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为《航空世界》杂志供《新浪军事》独家稿件。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早在半个世纪前,美国就开始了对空间资源的争夺;而如今,五角大楼的注意力则开始转向了如何保护他们的空间资产。快速打击识别与探测报告系统也由此应运而生。
美国向来对威胁其安全的隐患深恶痛绝,2007年中国的反卫星导弹实验,无疑触动了美国那根最为脆弱的神经,促使其国防部加快了研制与部署反卫星袭击防御系统的步伐。目前,美国空军精心设计的第一套系统已浮出水面,并计划于2011年全面部署。
项目“迫在眉睫”
美国国防部曾经遭遇过其应用卫星在短时全部失灵的情景,这一噩梦般的片段表明有针对美国空间资产的敌对活动进行。而它很可能就是反卫星武器。更为糟糕的情况是,五角大楼甚至不知道威胁的源头,更不知道如何去规避。军方官员表示:我们可以肯定我们遭到了袭击,特别是来自反卫星武器的袭击,但我们却没有工具来迅速地集合所有的证据。2001空间委员会称其为太空中的“珍珠港事件”。
2007年中国的反卫星导弹实验,更使五角大楼倍感压力。国防部曾对实验进行了跟踪监视,而令其担忧的是面对未来可能的突发性反卫星袭击,如何去进行有效的规避。因此,国防部对防御性和攻击性“太空战”的呼声空前高涨。防御性策略要求具有保护空间系统免遭袭击的技术,而攻击性策略则是封锁敌方从太空获取己方数据的途径。这无疑是棘手的政治问题,立法者对公开以资金支持此种军备持犹豫态度。因为这种行为可能被认为是欲将太空发展成为战场。然而,中国的反卫星实验间接帮助国防部的立场占据了上风,即至少要使目前的防御系统准备就绪。即使如此,国防部同民主党所控制的国会之间关于这个问题的政治争论仍然没有平息的趋势。 反卫星武器对低轨卫星的威胁尤为突出,而美国一些情报卫星和气象卫星均在反卫星导弹的射程之内。最重要的是,国防部所有的作战计划都严重依赖于卫星的支持,美国及其盟国的经济发展也依靠着来自太空的服务,如GPS导航和卫星通信等。这些因素时刻激励着国防部积极探索规避威胁的方法。
快速打击识别与探测报告系统
美国所需要的是预知导弹来袭的能力和卫星的机动能力,识别是否有威胁来临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将航天器上的反常行为与看似无关的数据联系起来。国防部希望到2011年,一个新的系统将能够及时地提供威胁警告数据,以允许指挥官有充分的时间将卫星移开来袭导弹的弹道。
美国空军太空司令部(AFSPC)主持着提高空间态势感知能力的项目,包括“空间栅栏”的升级、陆基太空监视传感器、计划2009年部署用于监视航天器的天基太空电光监视卫星。这些系统能让美国更清楚地了解太空中的目标,在可能造成威胁且难于侦测的微卫星日益增多的情况下,这些系统显得尤为重要。
大部分工作都在保密状态下进行着,而快速打击识别与探测报告系统(Raidrs)Block20版项目却与众不同,它是唯一一个被承认的国防部防御反卫星袭击项目。目前,快速打击识别与探测报告系统Block20版尚处于概念设计阶段。空军希望它能够从公开和加密的数据源中收集有用数据,以实现对反卫星武器袭击的可预知性。最初的预想是对部署在中东地区的快速打击识别与探测报告系统仅进行模块升级,而目前对新版本的设计远远超出了最初的想法。
快速打击识别与探测报告系统Blockl 0版是Block20版的前身,它包括了陆基硬件与软件,可以让军方监视商业卫星通信链路的完整性。该系统还可以探测干扰源,让指挥官可以确认干扰是无意行为还是来自于袭击。部署于中东地区的系统已经可以满足商业卫星通信的需要。美国一体化系统有限公司承担了系统的研制工作。
与Blockl0版相比,新系统具有监视国防部所有空间资产和其它机构保密系统的能力。它是软件集约式的,将以性能梯度增加的方式投入使用,初步功能要等到2011年阶段性成果的实现。该系统可以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核对,如太空气象数据、由反卫星导弹发射触发的导弹预警卫星位置与遥测数据及各种干扰源的情报数据。 快速打击识别与探测报告系统的更新类似于近期空军对其空中指挥中心的升级。指挥中心被转换成更为网络化的系统,这让指挥者们全面见识到了完全不同的软件体系。Block20版本即是将现有的工作集约式系统转换为网络化的运行环境,从而解决目前环境下面对反卫星袭击时指挥卫星机动的繁琐性。新系统将用极快的速度探测对卫星的威胁,以允许指挥者有足够的时间转移目标。
Block20版本未来还将具备在轨向防御攻击提供数据的能力。而非Block10的仅在地面上提供数据。计划中还会不断将威胁类型(如激光武器)增加到数据逻辑结构和自动数据源中,以区分各种不同的威胁类型。至于系统性能最终会变得如何强健,以及它建立的速度,都将取决于资金的支持力度和威胁的显现程度。 航空世界2008年第6期
相关专题:航空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