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专家称ARJ21是中国大飞机发展的探路先锋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6日 12:56 央视
ARJ21初露锋芒 1998年,麦道90项目宣布终结,历经挫折的中国航空人在2000年改变思路,重回自主设计的道路,并且特别强调要按照世界民机市场的规律来做,不过这次他们把大飞机的梦放在心底,先要设计出一架支线飞机,代号为ARJ21,作为中国大飞机发展的探路先锋。 汤小平,原中航商飞总经理,ARJ21支线飞机总负责人 汤小平:这个历史,回想起来是很惨痛的,作为一个老航空的人,想这一段,就好像觉得,我们浪费了青春,也浪费了很多时光。为什么?这个是我们在重新启动ARJ21这个项目以前,我想我们所有的人面临的都是希望能有一个答案。 这个总装车间里曾经生产过运十,曾经是麦道82、90的生产线,而今,这里的新主人是ARJ21支线飞机。与以往不同的是,当设计师还在绞尽脑汁为ARJ21飞机思考细节的同时,它的制造商就已经开始前往各个航空公司,用未来的愿景吸引顾客。 汤小平:我们的价值,我们民用飞机的价值,实际上存在于客户中。这是个最简单的道理,在今天要想起来,可能是小儿科,但是你要知道,对于一个长期在军事工业工作的,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成长壮大的,我们这一代人成长,要接受这个,要把它和自己的业务结合起来,不那么容易。我曾经举过一个例子,我说同样的事,我要到军队的某个师长那里去谈,和我到一个航空公司一个老总那儿谈,给我的印象太不一样了。我第一次跟航空老总去谈的时候,第一个问题就是,告诉我,你的备件计划是怎么样。我准备的是我这个飞机性能多好,飞多高,飞多远,说实在的,我根本不懂。你备件计划多少,你要我买多少备件,你看看吧。 虽然ARJ21不是大飞机,但它仍朝着大飞机之路在前进着。它一改以往的思路,确立了全新的理念:客户观、市场观、生命观。它立志走自主设计的道路,但在设计之初就格外重视航空用户的意见;它主张独立发展,但又博采众长全球采购。总之,它力求遵循国际民用飞机市场规律,以后来者的姿态,努力挤入波音、空客占领的市场。这种种变化,昭示着中国的民用飞机制造全新时代的到来。 汤小平:我们中国客户已经是全球化的,你的产品没有达到他期望的全球化的标准,他不会使用的。我要说一句,在某些技术上我并不差,特别是在机载设备并不差,但是没办法说服人家,我没有办法给人家显示,我没有这个历史。这个时候怎么办?为了你自己飞机的生存,未来打进去的时候,你只有遵从这个名牌,品牌效益这一条规则,我选品牌。所以我ARJ在开始选的时候,主要的机载设备选谁,也就是找了二十几家客户,听他们的意见。你比如说GE,我们发动机是属于美国GE的。在那会上给我的印象太深了,二十几个用户都说GE的好,给你列举了很多很多。因为在那种情况下,我为了我自己的生存,为了打入市场,我觉得服从它是唯一的选择。 2007年12月,ARJ21飞机总装下线。这是一个令人期待了很久的振奋时刻。更值得庆贺的是,在此之前,它也像波音和空客一样,已经争取到了171架启动订单。 汤小平:航空公司签了这个的时候,派了专家组,把我们所有的制造场都跑遍了,最后的结论是他们的质量能保证,这也得益于我们和国外的合作。这笔资产也是很珍贵的。这中间我最大的感受是,我们每次介绍服务的时候,人家感兴趣。可能很多最后下决心,说愿意做我的其中用户很大一个是,觉得你现在这一次,真正服务理念变了,有点像样了,同时要感谢这些。我刚才讲了,我不主张打民族情节这个牌,但是你要承认,广大我们中国自己的用户,对中国自己产品期盼的心情,无疑是起了很大作用,非常感谢他们。如果他们这点心情也不存在的话,大概我的启动用户就没有了,所以,就是这么一个过程。 2001年,911事件给欧美航空市场沉重打击,旅客人数下降,市场陷入低迷。国际航空业纷纷把目光转向中国,未来20年超过1千亿美元的中国民航市场已经被他们谋入囊中。根据航空工业的特性,这1千亿美元又将带动1万6千亿美元的配套产业,以及未来20年的科技进步。这样的机遇怎能拱手相让。2004年,中国再次开始大飞机项目的论证。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