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王牌装甲师师长令德军第十装甲师长钦佩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18日 08:29 解放军报
解放军王牌装甲师师长令德军第十装甲师长钦佩
中国陆军步坦协同作战训练

  博采众长,迎世界八面来风:“未来很远,我们的目光必须更远。”

  2005年秋天,“北剑-2005”演习如期进行。在当年成吉思汗挥师驰骋的千里大草原上,该师官兵驾驭新型坦克,向来自24个国家的军事观察员亮相。

  这次演习,该师与对手进行了10个比武专业的考核,得了9个第一。

  硝烟散去,在演习结束后的“国际座谈会”上,时任该师某团团长的纪连军率先举起了手,他的提问对象,是英国陆军装甲中心主任鲁迪·沃海姆上校。

  提问,不止在沙场。该师师史馆,陈列着世界178个国家的国旗,俨然“大半个联合国”。作为我军对外开放的陆军装甲师,该师迄今共接待803批次、13800余人次外宾参观。近年来,每当外宾来访,该师官兵都虚心求教,积极交流,竞相提问。

  提问,也不止在中国。师长陈学武,曾在俄罗斯伏龙芝军事学院留学。毕业考核那天,陈学武不但圆满回答了自己抽到的题目,还向评委提问:“在超视距对抗条件下,装甲兵争取主动的关键是什么?”主持答辩的弗拉索夫教授认为这个问题非常“前卫”,欣然作答之后,高高举起满分牌!

  去年,陈学武师长访问德国,德军装甲第十师师长马库斯·本特勒指着演习态势图,礼貌性地征求陈学武的意见。陈学武侃侃而谈,马库斯大吃一惊:“这正是我的作战决心!”

  在第十师网管中心,马库斯被陈学武接二连三的提问难住了:“明天,我给您找个专业人员回答。”第二天,德国报纸报道说:“中国军人很内行,很专业,很有职业精神。”

  陈学武没有陶醉。他发现,德军所有“豹”式坦克,倒挡时速度比前进还要快,演习中情况有变,马上退到小树林里,召唤航空兵打击。顿时,陈学武眼前一亮:装甲兵必须“站”起来,不能总是趴在地上。武装直升机“一树之高”,对装甲兵威胁最大,应是首选打击力量。

  他发现,作为世界现代装甲兵的“鼻祖”,德军已经抛弃了二战时屡试不爽的“等齐式”攻击经典战术,采用了“扫描式”超视距精确攻击战术。他还发现,德军一个士兵服役9个月,一个坦克乘员的训练时间只有5周……

  “要抓紧探索新战法、新训法!”回国后,陈学武带着“一脑袋的新想法”,立即赶赴演兵场。这次演习,该师破天荒试验了“扫描式”攻击战术,官兵明白了“战场上,谁对我威胁最大就先打谁!”

  信息化建设,是不断发展的新事物,催生新的“化学反应”:“信息化‘化物’更要‘化人’!”

  记者采访时,很多官兵把10年来组织编写了几百万字的新装备维修保养手册的“张工”挂在嘴上,佩服之情溢于言表。

  “张工”名叫张志,头发稀稀拉拉,一脸风霜。一番交谈,记者大为惊讶:这位地方大学毕业来到部队的“张工”,专业技术职务才是助理工程师,今年已经42岁了。

  由于作战团工程师编制受限,他连中级职称都没有。但是,他没有一点失落,说起一个个革新成果依然兴致勃勃。

  他的幸福在哪里?指着当初差点被工厂师傅“赶回来”的新兵张书生,他乐不可支:“当年跟着我干的小张已经提干了,还是全军新型装甲部队训练教范的编委!”

  仿佛是这支部队特有的现象。促膝长谈中,官兵们耿耿于怀的不仅是职务提升快慢,他们更介意的是许多“兼职”:师长,是全军装甲部队信息化建设“需求专家组”组长;副师长、副政委,是装甲兵院校研究生的“部队导师”;自动化站长,是中科院软件所“客座高工”……

  信息化,让全师官兵沉浸在一个其乐无穷的世界!

  这个世界有多精彩?每个官兵都会告诉你——

  坦克车长说,2007年演习,一辆坦克深夜在茫茫草原迷路。要是过去,非得露宿草原不可。如今打开电子地图,画了一条导航线,就摸黑准确开到集结地域。

  坦克营长说,以前是兵越“老”越厉害。如今,全营自己买笔记本电脑的战士就有70多名,新兵在网络对抗中战胜老士官,一点不新鲜!

  侦察科长说,过去侦察看纸图,尺子圆规量大地,如今太空有卫星,地上有雷达,空中还有无人机,战场越来越透明。

  装备部长说,以前修坦克必须“大卸八块”,现在战车上“黑匣子”自动记录参数,不等战车“闹病”就“治病”,维修保障掌握了主动权,实现了精确化。

  政治部主任说,政治工作搭上信息化快车。如今,全师实现了野战卫星电视接收,摄录文件编辑、电台广播信号转播、小型无线电局域网组成全师政治工作无线“互联网”。

  参谋长说,师党委提倡“用数据存储战斗力”。每次演习之后,官兵第一件事是采集数据,战斗员就是研究员。部队上下形成一个共识:科学而明晰地提出需求,比引进技术更重要。

  需求在哪里?谁来提出需求?官兵们自豪地拍胸脯:需求就在演兵场,我们就是“明白人”。如今,部队很多骨干是上级机关和科研单位听建议、明需求、做决策的“座上宾”和“智囊”。

  细细品味,这10年,该师发生的一切不是机械叠加的“物理反应”,而是不断生成新事物、催生新气象的“化学反应”——

  “信息化‘化物’更‘化人’!”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