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树彬 本报记者 陈国全
人物心声
“在我看来,辽宁舰的滑跃甲板是世上最美的建筑,舰载机的轰鸣是世上最动听的旋律。”
随着飞机马达轰鸣,辽宁舰一架舰载机正做着滑跃起飞前的最后准备工作,飞机在引导下缓缓驶到起飞位,随即开始加速。
此时,身着黄色甲板识别工作服的起降保障中队起飞系统区队长、三级军士长张乃刚屏住了呼吸,全神贯注观察着起飞助理的一举一动。就当“航母style”手势发出的那一刻,他迅速按下“释放止动挡板”按钮。
舰载机怒吼着冲过跑道,在甲板尽头猛地仰头拉起冲上蓝天。目送舰载机滑跃起飞,这位已有近20年兵龄的党员长吁一口气,迅速平抑激动的心情,准备接下来的工作。
“每次按下按钮,心都会随着战鹰一起飞跃。”他告诉记者,“在我看来,辽宁舰的滑跃甲板是世上最美的建筑,舰载机的轰鸣是世上最动听的旋律。”
放飞舰载机的过程是用秒来计算的,看似简单的按钮动作,背后却是一套复杂的工作程序,需要通过无数次全流程演练来熟练巩固。这些年,张乃刚参加的每次演练都要全神贯注持续近两个小时。由于他的岗位处于露天部位,风吹日晒雨淋难免,长期高噪音、高温的环境更是家常便饭,这让他患上了比较严重的腰肌劳损和胃病。考虑到年龄和身体状况,党委领导曾提出给他调换工作岗位,可他仍选择坚守在起飞站“党员示范岗”的战位上。他说:“能成为中国第一艘航母起飞站操作员,能在飞行甲板上让梦想跟战鹰一起翱翔,我知足,我无悔!”
从机械员、机械师到区队长,张乃刚始终以党员的标准衡量自己的一举一动。选拔到辽宁舰工作后,面对专业不同、装备资料缺乏的情况,他向研究人员、一线工人虚心请教,先后记录学习笔记10万多字,绘制各种图纸近百张。他边学习边研究,提出航母装备改进建议20余条,其中3条被采纳,为提高装备可靠性贡献了力量。
入伍这些年,他参与完成重大任务保障20多项,确保实现零差错、高安全。他还组织编写专业教案、制作课件数十个,把所属区队多名官兵培养成专业技术骨干。
■马树彬 本报记者 陈国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