跃层比作"液体海底"。

  海水的密度是海水的一个重要物理特征。密度大,海水的浮力就大。经常出海航行的人都知道,轮船的"吃水"(船体在水面以下的深度)在不同海区是不都一样的,这主要取决于海水的浮力,也就是说与海水的密度有关。

  海洋深层几乎所有的海水运动都是由海水的密度差异引起的,密度大的下沉,密度小的上升。

  人们把海水密度在沿直方向上突然变大的水层叫密度跃层。一般情况下,海水的密度分布是稳定的。它随着海水深度、温度和盐度的变化而变化。海水温度低、盐度和水深增大,密度变大,反之,则变小。通常表层海水密度小,向下密度逐渐变大。但由于外界干扰,如水文气象条件变化,使某一深度的海水密度变化一反常态,突然变得特别大。在那里,深度增加不是很深,可是密度却急剧增加,好像隔了一层屏障,上面密度小,而下面密度大。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密度跃层。

  产生密度跃层的原因很多,但主要取决于海水的温度和盐度。通常,风平浪静时,水温随着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当海上出现大风浪,海水上下混合,上层水温逐渐均匀,而风浪影响不到的下面水层,温度依然在降低。这样一来,上下水层之间的海水温度呈现剧烈变化,从而形成了密度跃层。而在接近大陆的边缘海域,大量江河淡水流入海中,使海水被冲淡,盐度发生急剧变化,也会产生密度跃层。还有些跃层出现在两个不同性质的水团接触面上。如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海峡中就有这种密度跃层。在那里,表层海流始终从黑海流向地中海,而下面的海流则反其道而行,从地中海流向黑海,这两股海流带来的水团其温度、盐度均不相同,在其接触面容易出现密度跃层。

  密度跃层不仅对水面船只和潜艇安全航行有影响,而且对海洋生物的影响也非常大。因为密度跃层犹如海水中隔了一层屏障,使上、下层海水之间的循环、对流受阻。这样,当下层海水的鱼类所必需的溶解气体一旦用尽,又无法从上层水中得到相应的补充,致使鱼类和其他生物窒息而死。同样,上层水中海洋生物所需要的营养盐也得不到下层水的供应,致使它们不易生长和繁殖。所以,有经验的渔民有意远离有密度跃层的海域,因为这些海域无鱼可捕。当然,密度跃层也有可利用的地方,如潜艇隐蔽在跃层之下就不易被敌舰声纳发现,也可以停泊在跃层上面,伺机向敌舰发起进攻。所以,人们又把密度跃层称为"柔软的液体海底"。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相关专题:英法核潜艇大西洋相撞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核潜艇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