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周边五代机阴影中国下一代战机必须赶上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31日 09:08 《国际展望》杂志
面对周边五代机阴影中国下一代战机必须赶上
在SM-36 STALMA的介绍资料中,明确提到了其对苏-27\歼-10等第三代战机具有压倒性优势。

  应对挑战

  目前,日本、韩国、印度等国都已经相继出台了下一代战机计划,这些未来战机方案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隐形。考虑到今年2月进驻冲绳嘉手纳基地的F-22,以及台湾获得隐形战机的可能,到2015-2020年,中国将面临被周边全隐形空中力量包围的危险。换句话说,亚太隐形空军时代的来临将使中国国土防空网面临严重的目标探测障碍,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其后果在战争中将是灾难性的。我们甚至可以说,现在隐形空中力量的价值已经超出了实战范畴,它正逐步体现出真正的战略威慑意义。

  那么,对于这种现实与潜在的威胁,我们又该如何应对?从目前国内外的许多报道来看,战场上面临被单向透明的一方似乎更愿意寻求一种不对称手段来抗衡隐形优势。由于传统雷达依靠发射雷达波,接受物体反馈信号实现对目标的探测。而以F-22、B-2为代表的新一代战机采用吸波纳米材料、特殊外形设计、波形相干干涉等技术实现了隐形。近年,以捷克“维拉”系列为代表的无源雷达在国际上引起广泛关注,这种雷达由于是被动接收目标信号,对第一代隐形战机主要采取的吸收/散射雷达波技术不敏感,因此被认为是未来反隐形作战的希望。

  不过,我们对于无源雷达的反隐形价值仍然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必须清楚的一点是:隐形目标其实从来就没有真正实现过雷达隐形,上世纪50-60年代大量装备的米波雷达就可以让现在最先进的隐形飞机“现形”。现有防空体系面临的主要挑战并不是能否发现目标的问题,而是能不能提供目标的火控级参数,因为“看的见”并不等于“打的着”。

  无源雷达的探测原理在于被动接收目标自身发出的电磁或红外信号,通过多个基站的多向定位确定目标三维参数,但新一代隐形战机除了在雷达波隐形上下足工夫外,在降低主动信号方面也考虑周到,如对飞机各种热源的屏蔽与冷化处理,高度依靠被动传感器,通过提高信号接收设备的灵敏度来降低机载雷达发射功率,甚至在不发射信号的情况下利用体系内其他平台的探测数据作战。当然,这一切都无法使飞机完全“无源化”,但被动雷达即便探测到了该类目标,由于信号极其微弱且短促,因此很难做到持续锁定。

  再看看另外一种反隐形手段——打击隐形飞机基地。诚然,空中作战平台虽然可以隐形,但其基地却无法遁形。以F-22为例,其驻扎的冲绳岛离亚洲大陆不过360海里,F-22起飞30分钟后就可到达东部海岸。不过此时F-22的老巢——冲绳也同样暴露在解放军陆基弹道导弹、巡航导弹的攻击范围之内。如果将携带有远程精确弹药的海基和空基平台也投入进攻,则“猛禽”将很难在前线基地遭到立体饱和打击的情况下有效使用。因此这被认为是一种更为直接和有效的方法。

  然而,抛开在突发性军事冲突中首先选择进攻的政治风险不谈。即使从纯军事角度考虑,这种方法的有效性也建立在一个理想化环境的假设基础上。对敌方基地的进攻将主要利用空中媒介,那么就一样面临突破基地防空网的问题,如果使用不具备高突防性的导弹或飞行平台发起打击,敌方正日益成熟的防空反导技术将使进攻力量承受极高的战损。同时,打击平台不管是陆基、海基还是空基,也都有可能被对方突防能力更高的隐形战机和导弹摧毁。

  上述分析并非否认非对称作战的价值,只是说明即使是非对称作战,也需要有相对平衡的作战技术。面对周边的五代机阴影,中国的下一代战机项目必须迎头赶上,且有必要在研制中突出强调隐形性能。根据经典《制空权》理论,对进攻性空中力量,最有效的克制手段是另一种更强大的进攻性空中力量。隐形功能的本质在于提高突防概率,这也就决定了一支隐形空军就是一支攻击型空军。这种具备高突防能力的空军无论是远程拦截,还是直接攻击敌方基地,胜算都更大。再者,一旦作战双方都使用隐形战机,那么战场就会变为双向不透明或双向透明,总的攻防模态平衡将恢复,如果此时某一方具备体系作战优势(反隐形雷达、卫星、空地电子支援和数据链的融合)或采用了更有针对性的“特别”战法,那么它显然就更有希望。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相关专题:《国际展望》网络版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