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编者:为了更好的为读者呈现多样军事内容,满足读者不同阅读需求,共同探讨国内国际战略动态,新浪军事独家推出《深度军情》版块,深度解读军事新闻背后的隐藏态势,立体呈现中国面临的复杂军事战略环境,欢迎关注。
2014年7月23日晚间,中国国防部网站发布了一条简短声明,宣布成功进行了一次反导试验。这则消息甫一发出,立即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广泛的关注,笔者结合现有资料和情报,对这次反导试验进行分析,以飨读者。
末段拦截
这次反导试验的公开,在军事爱好者中引发了不小的震动,因为与2013年的反导试验不同,这一次试验几乎没有目击报告。但是,对于长期关注航行通告(即NOTAM)数据的人而言,这又是在情理之中的。
按照国际通行的准则,任何导弹试射和其他航空航天领域的军事行动都要划定禁飞区,并提前对全世界公布,以免民航客机误入,导致严重后果。7月17日,一架马来西亚航空公司的波音777就在发生战乱的东乌克兰上空被击落,机上298人全部遇难。而将禁飞区范围广播给飞行员的信息就叫做NOTICE TO AIRMAN,简称NOTAM。所有的NOTAM报文都使用缩略语,简短明确,有严格的格式要求,且可以在公共网络上查询到。
7月23日早些时候,我们已经可以查询到7条中国西部的NOTAM信息,这些信息横跨乌鲁木齐、兰州和昆明三个飞行情报区,关闭4条东西向航线,建立了两个圆形禁飞区和两个长方形禁飞区。
根据这7条NOTAM信息,可以将其在地图上标出,这里引用航空航天港网友KKTT绘制的详图。可见酒泉卫星发射中心(JSLC)就在四条关闭航线的东侧,根据关闭航线的走向,试验所用的靶弹很可能是从酒泉基地发射的,笔者以紫线标记出靶弹可能的发射方向。而图中与两条交叉航线较近的长方形禁飞区应当是拦截弹的第一级落区,这证明执行拦截的应当至少是一枚二级导弹。
图中的蓝色圆圈是发布时间最早的NOTAM范围,该坐标是一个预设的导弹发射阵地,在5月拍摄的照片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阵地西侧有三辆并排停靠的车辆,长度在11米以上,很有可能是拦截弹的运输、起竖、发射三用车,但不排除是普通后勤车辆的可能。
根据脱靶落区的位置,这枚拦截弹的射程达到1600公里,与前两次中段反导试验类似,是一种2级固体导弹,其型号很可能是早先在网上曝光的红旗-19。但令人疑惑的是,这次反导试验的NOTAM信息与2013年的中段反导大为不同:2013年1月27日进行的中段反导试验划设了以青海省花土沟镇为圆心,半径200公里的禁飞区,面积非常广阔,并且在新疆和青海有许多目击报告。今年的反导试验并没有类似的NOTAM,而是一个标准的二级导弹落区,几乎没有目击报告。
笔者认为这也并不奇怪,从靶弹可能的发射方向来看,拦截弹的一级落区恰好在靶弹来袭方向范围的中心,合理的推测是拦截发生时拦截弹刚刚抛掉第一级,而射程1600公里左右的导弹,其第一级关机高度肯定在大气层范围内,因此拦截的高度不会很高,很可能处在高层大气范围,与美国THAAD战区反导系统的工作高度类似,更接近于一次末段高层拦截。更低的高度意味着更少的可见区域。
另外,之前两次反导试验都是在1月进行的,北半球日照时间较短,天黑得早,夜晚较长;而这次反导试验选在7月下旬,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附近,日照时间长,天黑得晚。根据国防部网站发表公告的时间推算,拦截试验的时刻不会晚于北京时间20时,而试验场时间与北京时间有将近两小时时差,太阳甚至没有落山。因此,没有目击报告也很正常。
综上,我们可以初步得出结论,这很可能是一次利用拦截导弹进行的高层大气反导拦截试验。值得关注的是,如果这次试验使用的导弹真的与中段反导的导弹相同,那么根据拦截点的位置推算,中国的大气层内拦截器控制范围将达到200公里以上,实现了中段拦截和末段拦截的完美结合。
“漏斗”当空
针对中国进行的反导弹试验,美国国务院发言人玛丽·哈里夫认为这是一次“无毁伤”的反卫星试验,中国仍在“继续发展和试验破坏性反卫星系统,对世界各国所依赖的外太空环境的长期安全和可持续性构成了威胁”。她敦促中国就此类破坏稳定的行动保持克制。
