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抗战胜利65年后,我们再次透过历史的硝烟,回望那段抗战救亡的岁月。在那个激荡的年代,历史选择了他们,选择他们作为抗战的先锋,选择他们那种身怀民族大义、一心拯救国家脱离苦难的担当精神。左权、粟裕、杨靖宇、张学良……对于国家,他们是中坚,是英雄;对于家庭,他们是至亲,是支柱;他们对国家对家庭的爱绵延不息……[评论]

八路军总部电文当中处处署名“彭左”

抗战全面爆发后,左权被任命为八路军副参谋长,与朱德配合。查阅这一个时期《左权军事文选》中八路军总部上报或者下发的电文当中,处处署名“彭左”。“彭”即彭德怀,“左”即左权。1950年10月20日《人民日报》刊登的《左权烈士传略》中最后一段这样写道:“左权同志是我国有数的军事家之一,他在战略战术方面的成就,融合了1925年-1927年大革命时代,内战时代及苏联红军最先进的战术,为中国著名游击战术创造人之一。他对于坚持华北敌后抗战,有其永不可灭的功绩。”“为中国著名的游击战术创造人之一 ”……[详细]

左权家书字里行间渗透对女儿的爱

1982年,左太北忽然收到了母亲寄给她的11封家书。这11封家书的日期从1940年8月到1942年5月,均为左权将军的手书。这些信是左权与妻女分别的21个月里的家事和战事的记录,也是左太北人生最初记忆的空白点。“这是我第一次知道有这些信,也是第一次对父亲有了感性认识。在左太北眼里,父亲对她的爱,渗透在每一封家书的字里行间:“夏天,他给我带来热天穿的小衣服;冬天,他记挂着我别冻坏了手脚;我病了,焦急的父亲反复在信里念叨:‘急性痢疾是极危险的’、‘有了病必须找医生’。”……[详细]

粟裕将军严谨善战 带兵严而不厉

1938年6月17日,粟裕将军率江南新四军先遣支队进入江南敌后,韦岗伏击,初战告捷。是役,我军击毙日军土井少佐以下官兵三十多人,击毁汽车五辆,缴获了“日本皇军”的军旗、指挥刀、大量日钞和崭新的三八式步枪。粟裕即兴作五言诗一首:“新编第四军,先遣出江南,韦岗斩土井,处女奏凯还。”陈毅闻之亦赋诗赞曰:“弯弓射日到江南,终夜喧呼敌胆寒,镇江城下初遭遇,脱手斩得小楼兰。”将军之名由此大振……[详细]

粟裕之子:父亲最喜欢枪和地图

粟裕大将的儿子、北京军区原副司令员粟戎生中将谈起父亲对自己的影响时这样告诉记者:“我5岁时,爸爸送给我一支小手枪。他教我爱枪,就是要培养我的军人气质。我和枪结下的不解之缘,就是打那时开始的。”据粟戎生介绍,粟裕大将一生喜欢保存四样东西:枪、地图、指北针和望远镜。而这四样东西中,他最喜爱的要数枪和地图了。在他的卧室里,四面都挂满了地图,门的背后还挂着一张台湾地图……[详细]

张云逸在抗日根据地首倡股份制

正是在淮南抗日根据地期间,张云逸创办了抗日根据地的第一家股份合作制公司——山东青州卷烟厂的前身“新群烟草公司”。张云逸的儿子张光东说:“父亲先是派人把这家濒于破产的烟厂盘活,后又专门从上海找来专家,派人跟着学,再另外建立了一个烟厂,然后扩展生产,最后把两个厂合并,完全把它变成一个股份公司。”张光东说,在这家烟草公司,生产出了当时名噪一时的“飞马”牌香烟。“当时在延安的毛主席也抽‘飞马’烟。”由于敌占区封锁严密,根据地的产品难以出关。张云逸想了个“偷梁换柱”的办法:从上海精印了大批“大英牌”香烟空盒,然后装上飞马烟运出去。于是“飞马”烟走出了根据地,在敌占区热销。新四军以此筹集了大量资金换药品、钢材等急需物品……[详细]

张云逸主政广西为当地留下一片海域

解放后,张云逸曾担任中共广西省委书记兼省政府主席。在主政广西期间,张云逸被舆论称为“懂经济的军事家”。当时的广西穷徒四壁,工业基础差不多等于零,连最基本的蜡烛、钉子都不能生产。于是张云逸从上海把一批企业搬迁到广西,技术、设备、人员、管理整体“连根拔起”。对广西来说,张云逸所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是:拿到出海口。张云逸之子张光东说,“比较一下解放前的中国省区版图和现在的地图,很明显看到:解放前的广西一公里海岸线都没有,就是一个内陆省区。解放后,父亲向叶剑英元帅从广东要了一块海,也就是北部湾区域。”当时的广西从广东省要来了从北海到东兴的地带,作为广西的海岸线。张云逸留给广西的这片海,为广西的经济发展埋下了伏笔……[详细]

