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北京军博纪实之完结篇-馆藏轻武器精品上 | |
---|---|
http://jczs.sina.com.cn 2004年11月24日 14:05 《国际展望》杂志 | |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声明:本文为《国际展望》杂志供《舰船知识网络版》独家稿件。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旧中国被称为“万国武器博览会”:真实见证 - 珍宝终极曝光篇 曾几何时,“小米加步枪”是人民军队的形象缩写,在与强敌斗争的数十年间,我军主要靠缴获敌人的武器来装备自己,而其中枪械是最大宗的内容。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本土国防工业无法满足军阀混战的需要,大大小小的“草头王”拼命进口各种枪支弹药,外国军火商也乐于向这个市场高价倾销自身过剩的产品,这也造成了中国军队在最基本的武装——轻武器方面异常混乱的局面,事情的好坏总有两面,这对军队后勤而言无疑是场灾难,而对收藏者而言却肯定是一份财富。作为反映人民军队成长历程最权威的机构——北京军博最吸引人的的展出部分恐怕就在这数百件无言的“枪林弹雨”中了。 ⊙ 中国的“毛瑟家族” 毛瑟枪、克虏伯大炮、铁甲舰,从普鲁士时代走来的德国留给中国兵器工业最深刻的印记。军博展出的昔日轻武器国粹——“汉阳造”和中正式就是毛瑟枪的远东兄弟。 从1895年开始,张之洞主政的湖北枪炮厂生产汉式(“汉阳造”)步枪,该枪在中国前后生产了将近50年。它采取德国毛瑟1888式步枪的原始设计,不过取消枪管的套筒,以上护木取代,刺刀庭改在前护箍下方,改进了照门等。 1911年10月10日晚上,湖北新军第八镇第21标士兵程定国所开的第一枪,用的就是“汉阳造”, 由此掀起推翻千年帝制的辛亥革命。 1935年初由巩县兵工厂开始生产的中正式步枪是近代中国尝试步枪制式化的首次成功,对蒋介石御用武装——中央军的建立起到巨大推动作用。该枪是巩县兵工厂在引进全套德国毛瑟98步枪技术图纸模具的基础上研制成的,采用4发内藏式弹仓,口径7.92毫米,该枪采用了二段式的枪托,中间用胶粘合,然后在枪托底板再用螺丝锁住,这种作法是日本人发明的,据说原因是节省木料,而且增加枪托底部的强度,但是时日一久结合处肯定开裂。 中国部队当时大都采用7.92毫米口径仿毛瑟步枪, 威力也比采用6.5毫米口径的日本步枪大,可谈到了士兵的训练、后勤补给、步炮协同、部队协调整合等,中国部队大概差了不止十万八千里,这也是船坚炮利不足恃的另一明证。 ⊙ 德国自动武器 经常看革命战争题材影片的朋友肯定还记得当年《四渡赤水》中红军战士手拿“花机关枪”冲锋陷阵的镜头,所谓的“花机关枪”其实就是德国在一战末期研制的施梅瑟MP18冲锋枪的外销版,20-30年代中国军队曾大量引进,提供给突击队作为攻坚武器。 如果军博展出的德国武器仅此而已倒也罢了,但记者镜头下的却出现了两位“德意志稀客”,相信朋友们或许会更有兴趣。MG42式7.92毫米通用机枪是1939年由格鲁诺博士根据波兰设计图纸研制的,1942年装备德军,格鲁诺博士的主要贡献是大量采用冲铆件,大大地提高了武器的生产效率,到大战结束时已生产100万挺。该枪采用枪管短后坐式工作原理,膛口枪管助退器兼有消焰、制退作用;闭锁机构为滚柱撑开式,仿形式枪机开锁加速机构。闭锁时,位于枪机头内的两滚柱进入枪管节套凹槽后,被位于机体内的楔块撑开,完成闭锁。MG42机枪枪管的更换装置结构特殊且更换迅速,该更换装置由盖环和卡笋组成,它们位于枪管套筒后侧,打开卡笋和盖环,盖环便迅速地将枪管托出。根据历史资料,与日本签定《轴心协定》的德国于1938年便彻底断绝了向抗战中国的提供军火供应,而与德军作战的苏联红军虽然曾大量缴获MG42机枪,到后来向新中国提供军事援助的清单中也没有该枪的身影,它的出现似乎是个难解之谜。而世界上最先使用中间型枪弹的MP43/44式7.92毫米突击步枪在军博却出现三支则更是令人大跌眼镜,该枪是毛瑟公司和埃尔玛公司在德国行将失败之际紧急生产的,总数不到两万支,作战地域仅有波兰、前南斯拉夫、比利时以及德国本土,中国有此枪坛精品,实为我辈幸事。 相关专题:《国际展望》网络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