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制军事装备参与塑造亚洲新军事形象(组图) | |||||||||||||||||
---|---|---|---|---|---|---|---|---|---|---|---|---|---|---|---|---|---|
http://jczs.sina.com.cn 2004年11月25日 08:25 《国际展望》杂志 | |||||||||||||||||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声明:本文为《国际展望》杂志供《舰船知识网络版》独家稿件。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俄罗斯武器在亚洲 ⊙ 编者按: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武器出口一度下滑,但是,基于技术特点和价格等方面的优势,经过数年持续不懈的拓展,俄制武器再次获得亚洲很多国家的青睐。本文编译自《亚洲防务评论》2004年4月号《俄罗斯的亚洲武器客户》,本刊发表此文并不代表本刊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报道,仅供有兴趣的读者参考。 ◎ 苏联解体:向何处去? 十年前,如果有人说,“俄罗斯的国防工业将成为世界军火市场的主要竞争者”,一定会招致众人的冷嘲热讽。糟糕的是支持者自己也没有信心,因为来自国外的订单少得可怜。但现在,俄罗斯的军用产品几乎达到除南极洲外的世界每一个角落,“形势就是这样”,俄罗斯国防工业的每一个员工会自豪地说:“不用费力去争辩,看看数据吧,一切都可以清楚地说明问题。”10年来,经过一番卧薪尝胆,俄罗斯的国防工业完成了让人瞩目的战略转型。目前,俄罗斯的国防工业既能够良好地服务着国内军事改革的需要,也能够为世界提供先进的军事产品。当1991年苏联解体时,无论是国防工业的高级主管还是普通工人,都感到失去了精神支柱,茫茫然不知该往何处去。他们发现,苏联时代享有的特权不再有了,国防工业连起码的生存都成了问题。“我们几乎在一夜之间从养尊处优的宠儿成为自生自灭的弃儿。”一位高级官员这样回忆道。由于苏联长久奉行的计划经济体制,使得苏联的国防工业从一开始就成为一个配套的整体,数以百计的工厂谁也离不开谁,这些遍布在苏联广袤国土上的军工厂各守其职,按照苏共中央的指令有计划地生产,这一点从苏联的坦克车辆生产上就可见一斑。在苏联解体前,有3个工厂被用来生产坦克,包括位于俄罗斯的鄂木斯克、下塔吉尔工厂和位于乌克兰的哈尔科夫工厂。若要再追溯到80年代,还有2个工厂也被用于生产坦克,它们是位于列宁格勒的基洛夫厂和车里雅宾斯克拖拉机厂。 上述这些坦克工厂只不过单纯地将来自全国各地的零件装配起来,本身没有什么生产能力。苏联的解体,使得这个巨大的产业链瞬间化为乌有,这些坦克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基本处于瘫痪的状态。例如,1988年,位于哈尔科夫的马里舍夫工厂开始着手生产T-80UD主战坦克,但苏联解体后的这个位于乌克兰的工厂基本无事可做,因为原先生产坦克的70%的部件都来自俄罗斯境内的工厂,而现在这些工厂无须听乌克兰发号施令。为了恢复T-80UD的生产,乌克兰只好投入巨额的资金,一方面和俄罗斯政府签定备忘录,另一方面改进马里舍夫工厂的生产设备。 俄罗斯联邦具有完整的坦克车辆生产能力,而其他所有的独联体国家如果打算制造主战坦克的话,最少也需要从俄罗斯进口70%的零部件。但俄罗斯也不是无所不能,虽然其能自行设计制造主战坦克,但还是需要从白俄罗斯进口观测和火控设备以赋予坦克完整的作战能力。尽管俄罗斯具备完整的国防工业体系,但在苏联解体的那几年,整个国防工业面临着一个十分严峻的局面。