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10月10日讯(海峡导报记者刘强)台当局对太空技术早有野心,早在1972年就通过台大完成了首次探空火箭实验。随后,“中山科学院”也带着军事目的加入火箭技术开发,希望借此发展弹道导弹、卫星发射等技术能力。在制造出“青蜂”短程弹道导弹和“天马”中程弹道导弹后,因张宪义事件爆发,台湾的运载火箭、弹道导弹研发遭美国强行终止。直到上世纪末,台湾才通过学术机构合作、“中山科学院”幕后参与的方式,重启探空火箭计划。
从1998年发射探空一号开始,台湾开启了正式的探空火箭计划。在连续成功发射3次后,台湾从2004年启动了第二期长程计划,希望到2018年完成探空十五号火箭的发射。近年来,随着该计划逐渐转向军事目的,初期参与频繁的国际学术机构,已越来越难插足其中。
事实上,弹道导弹研发基本都是从探空火箭起步的。由于中远程弹道导弹属于高敏感性武器,国际上有“反弹道导弹条约”对此严格管制,禁止出售和获得射程超过300公里、弹头超过150公斤的弹道导弹,以及相关的技术和部件。对于台湾来说,发展探空火箭计划就是研发弹道导弹所必需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通过不断发射探空火箭,台湾可以探索弹道导弹所必需的多级火箭技术、弹道飞行数据,以及火箭姿态控制和返回技术等。在这些关键技术完成积累后,台当局才可能会加速完成中程弹道导弹的研发,不给外界叫停的机会。
据了解,台湾探空火箭的箭体,是由“天弓二型”导弹改造而成。这种台湾自制的防空导弹,去除战斗部、导引头后,就变成了可携带150公斤有效载荷、达到300公里高度的探空火箭。虽然天弓导弹的发动机已经是台湾所拥有的最好的固体火箭发动机,但它的推力离弹道导弹的要求还差很远。台湾何时能解决大推力火箭技术,才是这项探空计划最大的看点。
此外,探空火箭要真正变成弹道导弹,还必须解决火箭飞行控制技术和精确制导技术,而这都是台湾长期以来的技术短板。在近几次探空火箭的发射中,台湾技术团队之所以反复强调“鼻锥罩开启”的稳定性,就是因为它代表的就是火箭系统按程序或指令做动作的能力,也就是飞行控制技术的进展。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