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反F一22需要的战机已存在或正在开发(图)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16日 07:27 《国际展望》杂志
资料图:在飞行性能部份,依本文分析,真正几乎完全符合“反F-22”飞行性能需求的,当推“金雕”。
“反F一22”候选机种 事实上,不只是“反F一22"所需的部分技术已存在,连大幅吻合“反F—22”需要的战机也已存在或正在开发。 在航电技术上,“台风”、“阵风”、F一35、苏一33UB等便具有满足“反F一22”所需的热成像仪、自主终端预警系统(环场导弹来袭告警系统)等。其中“台风’’的A主预警系统是采用多普勒雷达,其余则用红外阵列。“台风”与“阵风”所用的热成像仪性能已公布拥有130—148公里的探测距离,更增加了“反F一22”的可行性。在反制措施上,这些战机中的部分型号将来可能配备拖曳诱饵、致盲激光等。 在中远程武器系统方面,上述战机目前采用的中远程武器——AIM—120、“米卡”、R一77等导弹的性能恐怕无法补偿非雷达探测的测距误差以及因缺乏速度资料导致难以算出最佳路径的问题。苏-35预计采用的KS—172拥有300公里以上的射程。但Ks— 172过大重,不是最理想的空战武装。将来上述飞机在采用“流星’’或PVV- AE—PD冲压空空导弹后,才算满足“反F一22”所需。 在近距武器方面,英国版“台风”用ASRAAM,虽然其最大射程号称达到30公里,但没有矢量推力控制,也几乎没有翼面,离轴角攻击能力堪忧,打击后半球目标的可行性更不乐观。德国版“台风’’所用的IRIS-T、“阵风"的“米卡”及“米卡一IR”、俄系战机的R一73M2导弹,具备30—40公里级射程、矢量推力一翼面复合控制及数据链中途导引,更能确保打击360度范围内接近中的敌机,甚至具有主动反导弹潜力。另外俄系战机在R一73M2之上还有R一77及R一77T,该弹几乎可视为“具中远程拦截能力的格斗导弹”,其网格尾翼使其拥有非常好的控制性能、优秀的高攻角能力和较低的机动阻力,具有一定程度的离轴发射能力,机动力等级可视为类似怪蛇一IV型的大翼面无TVC式格斗导弹,在离轴角不过大(例如前半球)距离较远的离轴战斗场合,成为一枝独秀的空战利器(此时普通中程空空导弹因离轴能力较差而显得吃力,格斗导弹射程较短而显吃力)。 在飞行性能部份,依本文分析,真正几乎完全符合“反F-22”飞行性能需求的,当推“金雕”。除此之外,本文推荐最佳化持续机动性能的传统外形,并搭配矢量过失速机动能力来补偿指向性。苏一35BM等俄系战机便吻合。至于“台风”采用的持续机动性能较差、超间速性能与指向性较好的鸭式布局,若能善用则效果亦不容忽视。 总体来看,在冲压空空导弹服役前,配备KS一172+R-77-+R-73M2的苏一35BM或更先进俄系机种,具有符合“反F一22”火控需求的潜力(但不理想);冲压空空导弹问世后,配备流星+IRIS—T的德国版“台风’’以及配备“流星”+“米卡”的“阵风”以及配备RVV—AE-PD+R一73M2+R一77R的苏一35BM以上的俄系战机,具有符合需求的潜力。但即使上述指标达成,这些飞机还要有更完善的自卫系统才能成为真正的“反F一22”。 F一22、苏一35这些传统构型超机动矢量推力战机,搭配“阵风"那样的航电系统,外加类似Epaulet之类的环场微型雷达,或搭配“台风”’那样的航电系统外加环场红外阵列及激光测距机;以RVV—AE—PD、“流星”为中远程火力,“米卡”、R一73M2、IRIS—T为近程火力并有拖曳诱饵、致盲激光等先进自卫系统;雷达反射截面积在0.05平方米以下,就大致就是理想的“反F一22"战机。 结语 本文大致探索出仅采用俄、欧系战机于21世纪初的航空技术,就能造出符合需求甚至足以对抗天价F一22的“反F一22”战机。这是基于对“极端追求F一22思路”的反思,但仍不应本末倒置而忽视F一22的设计思想。毕竟,即便本“反F一22”真的存在,且与防空体系有了完善搭配,也只能做到“有对抗F一22之类隐形战机的机会而不被痛宰”的能力而已。F-22这样的全隐形战机让绝大多数兼顾探测距离和精确度的防空体系(如区域防空导弹用的)波段雷达)失效的事实仍然存在,而F一22追求的隐形性能也是“反F一22”的重要指标,只是不要求做得那么彻底。 本文要表达的是,虽然F一22拥有无可否认的优异性,但即使是采用F一22之类隐形战机空军之攻击时,也无法改变防空体系力有不逮的事实,且F一22在拦截F一22的能力方面恐怕反而不如“反F一22”,因此与其砸下大量资金从无到有开发“仿F-22”,不如以相对较少的经费、用几乎已存在的技术拼凄出“反F一22”,作为在真正能反制隐形空军的防空体系问世前的过渡方法。 另外也可说,在分析战机性能时,除了像今主流般以F一22的眼光分析外,还可考虑“反F-22”的眼光分析之,后者更适合于低可探测度技术普遍使用的将来,战机间互视距离拉近至50一100公里的情况。 相关专题:《国际展望》网络版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