还是以坦克生产为例,1992年——也就是苏联解体后的第一年,新组建的俄罗斯陆军仅仅订购了15辆坦克,5辆来自鄂木斯克,其余10辆来自下塔吉尔。而在苏联时代,光鄂木斯克一地,生产能力就可达每年近千辆。 与坦克制造商一样,其他的武器制造公司也在90年代初面临困境。根据苏联政府的决定,生产空对空导弹的桅顶旗设计局原本将搬迁到乌克兰,但苏联解体使得整个搬迁陷入泥沼。新成立的俄罗斯联邦不允许将剩余的空空导弹生产线搬到乌克兰,而乌克兰也不愿意吐出已经到手的生产设备。双方僵持不下,结果使得整个导弹的生产数量大幅下降。我们还可以很轻易地举出类似的例子,新的俄罗斯联邦成立初期,国防工业乱成一团。但后来,他们迅速地调整了自己的状态,使得俄罗斯国防工业如浴火凤凰般重生。 ◎ 走向出口之路 由于经济长期不景气,俄罗斯的国防工业无法指望来自军方的足额投资,即便使劲地挤出一些,也只是杯水车薪。整个国防工业的唯一出路就是对外开放,依靠出口来获得维持生存的必要资金。其实,任何国家的国防工业如果失去了国内市场的支持,几乎很少能生存下来,但俄罗斯做到了这一点,由此可以体现出俄罗斯国防工业的潜在能力。 国际战略研究所发布的《2002-2003军事平衡》报告专门用一章分析了1994到2001年7年间全球军火交易市场和各个国家在其中的份额。1994年,俄罗斯的军火交易额是21.43亿美元,占有全球市场的6.1%;1995年,交货额上升到40.3亿美元,占9.7%;1996年,交货额为36.55亿美元,占8.8%。接下来的2年发生了滑坡:1997年,交货额为27.94亿美元,占5.9%;1998年交货额为22.93亿美元,占5.7%。从1999年开始,俄罗斯国防工业开始在世界市场上发力。1999年,交货额上升到32亿美元,占全球市场7.9%;2000年,交货额为37.43亿美元,占11.5%;2001年交货额为36亿美元,占16.9%。尽管7年来,全球军火市场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俄罗斯所占的市场份额依旧由6.1%攀升到16.9%,显示出强大的实力。 国际战略研究所的另外一份文献也雄辩地说明俄罗斯国防工业的出口实力。这份报告分析了1994-2001年全球军火市场的实际销售额和各国所占的份额。1994年,俄罗斯出口军事装备的合同销售额为45.23亿美元,占全球12.3%;1995年为87.43亿美元,占全球29.3%,1996年为52.54亿美元,占14.6%;1997年为39.12亿美元,占15.4%;1998年是最糟糕的一年,全年合同金额只有26.21亿美元,占8.4%;1999年开始又复苏,达到44.8亿美元,占12.6%;2000年为84.23亿美元,占21%市场份额;2001年为58亿美元,占22%。 人们可以这样说:如果不是出口在支撑,俄罗斯的国防工业远没有现在这般轻松。来自各国的订单填补了由于内需不足的缺口,还使得俄罗斯能够适度改进其日益薄弱的军事力量。进入21世纪,俄罗斯军事改革为其国防工业带来了新的需求,但俄罗斯国防工业主要服务于全球军火市场的局面估计在短期内不会改变。 ◎ 亚洲市场 对于俄罗斯国防工业来说,亚洲防务市场是至关重要的。根据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的数据,在1994-1997年间,俄罗斯国防工业共向世界各国交付了价值91亿美元的军事装备,其中55亿美元来自亚洲;而1998-2001年间,俄罗斯向全球交付的军事装备价值达到112亿美元,其中来自亚洲的需求超过76亿美元。如果这些数据值得信赖的话,亚洲成为俄罗斯国防工业最大的顾客,其购买价值甚至超过了引领世界军火市场潮流的中东地区。只有美国在亚洲出售比俄罗斯更多的军事装备。 在苏联时代,对亚洲的军事出口更多地带有意识形态的作用,那时为了在全球称霸,苏联扶持亚洲的朝鲜和越南,并向他们大量出售军火。