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俄军新战术:无人机敌后布雷

俄军新战术:无人机敌后布雷
2024年06月28日 15:28 参考消息
缩小字体 放大字体 收藏 微博 微信 0

  原标题:俄军新战术:无人机敌后布雷

    据俄罗斯《消息报》网站6月26日报道,不久之前,俄军开始使用无人机在敌后投放地雷。这样的实践已有半年多时间。弹药被无人机送往敌人腹地,在地下蓄势待发。在任何作战行动中,无论是突击还是反击,地雷工兵的贡献都是无价的,充实他们的技战术武器库则更为重要。

    《消息报》特派记者走访了在恰索夫亚尔附近作战的卡尔贝舍夫工兵营特种布雷排,了解到派出一架无人机执行任务需要多少人、能造成怎样的破坏,以及为什么野战环境下需要设计实验室。

    我们坐在一间被毁厂房里,这是“安营扎寨”的经典位置。在这里,指挥部、营房和实验室一应俱全,各种奇形怪状的新无人机就是在这里诞生的。布雷排由圣彼得堡“帝国军团”的志愿者组成,他们早在9至10年前就参加了顿巴斯的战斗。在特别军事行动区最初的一年半里,他们作为突击队员作战。从2023年底开始,空中布雷得到推广和完善(必须指出的是,乌军也是如此)。

    代号“总督”的排长丹尼斯说:“如你所知,无人机分为三种:无人攻击机、无人侦察机和所谓的FPV(第一视角)无人机,也就是自杀式无人机。现在又多了第四种——我们的无人布雷机,它使用特殊装置使弹药在空中进入战备状态,然后将其投放。”

    “总督”解释说,无人布雷机也属于FPV无人机,通过虚拟现实眼镜远程操控,但不需要冲向目标并自毁。这种飞行器把弹药送到距离接触线2至6公里的预定地点,完成任务后飞回操作员那里。

    投放最多的弹药是POM-2反步兵破片雷。在备炸状态下,从弹体分散出4条10米长的尼龙细线作为绊线。地雷的杀伤半径为16米。

    “总督”解释说:“投放点的选择取决于侦察兵给我们的任务。多数情况下是道路交叉口、森林出入口、脚踩出来的小径、输送弹药或人员轮换的路线。当然,敌人想不到在远离接触线的地方、在平时放心通过的地方、在几小时前还干干净净的地方,会有地雷等着他们。当这种情况定期发生时,他们首先会遭受损失,然后不得不费时费力地改变后勤路线,最后还会产生精神压力,感到自己不再安全。”

    实验室是组装无人布雷机的地方。如人们想象的那样,四面墙上都挂着工具。桌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导线、胶带、剪刀和螺丝刀,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焦糊塑料味。

    这里的老大是一名专业无线电工程师、塞尔维亚人德拉戈斯拉夫。他和同志们一起负责无人机的改装、维修和保养。

    德拉戈斯拉夫说:“给我们送来的都是普通的简易无人机。我们对其进行改造,只留一半原装部件,再装上我们的软件。本质上,每台机器都是一次创作。”

    工程师用3D打印机打印投弹装置:放置地雷的塑料盒以及用于无人机完成任务后平稳着陆的起落架。

    代号“施密特”的根纳季是无人机班的指挥员。他与一名技术员和一名操作员一起执行任务。技术员布置好地面站,负责发送信号和视频监控,还负责检查飞行器、部件、投弹装置的状态以及安装地雷。与此同时,操作员在掩体里测试设备,为操作无人机做准备。

    两人准备完毕后,旋翼无人机呼啸升空,出发投弹。指挥员盯着遥测仪和监视器全程监控,充当领航员给无人机指明路线。投弹后,无人机返航、再装填,然后重返前线。每次飞行需要10至15分钟。布雷排每天根据任务需要完成8至10次飞行。(编译/贺颖骏)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军事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sinamilnews)

热门推荐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