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白玉京:1万亿美元军费,美国出得起吗,打算怎么花?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白玉京】
一边是关税战打得火热,一边是计划着将美国军费提升到1万亿美元。军费和关税,这两柄利器,正在成为美国企图“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双重战略武器。
历史上,从未有哪个国家在非战争状态下敢如此大手笔的军事投入——即使对抗冷战时期的苏联也未曾有过。然而,特朗普执政期间的美国不仅如此,还以极端方式将对华关税推升到空前高点:对中国进口商品连续加征新的关税,使总体税率飙升至100%以上。
然而,剑拔弩张的表象背后,却是美国财政结构的致命虚弱。国债突破36万亿,年赤字逼近2万亿,通胀高企,社会裂隙不断扩大。在如此背景下,美国是否真的具备支撑如此惊人军费的能力?还是仅靠透支未来,维系昔日霸权的幻影?
这1万亿美元,究竟是帝国复兴的真正起点,还是国家困境之下最后一次豪赌?更实际的问题是,这笔史无前例的预算,将被怎样花出去?

美军展示F-35“大象漫步” 美国空军
美国算过账吗?
1万亿美元,口气真大,美国认真算过账吗?可能算过,但算得不全。
以美国目前的经济规模来看,2024年GDP已经超过29万亿美元,特朗普所提出的1万亿美元军费占GDP的比例仅为约3.4%。如果单纯与历史横向对比,这个比例并不算夸张:冷战高峰时期,美国军费占GDP比例曾长期维持在6%以上,越战期间甚至高达9.5%。理论上说,美国军费上升空间非常大,1万亿只是中等强度,还算不上高强度投入——这也可能是美国算账的立足点。
以经济体量为基础衡量,美国似乎完全能负担得起这1万亿美元的军事预算。
然而,这种对比仅仅停留在账面上。若深入分析,美国当前的财政状况远不如冷战时期健康。首先,每年需支付的债务利息约1万亿美元,恰与特朗普设想的军费额度相当。这意味着,在这笔1万亿美元的军费预算中,相当一部分资金不得不依靠发行新债券或增税来筹措,而无法完全依赖经济自然增长或财政盈余。
这就好比一个年收入29万的人,表面上拿出1万元购买新车似乎毫无压力,实际上该人已负债超过36万元,每年需支付的利息近1万元,而且养老、医疗、子女教育等各项刚性支出已占去收入的大半。此时再拿出这1万元购买新车,实际上已非表面那么轻松,而正是透支消费、加剧债务危机的典型表现。

美国太空军致力于太空武装化,发展各种太空武器和网络武器 美国国防部
更为重要的是,这1万亿美元的军费并非简单地注入经济、强化军力,而是投入到效率低下的军工复合体中。过去几十年,美国军工产业的采购效率持续下滑。以F-35项目为例,该战斗机单机成本从最初计划的5000万美元飙升至远超8000万美元,项目总成本甚至达到1.7万亿美元规模。而B-21隐身轰炸机即便处于试飞阶段,预估每架飞机成本也已大幅超出预算。类似成本失控和生产延期的情况,已成为美国军工产业的常态。
此外,美国的社会结构与财政支出分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冷战时期,美国人口结构年轻,社会福利负担较轻,财政支出的弹性大,军费高峰时对民生预算挤压相对有限。而今天的传统美国人已经深陷老龄化困境,婴儿潮世代退休潮导致社会保障、医保和养老金开支剧烈攀升,这些刚性支出已占联邦预算的60%以上。这种结构性财政压力之下,增加军费势必导致对民生、基础建设和公共服务的进一步削减,加剧社会内部矛盾与撕裂。
因此,特朗普的巨额军费开支并非基于健康经济下的合理扩张,而更像是在债台高筑、社会矛盾激化背景下的一次孤注一掷。这样的举措可能在短期内强化对外威慑力,但从长期看,将严重透支美国经济的健康性和可持续性,加速财政结构的恶化,犹如在危机中饮鸩止渴的一盘大赌。

美国或将续建福特级核航母 美国海军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sinamilnews)








![[费解] [费解]](https://n.sinaimg.cn/commnet/2018new_wenhao_org.png)
热门推荐
俄媒:俄可能放弃修复海军唯一航母俄媒:俄可能放弃修复海军唯一航母
- 2025年7月11日
- 09:28
- 参考消息
491
全球首个击落隐身战机的部队,用上了中国防空导弹
- 2025年7月11日
- 02:26
- 环球时报
438
印度空军“美洲虎”今年第三次发生坠机
- 2025年7月11日
- 06:12
- 参考消息
298
推荐新闻
- 【 新闻 】 预计今年美国经济增长将明显低于预期
- 【 军事 】 欧洲最大空军演习启动,俄反应强烈
- 【 财经 】 顺丰连陷“保价赔偿之争”!
- 【 体育 】 莱万当选世界足球先生
- 【 娱乐 】 冯小刚辟谣病情恶化放弃治疗:谣言总...
- 【 科技 】 年薪涨2个月,互联网人:@老板,懂?
- 【 教育 】 指导研究生亲力亲为 这位教授为何火了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5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