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日学者:中日防务交流应重视遏制非传统威胁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24日 08:21 环球时报
旅日学者:中日防务交流应重视遏制非传统威胁
6月19日,日本海上自卫队官兵在广岛县吴市军港送别高波级“涟”号导弹驱逐舰。

旅日学者:中日防务交流应重视遏制非传统威胁
    6月19日,日本海上自卫队官兵在广岛县吴市军港送别高波级“涟”号导弹驱逐舰。新华社记者 任正来摄

资料图:日本海上自卫队“涟”号驱逐舰

  近日,有消息称,作为中日防务交流的一环,日本海上自卫队舰艇“涟波”将会在6月24日至28日期间,访问广东湛江军港。悬挂着日本国旗的舰艇将开入中国港口,我们会怎样看待呢?

  总体看来,中日关系正在转暖,但只要涉及“军事”,依然会有些敏感。前不久,在汶川地震的救援过程中,中日媒体都报道了自卫队运输机可能赴华运输救灾物资一事。应该说,日本希望派遣自卫队运输机出国,是有其打算的。消息公布后,日本媒体都紧张地注视着事情的发展。笔者觉得,中方此后的应对十分得体,既照顾了日方的面子,为其回旋留下空间;又以宽容、高度的外交技巧,化解了这个问题可能给两国关系带来的负面影响。

  通过此事,我们看到了两国民众在心理层面上仍然存在的隔阂。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救灾过程中,巴基斯坦、美国、俄罗斯、韩国的军机都曾来华,从长远看,如果此事单单是针对日本的,在外交上不接受某个特定国家的同类行为,就有双重标准之嫌。

  事实上,中日防务交流早已展开。早在90年代,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就曾与国防大学展开交流。从2003年起,该所开始每年接收一名国防大学中校级别军官。中方留学人员在日本留学期间,需要撰写论文,并做特别讲演,也参加过集体讨论。而且,中方学员还被安排访问各地自卫队。据报道,从2007年开始,日本也开始向中国派遣军事留学人员。

  此外,双方防务领域高层互访与实质性防务交流也已开始。2007年8月,中国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部长曹刚川访日,11月份,中国导弹驱逐舰“深圳号”亦抵达日本访问。对于去年中日防务交流的这两件大事情,日本主要媒体都给予重点报道。中国军舰在日停留期间,曾经邀请日本市民与媒体登舰访问。事后,一位在大学任教的朋友曾向笔者展示了他登舰参观时拍摄的照片。应该说,这种公关活动,对解除日本国民的疑虑是十分有益的。

  不仅如此,防务交流还能促进双方在灾害救援、预防不测事态方面发挥作用。对两国来说,不论在人数、机动能力上还是训练程度上,防务部门均是各国紧急事态救援中最重要的力量。在政治关系日益改善的今天,防务部门救援合作必然提上日程。而防务合作的下一步,很重要的就是共同救援。假如中日之间的海域发生风暴,有渔船遇险,双方就要实施共同救援。日本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家,有人甚至警告,日本列岛可能几处同时发生大地震。届时,假如日方有所请求,按照防务交流中救援规定,中国军方也应出动援助。

  今后,作为对中国国家安全的威胁,更多可能是来自非传统因素,如分裂主义活动。这种活动往往是跨越国境的。从以往的经验以及未来的发展看,中国通过与周边国家防务的交流、合作,可能形成对当前以及今后可能发生的非传统威胁的震慑或有效遏制。我们今天讨论中日防务合作,从中长期来看,也必须有这种视野。

  中日防务的交流、合作,是两国政治关系改善的必然结果。今天,中日双方面对的问题已经不是应否搞中日防务交流、合作,而是究竟应当如何开展。可以说,今天,中日两国已经到了必须在更加广阔的平台上讨论防务合作问题的时候了。

  日本的防务政策有三个基本点,首先是和平宪法下的“专守防卫”政策,第二就是非核武装,第三是日美安保条约。关于这三点,都有很大争论,其解释也有模糊的空间。对于这种暧昧的空间,笔者认为更需要通过交流、讨论来予以明确。只有这样,中方才能够在日本防务政策的变革上形成影响。

  中国应以发展的角度看日本,将中日两国关系推向前进。所谓“发展”、“向前”意味着什么呢?中日在防务方面交流的扩大、防务领域双方合作的加强,这其实就是“向前”。当然,军队合作是建立在双方民意互信基础上的。中方不妨因势利导,通过加强包括防务合作在内的多层次合作,将日本固定为利益攸关方。通过这种方式,形成一种积极的互动机制,进而影响民意。

  因此,我们不妨以更加开放的心态看待即将到访的日本舰艇。这几年,不论中国内部情况还是外部环境都变化很快。中国公民意识空前高涨、国家威信大幅提高,中国的实力也不断提升,在这种环境下,中国公民是否也应重新审视以往国家框架下形成的对日认识呢?笔者认为,在这种新的亚洲格局下,我们需要考虑中日交往的感情因素,但更需要考虑利益的交错、纠缠与矛盾。中国民众应在一个更为广阔的历史背景下,以更自信的态度看待中日两国关系,认识到自己的核心利益所在和以此为基础来重构对日战略的意义。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本想在国际上发挥更大作用,更多地参与国际活动。而且,日本也有经济实力实现自己的愿望。我们应该理解日本希望为世界多做贡献的这种愿望。这种努力,也是世界多极化的一种趋势。而只有通过更广泛的多层次交流,才能使这种努力更加清晰,更能够符合双方共同利益。由此看来,中日防务合作与交流的推进,就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中国民众对此应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作者刘迪是旅日学者;原刊于2008年6月20日《环球时报》)

  更多精彩内容阅读登录环球网(www.huanqiu.com)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相关专题:日本自卫队舰艇首次访华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