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场激烈的红蓝对抗演习。
决战时刻,一架武装直升机绕到战场一侧——这是蓝方最精锐的特战队员,他们要执行一项秘密任务。一旦成功,将扭转战局。
这项任务的关键,竟是活捉红方一名战士。
这名战士是谁?值得蓝方如此大动干戈?
他,就是广州军区某团士官杨铭。在战场上,他不拿枪,也不开炮,只是用手指敲击键盘,却掌控着装甲指控系统这个作战指挥的神经中枢。
5年前,我军首次面向大学毕业生直招士官,三峡大学信息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杨铭圆了从军梦。
杨铭走进军营不久,一套全新的装甲指控平台列装该团。新平台来得静悄悄,但它标志着我军指挥领域一个全新时代的到来。
2010年秋,一场实兵对抗演练在桂北腹地拉开战幕,杨铭走上了这场打赢“指尖上的战争”的前沿。
“考虑到地形因素,建议指挥所东移200米。”演习进入倒计时,杨铭对司令部拟定的指挥所配置方案提出质疑。
“有什么不合适?不要再变了!”参与方案拟制的一位老股长口气不容争辩。杨铭无奈,转头俯身开始计算。
战斗如期打响,险情突如其来:一号指挥车信号中断。
“我说这里的地形不适合开设指挥所,是因为新式指挥方舱左前方有高山密林阻挡,洼地内又有高压线,干扰系数接近装备性能极限……”接着,杨铭报出一连串数据,让老股长心服口服,后悔不迭。
“现在变更指挥所位置已经来不及,还有什么办法?”正当大家心急火燎之际,杨铭带领信息保障组迅速启动备份通信保障方案,战况很快扭转。
一次次红蓝交手,杨铭总是在最关键的时候大显身手,蓝方注意上了杨铭。
回到本文开头的那次演习。对抗进入白热化,“蓝军司令”判断杨铭会离开指挥车,被派到另一个阵地上的分队组织反干扰行动,于是使出绝杀手段,派出特战队员设伏,目的就是为了控制杨铭,从而彻底掐断红方指挥链路。
密林深处,蓝方像猎豹等待着猎物。但是,他们的算盘落空了。他们怎么也没有想到,在杨铭的身边,竟然有一个班在守卫着他!
团长颜平告诉记者:“杨铭虽然只是一名战士,但演习中我都安排一个班保护他!”
“团长本人也没有这种待遇啊,你有那么重要吗?”记者问杨铭。
杨铭说:“团长要保护的不是我这个人,保护的是‘我们’,是战场上我们这些特殊岗位士兵担负的特殊任务!”
杨铭担负的任务有多特殊?除了在战场上掌控指控中枢,他还在攻关中领衔创新。
某型新装备列装后,很多人把目光盯在单车操作、单系统逐级合成训练时,他却把目光瞄向模块化组网建链训练,大胆提出改动训练方案。
“网络规划是装备生产厂家制定的,是一个兵说改就能改的吗?贸然修改,弄不好要出大乱子!”有人提出反对意见。在团领导支持下,杨铭带领攻关组几经试验,指挥网络模块化编组方案顺利出台,让全团官兵喜出望外。
在杨铭的带领下,攻关团队如今全部成长为部队信息化骨干:彭威、陈剑桥获军区士官优秀人才奖二等奖,杨四海获军区士官优秀人才奖三等奖。
当今战场,智能型士兵越来越多地在关键岗位崭露头角。
难怪,杨铭在告别记者时说了这样一句话:“我的岗位比我更重要!”
颁奖词
张科进
当一名战士成为“蓝军司令”的眼中钉,我们掂出了智能型士兵在信息化战争中的分量。从校园走向战场,杨铭的卓越,印证了新一代大学生士兵的光荣与梦想。(易晓春 王 辉 本报特约记者 李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