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校场】阿富汗几十年乱局的病根何在?

【校场】阿富汗几十年乱局的病根何在?
2021年08月16日 18:59 新浪军事 作者:小新
缩小字体 放大字体 收藏 微博 微信 0

  当地时间8月16日上午,阿富汗塔利班政治办事处发言人默罕默德·纳伊姆宣布,战争在阿富汗已经结束。回首过去的几十年时间,阿富汗这个国家给我们留下了太过深刻的印象。这个印象就是——乱。至于阿富汗乱从何来,有人说是从2001年美国入侵阿富汗开始;有人说是从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开始。但实际上,阿富汗乱局的渊薮却远比这些久远得多。

   

  阿富汗土地贫瘠、物产匮乏,甚至连地理位置都算不上特别重要——阿富汗东北连接的瓦罕走廊曾是连接中国与中亚的重要陆路通道。但自大航海时代以来,这种需要翻山越岭,途中有各种艰难险阻的陆上通路就已经基本被海路所替代。可以说,近代以来阿富汗不具备让西方列强多瞧上一眼的客观条件。唯一让阿富汗变得与众不同的,是沙俄在彼得大帝时期定下的向南扩张的基本国策与英国在英属印度现实利益的冲突。19世纪中期以来,沙俄不断在中亚地区向南扩张,英国则不断以英属印度为基地向北扩张。为了与沙俄的势力进行对抗,英国在19世纪先后发动了两场英阿战争,以期在英属印度和沙俄之间建立一个缓冲区域。这两场战争的结果是阿富汗南部的部分区域——包括阿富汗主体民族普什图人的大概一半的传统聚居区被并入了英属印度。

   

  1893年,已经沦为英国傀儡国的阿富汗王国与英国签署了《杜兰德线协定》,正式将一条把普什图人聚居区一分为二的杜兰德线作为英国势力范围分界线,这后来成为了阿富汗与英属印度的实控边界线,最后又在1947年英属印度独立和印巴分治后巴基斯坦与阿富汗的实际边界。但从根源上来说,现在属于巴基斯坦的部分领土是英国人用武力从阿富汗抢来的,在英国统治印度的时候阿富汗人没有与英国争夺领土的实力,但现在英国人走了,面对同样孤立无援的巴基斯坦,阿富汗人自然不愿意承认这条杜兰德线。这导致了阿富汗与巴基斯坦之间非常难以解决的领土争端。而为了削弱阿富汗对巴基斯坦的威胁,在后来事关阿富汗的各种重大事件中,总少不了巴基斯坦的身影。

   

  另一方面,由于帝国主义者对杜兰德线西北阿富汗的长期忽视,以及阿富汗国内对于西方列强强烈的复仇主义,阿富汗始终没有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走向现代化,而是在越来越深的陷入了宗族政治与神权政治当中。1920年代,阿富汗国王阿曼努拉·汗前往欧洲和土耳其进行了一次考察,深感西方之强大,阿富汗之落后,回国后开始矢志改革。他废除了奴隶制、废除了妇女罩袍习俗、开设了男女同校的学校,力图让阿富汗走向现代化和世俗化。然而国王的一片苦心却遭到了宗族和宗教领袖的一致反对,致使阿富汗爆发了内战。内战中,面对反对派压倒性的兵力优势,阿曼努拉·汗宣布退位。他的堂兄穆罕默德·沙阿却奇迹般的率领王国军队击败了叛军,杀死了叛军首领,并顺理成章的成为了阿富汗的新国王。有了阿曼努拉·汗的前车之鉴,穆罕默德·沙阿废除了他堂弟的一些激进改革,开始推行更加温和的改革政策。然而这种公然“开历史倒车”的行为却又引起了国内改革派的不满,这导致其在1933年被一名15岁的学生所刺杀。

   

  这种略显畸形的社会改革道路一直持续了几十年。上世纪50年代,出身于阿富汗王室的达乌德·汗出任阿富汗王国的总理一职。同上世纪50年代的许多政治人物一样,达乌德·汗也深受苏联革命输出的影响,他希望阿富汗效仿苏联进行社会改革,也推出了大量相关的政策。这一时期阿富汗的经济成长和妇女解放事业进展得都相对顺利。但问题在于,越发靠近苏联的阿富汗引起了美国的不满;再加上达乌德·汗还是普什图民族主义者,希望能够追讨回阿富汗的失地。这导致其在位期间阿富汗与巴基斯坦的关系日趋恶劣,并招致了巴基斯坦对阿富汗的封锁。在这些危机下,1963年达乌德·汗被迫辞职。但这也使得王室出身的达乌德·汗开始反思阿富汗的宪政体制的弊端。最终卸任10年后的1973年,达乌德·汗趁着阿富汗国王访问意大利的契机发动政变,结束了阿富汗的君主制,建立了阿富汗历史上的第一个共和国。成为了阿富汗第一任总统的达乌德·汗掌权后,继续推行了他亲苏、反巴的政策。

   

