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用航天界精英人员专攻国产大飞机项目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17日 10:13  新浪航空

    一帮航天人能否在航空工业复制成功?

  有意思的是,几乎每一个接触过大飞机公司的人,都会对这家公司产生“诧异”。除了7月初走入这家公司的众多航空工业界的代表发出惊叹号之外,早在5月11日的大飞机公司挂牌仪式上,就有记者发出过惊讶。

  “这是航空工业的新闻发布会,不是航天工业的新闻发布会”。这是一位参与大飞机公司挂牌仪式的记者发出的感慨。这位记者来到上海的挂牌仪式现场,和平时一样,签到之后开始四处寻找同行的媒体朋友,但很少有认识的。一打听才知道,由于大飞机公司的宣传部,大多数人员均来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总公司,因此本次邀请的记者,大多数是接近航天工业系统的媒体的记者。

  这从一个侧面反应了公众的一个担忧,一套从董事长到普通员工大部分均来自航天系统的公司,能否在航空工业领域复制他们在航天工业领域取得的成功?

  与航空工业相比,同属军工的航天工业具有两个基本不同点。第一,中国航天工业发展的起点是1956年建立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后来的七机部(航天工业部)则是1965年在五院的基础上成立的。也就是说,航天工业是先有研发和设计然后才有工厂,工厂生产始终附属于研发和设计。

  第二,航天工业不可能从国外购买现成的技术和产品,也就绝了依赖外国技术的念头。正是由于任何产品都要靠自己干,所以长期不懈的努力反而发展出来不比国外差的技术能力,并且形成了敢于在技术上突破的创新文化。

  几十年下来,中国航天工业在导弹、卫星、运载火箭、载人航天等领域硕果累累,成为中国的骄傲。1992年,航空工业系统和航天工业系统分别获得100亿元的国家拨款。对比之下,航空工业因AE100项目的失败而让国家把钱收了回去,但航天工业却用这100亿和后来追加的80亿,于2003年10月把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送上天(100亿用于“神舟”飞船、运载火箭以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等七大系统建设,另外还用了80亿元建设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部分设施、航天员训练中心、北京航天中心等设施),使中国成为继前苏联、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自主开展载人航天的国家。

  但航天工业属于纯粹的国防工业,不直接面对竞争性的产品市场,有其特殊性。而航空工业作为战略性产业,投入高、风险大、回报周期长,很难期望能在短期内盈利。一种型号民用客机往往要销售300~400架才能达到盈亏平衡点,所以发展大型民用客机必须要依靠政府直接和间接的投入。

  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研究中心的主打期刊《国际航空》杂志,从1987年的第8期起连载了《孤注一掷的赌博——世界主要民用飞机公司竞争内幕》。该书第一章的标题是“民机工业是‘风险大、运气差的行业’。

  我们无法预测运气,在目前双寡头的格局下,任何国家、任何公司要进入这个行业,都将充满艰难险阻。中国发展大飞机,不仅是对技术、资金、市场能力的考验,也是对管理、理念、意志、体制的考验。

  但是全世界的人又都在说,只要中国人想干的事,没有干不成的。我们想说的是,如果真想干,那就一定干得成,否则必败。不要忘记,1988年,中国大飞机项目也曾正式立项,却最终胎死腹中,当时离“运十”下马不过5年时间。现在,又20年过去了。

  航天领域的成功如何复制到航空工业,确实是一道费解的难题。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