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教学团队的向战育人之路

教学团队的向战育人之路
2024年04月02日 15:13 解放军报
缩小字体 放大字体 收藏 微博 微信 0

  原标题:教学团队的向战育人之路

  晓雾弥漫,无边密林被浅白色的轻纱笼罩,某野外教学基地,一场大型野战生存考核正在进行。

  带领战斗班抵达“伪装”课目考核点后,学员董岳嵩傻眼了:眼前是一片黄色枯草丛,他们沿途收集的青藤绿枝,不仅无法提供伪装效果,反而更加惹眼。急中生智,董岳嵩令大家将青藤聚在远处作为假目标,人员分散钻入枯草堆。

  “开始侦察!”主考官胡旭东副教授一声令下,团队自主研发的智能识别系统立即启动,操作端显示屏传回实时图像。最终,系统没有锁定出疑似目标,学员惊险过关。

  “只有在实战化环境下,才能锻造学员因地制宜、因敌生变的本领。”胡旭东说。

  以战领教将课堂对接战场、为战而研以“科技+”赋能训练升级、向战而行助学员百炼成钢……国防科技大学军政基础教育学院军事基础教学团队目光灼灼向战场,走出了一条育人之路。

  以战领教——

  “复制昨天的经验,打不赢明天的战争”

  野外,国防科技大学军政基础教育学院的黄昉教授,正利用不远处的山头带领学员训练“目标指示”。

  “大家知道电影《英雄儿女》里的王成吗?”教学演示完毕后,黄昉问道。

  见学员纷纷点头,黄昉接着说:“那个年代的战士们没有接受过相关训练,如果能在远处确定目标点精确坐标,再用电台向指挥所汇报,也许就不用牺牲自己去给炮兵部队指示目标了……”

  学员们若有所思,教授又严肃地说:“虽然现在科技发展了,但如果有一天战争真的来临,同学们能否有王成一样的决心和勇气,大喊‘向我开炮’?”

  这是两年前国家级一流课程《军事地形学》户外课上的一幕。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是这堂课授课的亮点之一。那天,在掌声中,黄昉下课后像往常一样回到办公室。然而,眼尖的同事发现,他眉头紧锁,仿佛有心事。

  原来,通过与一线部队调研交流,黄昉了解到,信息技术已经融入军事领域的方方面面。他担心,随着导航设备快速发展,若继续按部就班,仅仅开展纸质地图的识图教学,培养出来的学员将与战场脱节。

  黄昉的担忧,得到团队一致认同。议后,团队决定联合多方打造信息化教学辅助系统。之后两年里,一体化教学训练平台逐渐完善。该系统收录的地图具备完整的地貌、地物、高程资料,借助它,学员可携带配发的智能设备,实时观察自身行进的速度和轨迹,了解周围地形情况,大幅提升野外行军效率。

  “复制昨天的经验,打不赢明天的战争,‘金课’也有‘保鲜期’。”黄昉把这句话写在教学笔记里鞭策自己。与他有相同感受的,还有刘卫东教授。

  办公室里,刘卫东脑海中一直回响着专家组的评价:“你设置的课程背景不贴合实战要求!”

  几小时前,在军队级精品课程《战备与战术基础》的课堂上,教学经验丰富的刘卫东对自己信心十足,却不想被当场泼了冷水。

  “现代战争,侦察手段愈加先进,在教学中设置‘接敌路线’时,不能为了便于行军而牺牲隐蔽性。”刘卫东开始反思。

  像《军事地形学》和《战备与战术基础》一样,军事基础教学团队承担的课程大部分属于“土味课程”——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与学员们一起“摸爬滚打”,大家从未松懈。

  多年来,团队为提高课程“含战量”往来奔走,力求精准把握部队人才需求,贴近实战抓好备课环节。海岛、高原、戈壁……都留下了教员团队的足迹,他们带领学员赴陌生地域开展野外综合教学,丰富教学信息资源库。

  中原腹地,张铁良教授带学员上靶场、爬高地、钻密林,与某特战旅等单位联教联训,协助其绘制营区地形图。学员们随旅参加野外实战化训练,12小时负重行军50千米,观摩实弹打靶。

  大漠戈壁,程果副教授带领学员深入朱日和联合训练基地,顶着酷暑跟随蓝军旅参与红蓝对抗,现地学习侦察监视、远程接敌、近战歼敌等课目……

  在教员们的不懈努力下,学员们感受到一堂堂“金课”上的“硝烟味”越来越浓。

  为战而研——

  “为训练插上科技的翅膀”

  防护与急救课上,宋殿义副教授正手把手教一位佩戴全套VR设备的学员,为“小臂动脉出血”的“伤员”止血。台下,其他学员紧盯虚拟屏上的“伤处”变化,观察操作过程。

  宋殿义热爱钻研信息化技术,他的房间里,摆满了各种科技设备与试验器材。用科技赋能训练的想法,源于他的一次难忘经历。

  5年前,一次手榴弹实弹考核,一名学员出手弹道太低,差点被掩体墙挡回。还有一名学员投弹角度不对,手榴弹偏出落弹区。

  这两次意外的出现,令整个团队刻骨铭心。之后,他们多次优化训练标准,定期开会复盘,但隐患仍然存在。宋殿义认识到,仅凭肉眼,很难发现学员存在的细微问题。

  “能不能引入信息化技术辅助训练?”一次参加军事前沿论坛时,宋殿义敏锐意识到新兴VR技术的教学潜力。

  “时代在变,育人方式也得跟着变,要为训练插上科技的翅膀。”宋殿义立即着手建立VR手榴弹投掷训练装备系统。

  4年间,团队投入大量精力,钻研理论、编程建模……面对姿态识别这只“拦路虎”,宋殿义加班加点攻关。他与工程师研究了人体在投弹时上百个部位的运动规律,通过海量计算,筛选出数十个识别姿态的节点,准确率大大提高。为优化系统对姿态变化的敏感度,宋殿义四处奔走招募志愿者,采集大量标准步骤数据,“喂”给系统深度学习。

