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28岁时,你在干啥?

28岁时,你在干啥?
2021年06月26日 13:29 环球时报
缩小字体 放大字体 收藏 微博 微信 0

  原标题:28岁时,你在干啥?

  

  参加中共一大的代表们平均年龄为多少?

  答案是28岁。

  

  将时间拉回到1921年,在上海石库门弄堂中一间不打眼的民房客厅里,从湖南,北京,广州,日本等地赶来的13名中共一大代表围坐在桌前,热切讨论着中国的未来去向何方。

  会上年龄最小的代表刘仁静只有19岁,而当时的毛泽东,也只有28岁。正是这些正值青春年少的热血青年,建立起中国共产党最早的革命根基。

  即将上映的电影《1921》便聚焦了这些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发生于1921年的故事,讲述他们如何敢为人先,组建中国共产党。

  而当这些历史细节一一呈现在大银幕上,当代的我们回望百年前的他们,不难想象其中传承的力量。

  

  创新讲故事手法 拉进与当代青年距离

  穿越回1921年,当时的进步青年们组织启蒙学习,支持工人罢工运动,谋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但那个时代的他们与当代的我们相距百年,彼此间该如何产生共鸣与联结?

  电影《1921》的主创团队们为此下了不少功夫。首先,电影讲故事的方法,必须贴合当下年轻人的审美趣味。“语言、视觉、思维习惯都在不断改变。经典意味着一个时代的最佳表达,但绝不等同于和今天划上等号。”导演黄建新明白,电影的表现手法需要不断创新。

  电影是光影的艺术,《1921》的摄影指导曹郁便在电影光线上尽可能呈现诗意与浪漫。不同于以往相似题材的电影,习惯用深沉色调呈现百年前的上海,《1921》中的色彩力求贴近当代年轻人的审美,同时采用更加多元的色彩呈现建党历程中的激情与活力。

  同时,黄建新大胆使用年轻演员饰演青少年时期的革命前辈们。“中共一大代表们的平均年龄为28岁,选择与他们年龄相仿的演员来出演历史人物,是因为青年眼神里清澈的光芒,对世界、未来充满希望和激情的感觉,只有同龄人才能由衷散发。”

  电影中,绚烂的烟火在青年毛泽东的头顶绽放,随后是一段其奔跑的长镜头——毛泽东跑过十里洋场,跑过少年时家旁的竹林,镜头不断切换场景,闪回到少年时代;他在竹林中反抗父权专制,在桥上对爱人杨开慧说,“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国家,但可以选择自己的理想,为理想和真理献身,哪怕是一无所获也值得。”

  影片中,青年毛泽东跑向希望。现实里,中国当代青年们也在奔赴理想。

  

  跨越100年的创业精神 鼓舞当代青年为理想奋斗

  在《1921》中,毛泽东等年轻的一大代表所展露出的气质,与当代年轻人并无二致:他们都追求着理想,为前途坚韧奋斗。

  电影中,毛泽东、李达、王会悟相聚时,将建党描述为“新公司开张”,这一方面取材于历史真实的典故,同时吻合当代青年更加熟稔的创业精神,也正是100年前的革命先辈们与当代青年所思所想的精神联结。

  “他们的名字在今天璀璨夺目,但当时的状态其实和现在的年轻人一样。” 黄建新相信,革命先辈与当代年轻人不乏共通之处,“毛泽东二十七岁满怀抱负从长沙来到上海,为救国救民勤工俭学;李达和王会悟新婚不久生活在十平米不到的小屋里,志同道合共同奋斗。”

  《1921》中,历史人物既奔赴时代潮头,也像年轻人身边的伙伴:毛泽东会用“谁输了就抽三包烟”在政论中与朋友打赌,嘱咐李达做饭要多放辣椒;初到上海,刘仁静等几名最年轻的一大代表会被热闹的大世界游乐场吸引前去参观。但也同样是这批年轻人,会在五四运动等重大历史节点时一往无前,为救国救民不断尝试,甚至不惜付出生命。

  银幕中这些革命先辈的形象无疑启发着当代青年,“每一代年轻人都要为自己的未来进行规划,只不过这些年轻的一大代表们思虑的是国家与时代。但他们的行动也能为当下的人们提供力量。”

  黄建新希望,这一部电影能够给予当下年轻人以精神养料;他也看到了近些年主旋律影视作品越发受到年轻人追捧的内在原因:当下的年轻人们开始越发强烈地思考,自身的价值和未来在哪里。

  

  爱国精神成时代热潮 当代青年也将永葆少年心

  “青春化的表达,是开展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的有效方式,让青少年更加清醒地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徐粤春认为,《1921》注重青春视角,既是当代“90”后向100年前“90”后集体致敬,也为今天“90后”加深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认识提供了范本和榜样。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如《1921》一般呈现主流价值观的主旋律影视作品正蔚然成风。由黄建新导演或监制的“建字三部曲”均曾斩获超4亿元人民币的票房;2020年的国内电影票房十强中,主旋律影片更是占据了半壁江山。

  在国内诸多影视从业者和电影研究学者看来,中国的新主旋律电影正日益实现具体人物故事与大题材、大主题间的平衡。在相关产业高度成熟的发达国家,电影便往往具有主流叙事框架,有的国家热衷展现科技实力,展示个体英雄拯救世界;有的则聚焦于反战、和平等主题。这往往基于各个国家的具体国情和历史因素。而中国主旋律电影中的家国情怀、民族情节受到观众喜爱,无疑与社会凝聚力日益提升、民众越发自信自强等背景息息相关。

  一部两个小时时长的电影能给观众们带来什么?黄建新希望,《1921》能够成为一扇窗,打开大家对建党这段光辉历程的兴趣,成为年轻人们深入这段历史的起点。

  电影中有这样一幕:青年毛泽东初临上海,与李达夫妇进行了一场尽兴的夜聊,心情正好;却突然遇到法国人在其租界庆祝国庆日,将中国人拦在场地之外。愤懑的他开始在上海街头奔跑,脑海中也随即涌现出离开湖南时立志救国救民的思绪、曾经付出的努力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这一刻,他是一位朝气蓬勃的青年人;但同时也坚定踏出了通往新世界的步伐。

   “百年前,一群和他们年龄相仿的青年,满怀理想和壮志,在国家和民族的危难关头挺身而出,矢志改变中国的面貌。他们选择相信马克思主义,他们的精神超越时代。”黄建新希望,《1921》能呈现并弘扬这股历史的气韵。

  毕竟,“他们的宗旨和目标不仅可以与今天的年轻人共情共鸣,也激荡着接续奋斗的力量。”

  

  

  

  

  

  

  

1921毛泽东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军事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sinamilnews)

热门推荐

新浪军事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