印度虽然在那时标榜为不结盟国家,却也是苏联武器倾销的对象。苏联出售军火的目的不是为了赚取外汇,而是希望借此获得在亚洲的政治影响力。对于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联邦来说,虽然同样是出售军事装备,目的却截然不同,他们急需的是真实的硬通货而非影响力。为了吸引更多的客户,获得更丰富的利润,俄罗斯一改以往苏联只出售二流武器的传统,将许多连自己都还来不及装备的新式武器推向市场。总体来说,印度和中国是俄罗斯新式武器销售的首选目的地,因此,我们对于俄罗斯在亚洲军火销售的观察首先从中国开始。 ◎ 日益重要的中国市场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历了一段与苏联的蜜月期。于是不可避免地从苏联那里获得军事装备,并建立了自主的国防工业体系。但1960年中苏分裂使得中国失去新式武器的出售者,到了1969年,两个国家的关系更是恶化到兵戎相见的程度。尽管后来中国依靠自己的国防工业以及来自美国、欧洲国家和以色列的援助,满足了部分武装需求,但中国军队总感觉到缺少了些什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向被人们认为是一支数量庞大的军队,这支庞大的军队的合同作战能力远不能与其人数相提并论,它急需外来的帮助,来首先改进陈旧的军事装备。 苏联的解体消除了中国北方的威胁,也消除了中国在亚洲的一个竞争对手。与此同时也为中国改善其武器装备水平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契机,中国可以从俄罗斯的手中获得全新的防务技术和装备。1991年,中国向俄罗斯阿穆尔河畔的共青城飞机生产联合体(KNAAPO)订购了20架苏霍伊的苏-27SK和4架苏-27UBK战斗机,这些飞机在1992年交付中国空军。这笔生意对于中俄两国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开始,中国从此开始获得领先世界的军事装备,而俄罗斯则挖掘到了一个巨大的市场。1995年KNAAPO与中国签署了第二笔合同,向中国出售16架苏-27SK和6架苏-27UBK战斗机,这些战斗机在1996年交付。1995年,俄罗斯也同意中国在沈阳飞机制造公司生产200架苏-27战斗机。1999年,作为俄罗斯向中国偿付债务的一部分,伊尔库茨克飞机制造厂向中国提供了28架苏-27UBK双座战斗/教练机。1999年8月,KNAAPO与中国签定了价值14亿美元的40架苏-30MKK多用途战斗机的合同,后来又牵引出第二笔38架苏-30MKK的合同。今年莫斯科航展期间,中国又计划向俄罗斯订购28架苏-30MK2来装备海军的远程打击力量。 中国空军获得了俄罗斯的先进战机,海军也从军售中获利不少。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向俄罗斯订购了2艘877EKM和2艘636潜艇。1997年,中国订购了2艘956E型现代级大型导弹驱逐舰,这2艘军舰在2000年底陆续服役。2002年5月,中国海军又耗资16亿美元购买了8艘基洛级636潜艇和2艘现代级驱逐舰(价值14亿美元)。中国海军也购买独立的武器系统来装备自行研制的军舰,比如在很多舰艇上都出现了俄罗斯血统的AK-630近距离武器系统、俄罗斯的雷达和电子设备。2003年5月订购的636潜艇将装备俱乐部-S导弹系统,大大提高解放军水下反舰的作战能力。 俄罗斯向中国出售的军火,除飞机、舰船外,最多的估计是防空系统了。阿尔马兹-安泰联合体宣称其已经向中国交付了6套S-300PMU-1防空导弹系统,并且在2001年获得了中国用来购买4套S-300PMU-2系统的4亿美元资金。