  种种原因导致成为了共和国的阿富汗还是没能抑制住国内的暗流涌动。这时候反对达乌德·汗的主要有两大派系,一派是他在政变时期的盟友——信仰马克思主义的阿富汗人民民主党,他们反对达乌德·汗的独裁统治和普什图民族主义;另一派是由巴基斯坦支持的极端宗教分子,他们的目的是反对政府改革,要在阿富汗恢复神权统治。1975年,在巴基斯坦的支持下,阿富汗极端宗教主义者发动了一次叛乱。虽然这次叛乱没有取得成功,却在根本上动摇了达乌德·汗的统治。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达乌德·汗成立了自己的政党阿富汗民族革命党,并宣布阿民革之外的所有政党均为非法——包括他此前的各路盟友。同时,他还降低了阿富汗对苏联的依赖,导致了苏阿关系的恶化。在这种孤立无援的情况下,1978年,阿富汗人民民主党的领袖之一米尔·哈珀遭到暗杀。这成为了压死达乌德·汗的最后一根稻草。人民民主党宣称哈珀是被政府暗杀的,而长期同情人民民主党的阿富汗军队则发动了叛变,杀死了达乌德·汗和他的家人。这就是阿富汗历史上的四月革命。

   

  革命之后,人民民主党走上了阿富汗的政治中心。这个政党在60年代末分裂成了以穷苦农民为主的群众派和以政治精英领衔的旗帜派。双方的矛盾在于,群众派主张动用一切力量,使用一切手段,在最短的时间内建成共产主义;而旗帜派则主张阿富汗不具备建立共产主义的先决条件,社会改革需缓步进行。在政治上,阿富汗的靠山苏联更加倾向于旗帜派的路线,但四月革命的结果却是实际在四月革命中出力最多的群众派掌握了政权。在掌握政权后,群众派为了获取苏联的支持,开始在国内推行“红色恐怖”,大肆迫害旗帜派人员——他们确信,如果没有旗帜派,苏联就只能支持群众派。虽然苏联希望保全旗帜派,但他们却被群众派领袖塔拉基的一句话怼了回去——伟大导师列宁教导我们要对革命敌人冷酷无情,必许消灭他们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1978年开始,塔拉基的群众派政府开始了对阿富汗大刀阔斧的现代化改革,其中包括大量直接针对传统伊斯兰民法和婚姻法的改造。他们宣称“要彻底铲除阿富汗社会的封建主义”。种种改革措施让传统宗族和宗教势力更加难以容忍,而群众派政府则采用了最简单的手法解决改革过程中的阻力——直接解决造成阻力的人。这使得整个阿富汗的旧势力都在反对群众派政府的旗帜下团结了起来。而在群众派内部,也出现了潜伏在党内的大野心家——阿明。在执行“红色恐怖”的过程中,群众派二号人物阿明攫取了党、政、军大权,并把塔拉基架空。1979年,塔拉基与阿明因政治路线问题出现了重大分歧,导致阿明在1979年发动政变推翻了塔拉基政权,成为了阿富汗新的一号人物。

   

  作为一个民族主义者,阿明一方面反感苏联对阿富汗的控制,另一方面也对巴基斯坦和其背后的美国深恶痛绝。由于激进的社会改革和美国、巴基斯坦对激进宗教主义者的支持,阿明上台后阿富汗的旧势力立刻发动了叛乱。无力抵抗叛军的阿明此刻只能求助苏联帮助其平叛。然而此时的阿明政权对苏联来说却成为了苏联腹地的一颗定时炸弹。在情感上,苏联人厌恶阿明;在现实上,苏联人也看透了阿明无法掌控阿富汗的局势,最终只能让阿富汗进入到亲美、亲巴势力的手中。因此面对阿明的求助,苏联一边调兵遣将进入阿富汗,另一边则在策划“做掉”阿明,另寻自己在阿富汗的代理人。最终在1979年12月25日,随着阿富汗安全局势的不断恶化,苏联迈出了武装入侵阿富汗的一步。

   

  早在阿明发动政变之初,美国就意识到,苏联可能会选择出兵打击已经成为了其沉重包袱的阿富汗阿明政权。1979年3月30日,美国国防部代表沃尔特·斯洛克姆就曾公开询问:“保持阿富汗的叛乱活动是否有价值,是否能‘把苏联人拖入越南的泥潭’?……如果苏联人决定发动攻击,我们完全有兴趣让他们卡在那里”。两个月之后,美国总统卡特签署了一份文件,授权CIA向所谓的“阿富汗圣战者”提供“非致命援助”。可以说,苏联推翻阿明政权的做法正中美国下怀。在美国、巴基斯坦和其他境外势力的支持下,阿富汗的旧势力与苏联进行了长达10年的游击战争,这场尾大不掉的战争,最终成为了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然而,在战争中由美国和巴基斯坦等国的资助下成长起来的“阿富汗圣战者”却也成为了美国和巴基斯坦的梦魇,这其中就包括9·11恐怖袭击的策划者——本·拉登。

   