  一个严冬,宋殿义发现,系统在处理识别物被遮挡情况,如受训者衣物厚重时,容易出错。他不肯放过任何一个问题,经过几天的“连轴转”,巧妙利用时空信息,对单一人体动作进行建模绘制节点,攻克了这一难关。

  终于,一套集姿态识别矫正、体征感知、虚拟交互等技术于一体的训练系统“新鲜出炉”。听说借助这个“新宝贝”,能不费“一枪一弹”精进技能,学员们都跃跃欲试。

  屋外狂风大作,某地下训练室里,手榴弹投掷训练火热进行。

  戴上全套VR设备,在宋殿义的引导下,学员刘硕开始第一次练习。

  “开始投弹。”提示音响起,刘硕拔掉保险销,正准备撤步时,只听“嘭”的一声,系统上出现红色字样——“投弹不合格”。

  “紧张导致握片松动。”宋殿义指出失败原因。他身旁的显示屏上,实景建模的场地侧视图、投弹曲线、学员实时心率血压数据、握弹姿态等一目了然。

  再来一次!刘硕挥臂引弹,奋力投出。然而,“投弹不合格”字样再次出现。

  “这次是引弹幅度不够。”宋殿义说。带有传感器的模拟弹被砸出去后,还能稳定传回各项数据,刘硕切身感受到了系统的技术含量。

  在系统的辅助下,刘硕调整自己的握弹手型,练习挥臂发力方式,通过反复练习,形成肌肉记忆。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很快,学员们迎来考核。当天,刘硕信心满满。投弹场上,只见她撤步引弹、挥臂扣腕,手榴弹在空中划过一道完美的弧线。

  “成绩优秀!”看到学员的进步,宋殿义神色欣喜。

  这只是该团队为战而研的冰山一角。激光模拟射击系统、投弹安全预警系统……为战而研,他们将激光交战、地形仿真、射效评估等成果运用于军事基础教学训练中,用科技助力学员本领生成。

  向战而行——

  “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

  “部队抢滩登陆遭密集炮击,大量‘伤员’急需救治并后送……”发令枪响起,一名学员身背急救包蹬地启动,脚下沙石飞扬,快速匍匐穿越铁丝网,随即又起身蛇形机动至矮墙……

  赛场硝烟弥漫,“兵之道”军事文化节上,一场实战化战伤救护比武激烈打响。

  “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团队负责人易文安教授表示,为了提升学员军事素养,他们组织“烽火杯”战术对抗赛、“谁是枪王”射击邀请赛等战味十足的军事技能比武,开展针对性集训。

  一个暑期,团队带领学员赴南昌进行实战化拓展训练。抵达第一天,不少学员就在轻武器射击时栽了跟头。

  射击场地依山而设,借助地形形成射击的俯角、仰角和死角。显隐靶在50米到300米内随机立起,且夹杂禁止射击的“平民靶”。为模拟实战的意外情况,枪械中还被装填了部分教练弹。再加之音响里的震耳炮声与人吼马嘶,学员们的射击节奏被打乱,频频脱靶,信心受挫。

  白天吃了败仗,学员们当晚进行复盘。助教张博启发大家,要根据目标靶密集程度合理统筹火力部署,避免兵力浪费或形成“射击盲区”。经过一番讨论,在主教练黄昉的引导下,学员就如何分工、如何协同等问题逐条展开攻关,形成预案。

  教员们把自己当作战斗班的一员,和学员一起吃单兵干粮、抬靶机、睡硬板床、泡训练场。在团队的辛勤付出下,学员们结成环环相扣的链条,最终的训练考核中,没有人再“掉链子”。

  次年5月,在团队的指导下,学员参加某军事技能比武荣获最高奖“勇士杯”,同时斩获其余5个单项奖中的3个第一。

  作为教员,最开心的事情,就是亲眼见证学员们的成长。在国际军事比赛中获得荣誉的李沛霖、“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向慧、军事地形学首席教练员吴凯……一批批学员经过团队淬炼,成长为一线部队的尖刀利刃。

  “没有什么比教给学员真功夫、硬本领更重要。”百炼成钢,教员们全身心投入,让学员经受实战实训的锻造淬火,只为他们将来在战场上打得赢。

  清晨,万丈金光洒下,战术场上,“除了胜利一无所求,为了胜利一无所惜”的标语熠熠生辉。

  毕业联考即将到来,教员们忙碌依旧,对学员进行悉心指导。看着学员们朝气蓬勃、奋力奔跑的样子,他们心中也充满了激情和动力。向着新的征程,教员和学员并肩前行、一路拼搏。

  上图:国防科技大学教员用自研VR系统开展手榴弹投掷教学。

  下图:国防科技大学学员参加轻武器射击训练。宋可旸摄

刘硕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军事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sinamilnews)

热门推荐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