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南林钻研装备维修技术成名副其实兵专家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21日 06:21 解放军报

  兵专家

  修理连雷达修理班“小秀才”余威,写了一篇散文诗《一名精武战士的手》,赞美班长向南林:

  这双手,能操作、保养、维修团队五分之四的装备,神奇般地使50余台“趴窝”的大型装备“起死回生”;

  这双手,曾7次接过军区、集团军、师、团领导颁发的专业技术比武冠军奖章、奖杯或证书;

  这双手,取得了6次换岗、岗岗优秀的骄人业绩,写下了“我的技术请放心、我的岗位无差错”的铮铮誓言;

  这双手,撰写的8篇学术论文在专业刊物上发表,总结了团队新装备雷达快速形成战斗力的经验……

  文写意,诗言志。战友稚嫩的语言,勾勒出向南林忠诚使命、爱军精武的奋斗历程。

  2003年底,一位优秀政治教员到团里巡回授课。这位教员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生动感人,让身为教练员的向南林十分羡慕。当时,他每月工资只有600多元,却向战友借了7000多元,在全团战士中第一个购买了高配置的电脑。

  底子薄,他就从计算机基础知识学起,不懂就向自动化站的参谋请教。仅用3个多月,向南林就掌握了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能够独立制作多媒体课件。

  向南林养成了上网的习惯。一有空闲时间,他就打开部队局域网,浏览世界军情动态,了解世界军事变革,学习先进军事理论。他在网上看到有军事理论专家预言,随着武器装备技术含量的日益提高,未来战争将成为“士官的战争”。这些理论,激发了向南林争当专家型士官的热情。

  2004年底,传来了团里列装新型雷达的消息。想到指挥仪专业撤编,自己苦学两年的专业没有用武之地,向南林有一种即将“失业”的感觉。

  他很快从痛苦和迷惘中走出来:“军事变革越深入,武器装备淘汰就越快,对部队来说,淘汰就是进步,对我们这些战斗员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否则就理解不了‘装备等人才’的深意。”

  向南林感到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新雷达还没到,他就和厂家、母校频繁联系,收集了百余万字的资料。

  新装备列装后,既无教材又无骨干,向南林从头学起。数九寒天,他一大早就爬起来,踩着厚厚的积雪,来到训练场,钻进冰冷的雷达车里,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反复练操作,一个字一个字编写教程。新装备电路构造复杂,他趴在雪地里,冒着-30℃的严寒,反复调试。手被冻伤,并裂开了好几道口子。几个月下来,他熟练掌握了新装备的操作和维修技术,与战友们一起汇编出《××型雷达光电维修实例》手册,制作了两部多媒体教学课件,带出了15名雷达操作手,为新装备当年形成战斗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茫茫草原,硝烟弥漫。新装备首次走进演兵场。向南林和战友们操作“电子眼”,将空情准确、及时上传到团指挥所。随着一声令下,群炮怒吼,拖靶被不断炸飞。“成功了!成功了!”耳机里传来战友们的欢呼声。

  当晚会餐,向南林成了各个连队争抢的“座上宾”。

  一次,向南林参加防空作战演练。突然,一门火炮与雷达连接中断。他查来查去,发现问题出在火炮上。可他对火炮修理一窍不通,只能望“炮”兴叹。

  这件事对向南林触动很大。他感到,要使装备保持连续战斗力,一线维修人员必须成为多面手。从那以后,向南林抓住各种机会多练几手。

  团里每年都要到武汉送修装备,这是个苦差事。平板车上风餐露宿,冬天冒着“大烟泡”,夏天顶着毒太阳,有时一连几天吃不上一口热乎饭。可向南林每次都主动要求去,目的就是拜师学艺。

  厂家的师傅人人都是技术“大拿”,但要从他们手里学点真东西也不容易。听说有个老师傅手艺高超,向南林想拜他为师,可人家软硬不吃。向南林不灰心,先做徒弟样,干杂活、下苦力,端茶倒水,讲故事、说笑话,逗他高兴,老师傅被感动了。

  那天,老师傅郑重地端出一个小箱子,里面装着他多年积累的维修资料和一套自己设计的维修工具。老师傅说:“这是我的看家老本,原想自己干不动了再传给别人。现在就把它当成见面礼,送给你这个穿军装的徒弟吧!”

  向南林练就了浑身的武艺,向更高的目标发起了冲击。

  未来战争,野战装备抢修是一块“硬骨头”。团里成立了攻关小组,团长王志恒点名让向南林担纲。经过数百次的反复试验,一个个“拦路虎”被攻克。在专家的指导下,他和战友一起,大胆进行技术嫁接、模块集成,将系统确定为数据库、图像采集、信号传输、信息处理4个模块。这套“某型野战抢修综合支援系统”一问世,就显威演兵场,受到专家一致好评,获得了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相关专题:新一代青年士兵楷模向南林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