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乌克兰局势的发展引发世人的广泛关注,在西方势力的助推下,反对派领导人季莫申科冲出牢狱重现政坛,议会通过了提前举行总统大选的决议,反对党已掌控政局,政权更替似已没有悬念。
乌克兰危机的爆发可以说是多种矛盾蓄积的结果。从表面上看,此次政治对抗的导火索是2013年11月乌克兰政府拒绝签署与欧盟的联系国协定,被反对派和西方加以政治解读而引发的,但危机走向升级实际上是由内因和外因交织作用的结果。
多年以来,反对派与当权派的斗争一直是乌克兰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这也是造成乌克兰政局混乱的根源。而当权派执政成绩不佳,加上反对党的极力煽动,以及普通民众和学生的跟风,使得这场危机迅速升级,并最终达成反对派想要达到的目标。
乌克兰危机上演的也是一场在列强夹缝之间艰难求存的悲剧。这场政治斗争,其实也是乌克兰在欧美和俄罗斯之间偏向何方的斗争。对于国家方向之选,民意早已深度分裂。从目前占据上风的反对派领导人的立场来看,大选后的乌克兰新一届政府投向欧盟怀抱的可能性更大。然而,政治西向真的是解决乌克兰自身问题的一剂良药吗?
自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与欧盟争夺乌克兰的斗争就未间断过,近十年来乌克兰政坛风云,主要就是由以尤先科和季莫申科为代表的亲西方势力和以亚努科维奇为代表的亲俄势力搭台演绎的,折射出的是两派“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基本逻辑。这次危机的脚本再次证实了这一点。尽管俄罗斯在此次危机中表现得相对克制,但可以肯定的是,无论这场危机以何种方式收场,俄欧之间的争夺都不会就此停歇,无论是哪个派别上台执政,也都需要在俄欧之间谨慎地寻找一种平衡。
这种判断,是基于乌克兰的历史和现实需要。一味投靠西方,根本无法解决乌克兰的能源问题、国防问题和经济困境。尤其是在经济领域,乌克兰最大的贸易伙伴是以俄罗斯为主的独联体国家,乌生产的零件仅适合于GOST标准(全苏国家标准,现为俄罗斯强制认证标准,基本上适用于所有独联体国家),只能与独联体国家的市场需求对接。乌民用产品和高科技产品严重依赖俄罗斯市场,只有少部分科技含量不高的产品实现了欧标。乌对俄的经济依赖已形成一种惯性,很难在短期内改变。
这也就意味着,尽管欧洲的民主文化对乌克兰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但欧洲能够给乌克兰经济添彩的资源十分有限,不会给乌克兰经济发展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面对这种现实,危机过后执掌乌克兰政权的亲欧派势力,要想走纯粹的亲欧路线,恐怕会有一定的难度。独立广场进行的这场所谓“革命”,只不过是以乌克兰民众流血为代价演绎的一场党派轮流坐庄的政坛博弈,并非是乌克兰危机的最终解药。或许,在西方人心里,宁愿接受一个乱哄哄的乌克兰,也不能接受一个亲俄的乌克兰。乌克兰的繁荣昌盛,恐怕更多的要靠政治家的智慧,以及整个民族长期的团结和艰苦奋斗才能实现。
(作者单位:军事科学院)
■张桂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