对此,笔者认为,抛开根深蒂固的对华偏见不谈,该发言人的言论在技术上也很难站得住脚,因为她无视了一些基本的事实:如果真的是“反卫星试验”,那么她要如何解释NOTAM中关闭的几条航线?须知,偏东的两条航线与从库尔勒发射的导弹轨迹明显不相干,完全没有必要关闭,最有可能的解释是自酒泉发射的靶弹需要穿越这两条航线,因此需要关闭,那么这就只能是一次反导试验。
另外,2007年中国进行的反卫星实验击毁了轨道高度870千米左右的风云-1C卫星,其攻击导弹的末段关机速度在6千米/秒左右,这已经接近洲际导弹的水平,绝非射程1600千米的中段拦截弹可比拟。
美国国务院的发言人对反导试验的评论是不负责任的信口开河,但“反卫星试验”,也许可以解释早先出现的一次神秘UFO天象。
2014年7月9日21时左右,我国境内多个省市均目击到一个奇异的天象:天空中出现了一个发光的”漏斗”,尖端明亮,持续时间达数十秒,多个在东部飞行的航班也报告目击了同样的景观。在此之前,航天爱好者也从NOTAM信息中发现了一些蛛丝马迹,位于内蒙古境内的两条航线在该时段被关闭,并划定了一个长达260千米的长方形禁飞区。网友KKTT将出现目击报告的地点和NOTAM信息绘制在了同一张地图上,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该事件的目击范围非常广,从辽东半岛到安徽北部都有目击者,而禁飞区的走向恰好经过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附近。
值得一提的是,在内蒙古自治区,目击报告尤为密集,而且令人感兴趣的是,这些地点的目击者在同一时间看到的是完全不同的景象,并不是“漏斗”悬空,而是一个亮点拔地而起,随后向西边转弯。
根据各地目击到的情况,基本可以确定这是一枚自太原发射的导弹。有人将漏斗形状的UFO解读为”头朝下栽的导弹”,认为这是一次失败的发射,但这种说法完全不正确。因为地球表面是有曲率的,导弹在沿弹道飞行的途中是先爬升后转向的,在山东辽宁等地看来,导弹的转弯就是“头朝下”,引用一张示意图可以更直观地看清:
而目击范围的广阔性从侧面证实了该导弹的射高很大,已经飞出了大气层达到200千米以上,应为多级导弹,其尾迹在阳光的反射下清晰可见,呈锥状。同时也可以判断该导弹采用的是固体发动机,因其尾迹明显且对阳光的散射性好,而液体发动机的燃烧剩余物主要是气体和水蒸气,不能形成如此清晰的痕迹。
综上所述,7月9日自太原发射的导弹是一种多级固体导弹,射程800千米左右,弹道顶点超过200千米。而试验划定的禁飞区也很耐人寻味,其长度达到260千米,这不仅超越了一般的火箭一二级落区大小,也超越了大气层再入载具滑翔弹道的范围。对此,除猜测该试验是弹头滑翔弹道测试和反导导弹发射试验外,还有另外一种解释,那就是一次“无毁伤”低轨道反卫星试验。
众所周知,美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为庞大的间谍卫星网络,其锁眼系列光学侦察卫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对他国的国防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但由于光学卫星的特性,其轨道高度往往很低,近地点仅280千米,这就为反卫星武器的攻击提供了便利条件。只要对其轨道进行跟踪计算,即可在适当地点设伏,利用射高300千米以上的拦截导弹进行攻击。7月9日发射的禁飞区达260千米,很可能考虑到导弹模拟攻击时需要临机机动而设置的安全范围。因此,关于反卫星武器试验的猜测是可以成立的。
结语
不论是反导弹试验,还是反卫星试验,都是我国国防实力显著提升的重要标志,中国对于此类试验的立场是一贯而鲜明的:不针对任何国家。而作为一项局限于本土的明显的防御技术,任何他国人士也无权对此说三道四,也不必庸人自扰,常言道“人不犯我,我不犯人”,若无害人之心,又何必对我国的防御性力量取得进步担惊受怕呢?(作者署名:科研工作者、航空航天观察者 石豪 )
本栏目所有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凡本网注明版权所有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新浪网,凡署名作者的,版权则属原作者或出版人所有,未经本网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新浪军事:最多军迷首选的军事门户!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