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全球政治中的俄罗斯”网站5月1日报道,俄战略和技术分析中心研究员、政治学副博士瓦西里-卡申在《全球政治中的俄罗斯》双月刊2013年第3期上撰文指出,鉴于未来对华关系的长期不确定性,俄罗斯仍旧不排除中国潜在威胁转变成现实威胁的可能。俄在远东地区的军事建设针对中国的用意非常明显,毕竟除了核武器之外,俄军根本无法抗衡人民解放军。
卡申指出,近年来中俄互信关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两国在多数国际问题上结成统一阵线,而2011-2012年军事技术合作则基本恢复了上世纪90年代的“黄金时代”,俄对华军售规模大幅增加,平均每年接近20亿美元,联合军事演习规模越来越大,双边协作水平不断提高。今年3月初中国新当选国家主席习近平首访选择俄罗斯,而且应邀参观了俄军总参谋部作战指挥中心,具有鲜明的政治和象征意义,尽管此次访问期间双方并没有具体讨论巨额军售交易。目前在政治关系上,中俄还没有准备,可能并不准备宣布正式结成军事同盟,但是在军事和技术领域,通过日益频繁的大规模联合演习,深入扩大两军接触的方式,两国显然已经创造了缔结同盟的基本条件。
通过对俄军武器装备更新换代进程的分析,可以发现,东部军区在接装新武器方面首当其冲。而且,从俄罗斯的欧洲地区向远东地区投送战役兵力,一直都是俄军大规模战略演习的主要剧本之一。俄联邦安全局官方公布的许多间谍案件涉及中国。俄政府还在明显限制中国对某些重要战略经济领域的投资。很显然,所有这些都是应对中国对俄罗斯主权和领土完整利益构成潜在威胁的警惕和防范措施,因为中国并没有对俄罗斯构成任何直接威胁。但是,假设的“中国威胁”却在俄罗斯外交和国防政策中起着重要作用。
俄专家指出,中俄没有互相敌视的严重的历史传统,中俄之间的冲突远比俄与周边其他大国的战争次数少得多。直到17世纪末中俄才爆发小规模冲突,1899-1901年沙俄虽然参加了入侵中国的八国联军,但不是主要侵略者。1929年南满铁路冲突和1969年珍宝岛冲突,规模同样不是很大。总之,作为共处300多年、有着漫长边界的两个大国,中俄冲突数量如此之少,历史罕见,而且从未爆发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的大规模战争。尽管沙俄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了中国大片领土,令许多中国人视为“百年耻辱”,但是两国合作共同对抗西方的历史却非常悠久。早在1858年沙俄就曾试图向中国提供步枪和大炮,用来对抗英国和法国,挽救沙俄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的败局。抗日战争期间,苏联向中国提供了大量军事援。二战后,两国联手抗美援朝,全面深入地展开各种合作。
卡申认为,现在中国的发展和稳定面临多种挑战和威胁,谁都无法准确预测中国未来,哪怕是十年之后的政治走向。中国政府意识到了发展和稳定面临的威胁,正在积极采取措施应对,但是目前的经济科技现状很难保证长期前景内较高的成功概率,局势可能会在几年之内发生彻底变化,中国面临的潜在威胁就将变成现实威胁。从长期发展利益的角度来看,中国没必要与俄罗斯对抗,但是冷战期间中国曾经同苏联对抗,尽管同样没有意义,因此俄罗斯不得不考虑各种可能性。毕竟一旦与中国发生冲突,俄罗斯无论在军事上采取哪种措施,都会在战争伊始就陷入失败边缘。如果不能大量使用核武器,而且还必须是在战争的早期阶段使用,那么从原则上讲就根本无法保护西伯利亚和远东。
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地广人稀,与中国的边境线长达3000多公里,宽度平均200公里,而且北部地区不适合大量人口居住和大规模经济开发。如此狭长地带的防御本身就极为困难。另外,这里人烟稀少,基础设施不发达,只有两条国家级铁路干线和一条公路干线,而且从赤塔到哈巴罗夫斯克的公路干线的某些路段直接临近中国边境,极容遭受中国境内的炮火攻击。贝阿铁路虽然距离边境稍远,相对安全一些,但是桥梁和隧道太多,容易遭受航空装备和巡航导弹的打击。不利的地理位置和薄弱的基础设施一直都是苏联和俄罗斯远东政策的决定因素。在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沙俄占据经济和军事优势,却最终战败,地理位置不利是主要原因之一。从30年代起,为了保持对日本和中国的战略优势,苏联企图凭借军事工业优势,部署强大的作战集群,确保除了人数之外,在重型武器装备数量和质量上对敌方的绝对优势。即便是在最艰难的卫国战争期间,苏联国家命运岌岌可危之际,苏军部署在远东的兵力兵器也没有少于110万人、2000辆坦克、3100架飞机和9000门火炮。
