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华盛顿邮报》4月12日文章,原题:中国在东海发出信号? 2012年日本政府从私人手中买下具有争议的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后,中国海警开始对岛周围12海里领海线内进行定时巡逻。中方不断增加巡逻船只,这也增加了地区两大经济体之间冲突或事态升级的风险。但日本海岸警卫队公布的中方巡逻的每日记录显示,去年秋天以来,中国的行为模式出现耐人寻味的变化。我们并不愿仅从这些数据就对中国的策略进行过多解读,但从北京以往的危机管理和强制外交来看,战术性的、实实在在的行为是其暗示加剧或减缓紧张的一种重要手段。
去年10月以来,中国在钓鱼岛领海的巡逻频率大幅降低。之前中国在该海域每周巡逻多达4次,但在10月份,超过3周没有过一次。此后(数据截至4月4日),巡逻频率下降并保持相当稳定,平均每两周约一次。如何解释中国巡逻频率的这种变化呢?
一种可能是,10月举行了一些重要的亚洲外交活动,包括APEC、东亚峰会和东盟+3会议,中国领导人出访东南亚,美高官访问该地区……北京在这个密集外交时期减少巡逻次数,可能是为改善中国形象。
另一种可能是,变化只是统计上的异常,比如跟2月初中国春节期间中断巡逻有关。但即便不算春节,中国在该水域的巡逻频率也大大降低。且虽然2014年春节没巡逻,但2013年春节有。换言之,中国领导层这次选择了停止巡逻。
第三种可能是,北京在利用减少巡逻发出信号,表明中方愿意不让事态进一步升级。去年夏天,中国政府重要分析家和学者的一次会议就认为,“迫切需要”控制海上冲突的风险。考虑到安倍去年12月参拜靖国神社后中日政治关系进一步下滑,中方减少巡逻次数显得更加意义重大。
这种信号与中国海警船在距海岸线12至24海里的“毗连区”活动相对频繁相一致。相比在岛屿领海,中国在那里的活动挑衅性更少,因为各国对毗连区不享有主权。虽然2013年10月以来中方在毗连区的日均巡逻次数大为减少,但仍远高于在领海的巡逻次数。北京通过维持在毗连区更频繁的活动,是在发出警告,中方可轻易增加直接挑战日本的领海巡逻。
对中国行为的上述变化或许解读过多,但这可用来衡量日方发出信号的效果。若日本发出合作信号,令中方巡逻减少,或者非合作信号导致巡逻增加,那就表明中方对日本发出什么信号具有一定敏感。这与中国明显的谈判立场相一致。但若日本发出合作信号后,中方巡逻无任何改变,那就表明北京的谈判立场实际上是欺骗性的,其搁置争议的意图并不真诚。不论怎样,观察这些活动数据,能为了解北京的意图提供重要信息。(作者M·泰勒·弗拉维尔,乔恒译)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