杨靖宇孤身打六百敌人 牺牲时胃里只有棉花树皮

当时,杨靖宇与敌人相距不足三十米,日军不断劝降,后来日军在《战场实录》中这样记载,讨伐队已经向他逼近到一百米,五十米完全包围了他,讨伐队劝他投降,可是他连答应的神色都没有,依然不停地用手枪向讨伐队射击。交战二十分钟,有一弹命中其左腕,啪嗒一声他的手枪落在地上,但是他继续用右手的手枪应战。因此,讨伐队认为生擒困难,遂猛烈向他开火。他究竟怎么能活下来,日本人非常不理解,所以说就把他的胃给切开了以后一看,里面只有两团棉花,还有没消化掉的榆树皮,所以日本人也很震惊,也很敬佩他……[详细]

杨靖宇烈士的子女费尽周折找到父亲下落

凭着一张烈士残缺的履历,1951年夏天,黑龙江省委派出的调查组,在河南确山县李湾村找到了杨靖宇烈士的子女,马从云和马锦云。得知父亲马尚德——就是耳中详知的东北抗日英烈杨靖宇,兄妹俩抱头痛哭。1953年冬天,马从云夫妇被邀请到哈尔滨,参观东北烈士纪念馆。当看到玻璃瓶中用药水浸泡的杨靖宇将军被日军砍下的头颅时,马从云夫妇跪倒在地。这是他们第一次见到父亲的面容,马从云磕了三个响头说,放心吧,爸爸,我们不会给你丢脸的。马从云后来回到河南故土,当年,父亲杨靖宇就是从这里远赴东北抗日。没想到一去十几年再也没回到河南……[详细]

带领冀中军民搞地道战地雷战威震敌胆

在反扫荡的过程中,吕正操以多种战术与日军周旋,创造了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交通战等战法。毛泽东曾亲笔题字他们是“坚持平原游击战争的模范,坚持人民武装斗争的模范”。在晋绥军区时,吕正操把“地雷战”普及到了一个出神入化的高度。美国著名新闻记者、作家哈里逊·福尔曼在《来自红色中国的报告》一书中写道:“围困日本人的一个常用的方法,便是在据点附近安放成百上千个地雷……日本人虽然迫切需要水,但是却不能出来取水。”……[详细]

吕正操教育子女要自立自强

吕宗仁说,伯父从小对他们的教育很严格,教育他们要靠自己的能力自立自强。1963年,吕宗仁参军后,吕正操曾到部队看望他,给他带了几本书,让他好好学习,以后自力更生。将军特别告诫家族后人的一句话就是,“不要靠老人”。他的子女都是自己找的工作,儿子从事军事研究,女儿在企业,吕正操从来没有因为自己的身份要求给予他们照顾。“知道他的性格,我们也从来没有向他开过口,也不敢开口。”吕宗仁说……[详细]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抱必死之心随蒋介石回南京

晚年的张学良曾经坦言自己发动西安事变的动机,他说:“我做那件事情没有私人利益在里头……假设我要自己的地位、利益,就没有西安事变。”在事变过程中,张学良没有向蒋要地盘和金钱,“我大权在握,富贵在手,我什么都不要,所以蒋先生也就原谅我。”1990年,90岁的张学良回忆起发动西安事变的动机时说,“我真怒了,我的意思是这么一句话:你这个老头子,我要教训教训你!”经多方斡旋,“西安事变”最终和平解决,张学良、杨虎城在12月25日下午送蒋介石及宋氏兄妹上飞机,同时为了“维护领袖威信”,张学良亦随同护送蒋介石回南京。张学良是抱着必死之心去南京的……[详细]

夫人去世后张学良默默流下眼泪

生活中的张学良喜欢唱京剧、看明史和圣经,他还喜欢吃水果,“一天吃好几斤”,而饭菜则喜欢吃清淡的,很少吃肉。他喜欢热闹,喜欢朋友多,喜欢打麻将……“就是喜欢热闹”。张学良的侄女张闾蘅回忆称只有一次见过大伯流眼泪。那是大妈去世时,大伯对她轻声说:“前几天,她还好好的,怎么人说死就要死了呢!你看前几天,我才跟她开玩笑:‘你走了,我就找一个女朋友去’,她就跟我说:‘我作鬼也不放过你!’”张学良说着说着眼泪就默默地流了下来。“其实他还很怀念夫人,大妈对他,真的可以说是无微不至。他们夫妇把生死看得很开,一直相信,他俩都死了,就会在另一个世界再相聚。”……[详细]