上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紧张时期,苏联在远东地区进行类似的军事部署。从1965年起,开始从内地向邻近中国的军区调派兵力,仅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就向外贝加尔军区增派了10个师,其中包括3个坦克师。1990年该军区共有26万人,3100辆坦克,3900门火炮,大约200架直升机。远东军区当时大约有37万人,6000辆坦克,5800门火炮,300架直升机。在重型武器装备的数量上,苏军上述两个军区可与当时500万中国军队相提并论,而且技术水平远远超过对方。另外,中亚军区、西伯利亚军区和太平洋舰队相当部分兵力也在针对中国厉兵秣马。曾在外贝加尔军区情报局服役14年的列戈米诺夫少将回忆称,当时苏军非常清楚,如果爆发常规军事冲突,苏军集群的能力无论如何都无法匹敌庞大的中国军队,虽然非常不现实,但是唯一能保证苏军在常规冲突中获胜的方法是在被中国军队分割、包围之前,迅速转入进攻,分割、包围和摧毁在数量上处于优势的对手。
俄专家认为,在欧洲展开军备竞赛的同时,在西伯利亚和远东部署庞大的部队集群,过度军事扩张,无疑是拖垮苏联经济、进而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新俄罗斯无法维持苏联时期的远东防御体系,随着中国逐渐成为世界主要工业大国,苏联时期对中国的武器装备技术和火力优势已经基本消失。现在俄陆军人数不足30万人,不足中国陆军人数的20%。另外,高精武器技术广泛扩散,研发成本急剧降低,进一步加剧了俄罗斯在远东地区的军事劣势。俄军常规力量根本无法与中国对抗。俄罗斯因此在90年代和中国签订了削减和限制边境地区驻军的协议。
实际上现在俄罗斯军事对抗中国的唯一撒手锏仍是太平洋舰队。太平洋舰队核潜艇部队的技术能力,加上中国对海上贸易日益严重的依赖,理论上使俄罗斯有机会对中国造成难以接受的经济损失,此举虽然不能阻止中国胜利的步伐,却会提高中国一旦与俄罗斯发生冲突可能付出的代价。太平洋舰队位于堪察加半岛的维柳钦斯克核潜艇基地,因资金缺乏,维护困难,直到2003年还被俄军总参谋部建议关闭。但是从2004年起,该基地迅速重建和发展,大力建设基础设施,多次视察该基地的普京亲自监督相关建设进程。俄军计划装备的首批955型“北风之神”级战略导弹核潜艇和855型“白蜡树”级多用途核潜艇今后就将部署在这里。
卡申指出,总体而言,俄罗斯常规军事建设是在明显考虑和中国对抗威胁的情况下进行的。2010年在太平洋舰队、远东军区和西伯利亚军区贝加尔湖以东地区基础上组建的东部军区,即东部联合战略司令部,是俄军新组建的4大战区中兵力兵器最为强大的。尽管中俄友好关系的性质确定无疑,但是俄军政领导人并没有忽视直接负责中俄边境防御任务的东部军区,反而在积极展开军事现代化建设。俄军生产的大部分新型武器首先装备东部军区,比如东部军区空军成为升级版苏-27SM歼击机的主要用户,在滨海边疆区泽姆吉和中乌戈洛瓦亚基地部署了第22、第23歼击航空兵团。俄国防部宣布,还将在远东部署第3个最新型S-400防空导弹团,前两个团负责保护首都莫斯科。东部军区空军还得到了苏-30M2歼击机、苏-25SM强击机、卡-52攻击直升机、米-26重型运输直升机和其他先进装备。2011-2012年间,东部军区空防兵现役军事装备的更新率达到了50%以上。东部军区每年都举行从俄罗斯欧洲地区向远东投送兵力的演习。与此同时,还特别关注完善战略军事运输航空兵装备。当然,俄罗斯针对中国的防御能力基础是核武器,包括战术核武器。中国因素可能是近年来俄罗斯在削减战略武器方面考虑的主要因素之一,俄方强调不准备在其他核大国不参与的情况下,继续和美国讨论削减战略核武器的问题。俄罗斯没有披露本国战术核武库的情况,不但不准备削减,反而投入大量资金发展战术核武器。而且,俄前任防长伊万诺夫以前在谈论俄罗斯退出《中导条约》的想法时,显然也可能和中国有关。
俄专家认为,应当说,中俄是在互相恐惧。俄罗斯政治体系也在转变之中,俄罗斯极端思想较为强大,所谓的“中国威胁论”也相当流行。一旦俄罗斯投到西方阵营,变成美国的盟国,将会使中国陷入极其复杂而危险的境地,可能导致中国实现能源供给渠道多样化的多年努力化为乌有,使中国在独联体国家的投资受到威胁。尽管俄罗斯没有能力对中国进行地面入侵,但是中俄军事对抗以及美军基地可能现身俄罗斯的前景,迫使中国投入巨额资金发展防空系统、导弹袭击预警系统等,还可能迫使中国调整一系列战略设施的部署,使中国在国际舞台上陷入孤立。总之,一旦发生冲突,必将两败俱伤。相关严重后果迫使中俄双方积极采取措施,共同努力,避免这种局面的出现。现在中俄政府正在有意识地发展和巩固双边经济、政治和人文联系,使爆发潜在冲突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甚至完全不可能。(编译: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