  苏联在1989年撤出阿富汗后,还一直对其扶植起来的阿富汗政府进行援助以维持其统治。然而这个“苏联老大哥”却在1991年底“撒手西去”了。阿富汗政府再一次进入了风雨飘摇之中。1992年,阿富汗的各路军阀势力开始了长达4年的大混战。在这个过程中,塔利班第一次出现在了阿富汗的政治光谱中。所谓塔利班,实际上是“塔利布”一词的复数形式,意为“学生”,与意为“老师”的毛拉相对应。之所以叫这个名字,主要是因为该组织的早期成员多是在阿富汗多年战乱中辗转进入巴基斯坦,并在巴基斯坦宗教学校学习过的学生。在巴基斯坦的支持下,塔利班民兵组织于1994年成为了阿富汗内战中的主要力量,并在1996年占领了阿富汗的绝大部分领土。其他部分军阀为了反抗塔利班组成了“北方联盟”,退入了阿富汗东北部的山区与之周旋。

   

  受成员生长环境的影响,1996年至2001年间塔利班的统治有相当浓烈的极端宗教主义思想。这在已经经过了上百年新思潮洗礼的阿富汗并不得人心。然而正如文章开头所述,阿富汗贫瘠的土地、匮乏的物产和压根没什么战略重要性的地缘位置;再加上苏联人在这里的前车之鉴让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都对其提不起兴致——除了巴基斯坦。直到有一天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彻底改变了这一切——9·11。其实在9·11之前美国和基地组织并没有什么特别深的过节,本·拉登之所以要发动9·11袭击完全是看不惯美军在海湾战争后赖在沙特阿拉伯不走的行径。1996年,本·拉登发布的第一个教令就是呼吁美国士兵离开沙特;1998年,本·拉登的第二条教令表明了他对美国和以色列外交政策的反对,对美国驻军沙特的反对,并呼吁穆斯林对美国进行攻击。此外,2004年美国部分公开的所谓“28页报告”中,则暗指可能是沙特阿拉伯的王室成员与本·拉登共同策划了9·11袭击。

   

  总之,不论出于何种原因,本·拉登和他的基地组织对美国发动了这场举世震惊的恐怖袭击。本就嚣张跋扈的美国人自然受不了这种委屈。他们立刻通过自己的情报网络锁定了9·11的幕后黑手——本·拉登。然而此时的本·拉登却并不承认9·11是自己所为,并向自己的好友——塔利班领导人奥马尔寻求庇护。现在我们并不清楚奥马尔是明知本·拉登发动了9·11袭击还为其提供庇护,或是自己也被本·拉登骗了。但结果就是,当美国人上门来要求塔利班交出本·拉登时,奥马尔拒绝了,说除非美国公开是本·拉登策划了9·11袭击的证据,否则不会交出本·拉登。而在美国方面,公开相关证据意味着会把整个国家的情报网络和自己的线人“翻出来,晒一晒,洗一洗,拾掇拾掇”,这显然是不可能的。美国与塔利班也因此结仇。随后不久,美国宣布塔利班为恐怖组织提供庇护,并在2001年10月7日对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发起了军事打击。在压倒性的军力优势面前,阿塔几乎毫无抵抗之力,丧失了刚刚建立不久的政权。与此同时,被阿塔打到东北山区的北方联盟也卷土重来,加入了美国扶植的卡尔扎伊政府。

   

  原本美国入侵阿富汗无非两个目的,一个是为9·11报仇,扬了本·拉登;另一个是顺手干掉公然与美国作对,包庇本·拉登的塔利班政权。其中第二个目的到2002年春季就已经基本完成;至2011年,本·拉登被美军击毙后,最主要的目的也完成了。但美军却发现自己又掉进当初苏联人掉进的泥坑里了。阿富汗境内没有任何组织有实力在没有美国帮助的前提下维持政权,这让美国人不能“说走就走”,不然塔利班卷土重来美国光是在面子上就挂不住。因此,最好的办法是用美国模式改造阿富汗这个国家,但很快美军发现当初“箪食壶浆喜迎王师”的阿富汗人组成的新政府并没有任何救国救民的情怀,也不想搞任何改革,只是一群在美国的庇护下贪赃枉法的投机分子。这些人烂泥扶不上墙,但是美国还必须去支持他们。而美国支持的力度越大,这些人就可以越安心地滥用国家公器。这其实也是美国在入侵阿富汗20年后,痛定思痛撤离阿富汗的根本原因。

   

  可以说,外部势力的干涉无可否认的是阿富汗几十年乱局的原因之一;可另一个更加根本的原因却很容易被忽视——阿富汗乱局,乱在自身。而今天风卷残云一般消灭了阿富汗新政府的塔利班能终结这一切乱局吗?自古以来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难。1996年至2001年的极端宗教统治在阿富汗人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这也是如今许多阿富汗人争着抢着要逃离阿富汗的原因之一。祸根得不到解决,阿富汗和平和繁荣就没有坚实的保障。如今,改头换面的塔利班宣布将实施更加温和,更加世俗化的政策。这是一个致力于解决阿富汗乱局根本病灶的建设性方案,但能否实施、落实还要看今后的发展。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军事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sinamilnews)

热门推荐

新浪军事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