日军也对张自忠将军的牺牲肃然起敬

1940年5月,身为三十三集团军军长的张自忠在枣宜会战中以身殉国。自殉国之日起,国人对张自忠的哀惋之声不绝于耳。毛泽东题写挽词“尽忠报国”;周恩来作《追念张荩忱上将》并作长篇悼文;日军也对张自忠将军的牺牲肃然起敬,将其遗体郑重装殓后浅葬在陈家祠堂后面山坡上,并立一木牌。蒋介石惊闻张自忠殉国,急令第5战区不惜代价夺回张自忠将军遗骸,38师师长黄维纲率领数百人的便衣队在混战之中将张总司令遗体抢回。由于张自忠是抗日战争中战死沙场军衔最高的指挥官,国民政府为避免影响全国抗战士气,未立即发表消息……[详细]

儿子追忆张自忠:没料到那是和父亲最后一面

父亲殉国时,张廉云才17岁。而在此3年前,14岁的张廉云与父亲一别就未能再见面。家人对张自忠的记忆只能停留在1937年9月,张自忠在天津与家人趁着暮色匆匆一别。“那天,父亲突然回到家中。没过多久,他就戴着帽子穿着长袍离开了。他走的时候不让人送,我趴在二楼的窗子上,看着父亲远去的背影渐渐消失。没料到那竟是和父亲的最后一面……”。陷入昏迷的李敏慧无法听到丈夫战死沙场的消息,只念叨着,“师长回来了,师长回来了。”张廉云说:“父亲去世三个月后,母亲也病逝了。”……[详细]

李济深不计与蒋介石私怨一心抗战

在国民党中,李济深是位特殊人物,不是因为他功高位重,而是因为他曾三次被蒋介石 永久开除国民党党籍。1938年8月,抗战形势日趋严峻,李济深等人发表宣言,号召盟员拥护政府,抗战到底。李济深的女儿李筱桐说:“虽然蒋介石软禁过他,通缉过他,暗杀过他,但是他不计私怨,处处以国家民族大义为重,他重新制定了大同盟的纲领,反蒋抗日变成了逼蒋抗日。共同抗日的时候,他自动服从蒋介石的命令,把中华民族革命同盟解散了。”……[详细]

李济深教育孩子一切要靠自己的真本事

李济深生前经常对孩子们说:“一切都要靠自己的真本事,你们不要坐在我的肩膀上。”1959年10月9日,李济深因病与世长辞,弥留之际他留下了“我与人民宏愿在,及身要见九州同”的诗句。李济深的女儿李筱桐说:“我们家这一代,自从李沛瑶去世后,还没有人出来走仕途。大都从事科教工作。”“父亲终生为之奋斗的就是为了追求孙中山的振兴中华的目标。父亲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物质财富,但留给我们最大的遗产就是爱国。”……[详细]

孙立人指挥部队远征缅甸屡克强敌

孙立人将军指挥新38师,在远征缅甸,协同盟军抗击日本的战斗中,屡克强敌,战功卓著,其运用的战术、显示的战力备受国内外各方肯定,有“东方隆美尔”之誉;而被打败的日军在缅甸战后史料上,尊称他为“军神”。1945年5月,应欧洲盟军最高司令艾森豪威尔威尔之邀,孙立人赴欧考察欧洲战场,是中国唯一被邀请的高级军官。侵华日军投降后,新一军进行了休整和扩充,成为国军五大主力之一,号称“蓝鹰部队”、“天下第一军”……[详细]

孙立人认烈士遗孤和无家可归流浪儿为义子

1947年,孙立人发现社会上有许多15以下的少年,为使他们免遭流浪,荒废前程,孙立人便将这些少年组织起来受训,以年龄编队,将其命名为“幼年兵”,多达1300人。这些孩子称孙立人为“幼年兵之父”。那时,他自己还没有子女,就认了6个烈士遗孤和无家可归的流浪儿为义子。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教授揭钧及著名天文学家李严即是其义子。孙立人在视察部队时,往往拣蹩脚处,查伙房,看厕所,关心士兵健康……[详细]

在历经一个个困难和挫折中,自强不息的抗战精神薪火相传。无疑,这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接力。舍生忘死、前赴后继,坚持正义、追求和平,中国人一贯的民族英雄气概和民族奉献精神,让中华民族战胜侵略者,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今日中国崛起之路依然充满艰辛,先辈遗留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创造中华民族新辉煌永远的激励。

发表评论 更多>>

登录: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