中国或许还为俄罗斯研制S-400防空系统提供了必要的科研与试验经费,作为回报,俄罗斯将会把S-400的部分成果无偿提供给中国。最近,人们也在中国陆军的野战部队中发现了道尔M1导弹系统,据信数量应该在15套以上。 俄罗斯公司也在帮助中国改进自己的防卫系统。中国的歼-10战斗机将装备AL-31发动机,这种AL-31发动机正是装备在苏-27/30系列飞机上的改进型。2002年10月,中国在巴基斯坦举行的一次防务展览中展出了其自行研制的闪电-10中程空对空导弹,这种被称为“129工程”的导弹装备了俄罗斯的9B-1348导引头,同时在其他方面也得到了桅顶旗设计局的帮助。无可非议的是,中国与俄罗斯的军事联系使得中国将其与世界强国的差距缩短了近10年。 ◎ 亚洲的其他地方 10年的摸爬滚打,使得俄罗斯的国防工业公司更加熟悉市场的特性。他们不单纯追求出售整体的军事设备,而是以多面手的姿态出现在顾客面前。他们积极参与到各国的国防项目中,甚至是一向隔阂的西方国家。例如, KBM设计局正在协助韩国的LG公司研制KP-SAM便携式防空导弹。阿尔马兹-安泰联合体也不甘落后,正在为韩国研制适合当地作战环境的中程、中远程防空系统M-SAM、SAM-X。在印度,俄罗斯公司正在协助研制一种类似于3M55巡航导弹的射程290公里的导弹系统。一个由俄罗斯技术人员组成的联合公司正日以继夜地为印度的军事计划殚精竭虑,并伺机占领周边防务市场。 印度是亚洲军火市场最大的主顾,从印度身上或许可以看到俄罗斯国防工业将来要面对的全新局面。目前,苏霍伊设计局的苏-30MKI正源源不断地从伊尔库茨克飞机制造厂飞往印度,进入印度空军的战斗序列。但印度当初要求在苏-30MKI上安装法国和以色列的电子设备,按照惯例,在飞机上安装来源不同的电子设备是极其危险的,但俄罗斯还是这么做了,并且成功地满足了用户的需求,这充分体现出其国防工业体系的灵活性。根据合同,伊尔库茨克飞机制造厂将向印度直接提供50架苏-30MKI战斗机并允许印度斯坦航空公司生产140架同类飞机。与此同时,俄罗斯也允许印度生产超过200辆的T-90S主战坦克。 正是由于伊尔库茨克公司在处理印度购买苏-30MKI飞机时所体现的灵活性,使得它赢得了第二个新的市场——位于东南亚的马来西亚。今年5月19日,马来西亚宣布将向俄罗斯购买18架苏-30MKM战斗机,整个计划耗资近9亿美元。和印度的苏-30MKI一样,这批提供给马来西亚的苏霍伊战斗机将装备截然不同的航空电子设备:其中包括法国生产的平视显示器和其他适合马来西亚的电子设备。马来西亚似乎在一夜之间成为俄罗斯的主要军火伙伴,它在开列的清单上还赫然写着要购买SA-16/18肩射防空导弹,新型反坦克导弹和卡赞公司生产的Mi-17通用直升机。 ◎ 未来之路 俄罗斯的国防工业公司从10年前的名不见经传到现在的如雷贯耳,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整个国防工业的转变。对于亚洲国家来说,俄罗斯为他们雄心勃勃的军事计划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截止到2003年底,俄罗斯在东亚和南亚的军事合作伙伴有印度、中国、朝鲜、韩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缅甸、孟加拉国、越南。尤其重要的是,俄罗斯国防工业不仅仅沉迷于出售成品和发放生产许可证,而是更现实地参与到各国的军事科研项目中。这是一种成熟的体现,也必将注定俄罗斯的国防工业将会成为亚洲的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程 松 编 译 1994-2001俄罗斯国防工业出口状况
相关专题:《国际展望》网络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