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欧顽固坚持对华军事科技禁令 被批不合时宜

2013年10月13日 12:41  新京报 

  古旧的美欧对华禁令

  正在美国热映的科幻大片《地心引力》中,美国宇航员太空中身处险境,最终凭借中国航天器脱离绝境,重返地球。然而,在现实社会中,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却因美国对华禁令,对中国籍研究人员关上大门。如今,尽管国际政治、经济关系已经发生重大变化,但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仍然维持基于冷战思维的对华军事、科技禁令。这些禁令,越来越被批判不合时宜。

  欧盟对华军售禁令的实质是对中国的政治歧视,这与当今世界潮流和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相背离。中方要求解禁,目的是消除对中方的政治歧视,维护中方的平等权利。

  ——2010年1月28日,时任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马朝旭谈欧盟对华军售禁令。

  拒绝中国人参会NASA引众怒

  日前,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根据“沃尔夫条款”,以国家安全为由,拒绝中国籍研究人员参加定于11月初在加州举行的第二届开普勒太空望远镜项目会议。NASA的这项举动引发了欧美诸多科学家抵制。

  上述会议由NASA艾姆斯研究中心举办,会上将有美国与国际研究团队报告寻找太阳系外行星的研究成果。这本来是一场单纯的科学研讨会,但报名参会的中国籍科学家全部被以“国家安全”为由拒绝。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天文学教授马西对NASA的这一举动愤怒不已,将之称为“可耻”。“这次会议讨论的是科学以及围绕恒星运行的行星,与国防安全无关。没有机密信息,全都是可公开获得的数据”。马西还向会议主办方写信抗议,表示将拒绝参加“这一具有歧视性的会议”。

  牛津大学天文学家林托特同样决定抵制会议。林托特表示,他对美国存在这样的政策感到震惊,科学应该面向所有人,而美国这种以国籍作为限制的手段“让人回到了冷战时期”。

  NASA此次拒绝中国籍科研人员参会的依据是“沃尔夫条款”,得名于他的提案者——美众议院议员佛兰克·沃尔夫。

  2011年,一名以合同制形式受雇于NASA兰利研究中心的中国人在回国转机时被拘押。沃尔夫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称,这名中国人携带了“大量其无权支配的信息技术”,随后沃尔夫在国会游说,最终推动“沃尔夫条款”得以通过。该条款无端禁止中美间任何与NASA有关或由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协调的科研活动,甚至还禁止NASA接待中国官方访问者。

  对于NASA的举动,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10月9日明确强调,学术性或科研性活动不应被政治化。

  在众多的抵制和反对声下,连沃尔夫本人也觉得NASA的做法不妥。

  8日,沃尔夫向NASA局长博尔登发出公开信,称“沃尔夫条款”被NASA误读了。

  信中称,“条款”旨在禁止NASA与中国政府或中国国内企业进行双边会议或活动,但不禁止多边活动,不禁止个人活动,“NASA的做法没有遵照国会的意愿”。

  10日,博尔登对沃尔夫的公开信做出回应,称将重新考虑中国籍研究人员的与会申请。

  美全球卖军火对华却禁60余年

  “沃尔夫条款”只是美国在科技、军事领域对华歧视性政策的代表之一。过去20多年以来,美国在中国周边国家大肆售卖、甚至赠送武器的同时,却一直维持对中国的军事技术与武器装备的输出禁令。

  今年7月25日,美国国会研究处亚洲安全事务研究专家雪莉向国会提交了最新的《中美军事事务》报告。报告称,美国对华军售禁令的重点在于尖端技术与武器方面。以卫星定位技术、精确反导技术、攻击预警技术、远程弹道导弹技术、核潜艇船体技术、“宙斯盾”、分导式弹头研发技术等为主。其次,可能转化为军事用途的民用技术也在被禁行列,如太空拦截与开发技术、航空制导技术等。

  美国对华武器禁售的历史可谓悠久。早在1949年,美国就通过立法,禁止向中国出口武器及相关技术。此后,美国还同英法成立“巴黎统筹委员会”,限制向中国等国出口军用设备、尖端技术和稀有物资。

  到今天,美国在与世界许多国家保持巨额军事交易的情况下,仍在武器贸易问题上维持对华冷战思维,甚至阻挠其他国家向中国出口武器。

  2005年,美国因以色列决定向中国出售“哈比”无人机而对其采取制裁措施,包括限制以色列进口美国“高度敏感装备”、终止技术信息交换、暂停军方交流等。面对美方的强压,以色列方面不得不中止了与中国签订的合同。而当以色列将“哈比”卖给印度时,美国方面没有表现出任何不满。

  欧盟也“跟风” 实为政治歧视

  跟随美国步调的还有欧盟。

  欧盟国家对中国的武器出口禁令也维持了20多年,最初由欧盟前身——欧共体的决策机构——部长理事会以宣言方式作出,要求成员国“禁止与中国进行武器贸易”。

  和美国国内立法不同的是,部长理事会的宣言没有法律约束力。宣言中既没有明确禁售武器具体内容,也没有规定执行措施和程序,而是将解释权交给了各成员国。由此欧盟各成员国对禁令的执行也不尽相同。

  这其中,部分国家全面执行对华军售禁令,而部分国家则是“有选择执行”。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中心一份资料称,英国将航空电子雷达等项目出口中国,还有部分欧洲公司对华出售可用于战机的显示器及雷达。俄罗斯媒体则称,中国有武装直升机装备了法国产的发动机。

  随着中欧经济、政治关系日益紧密,不少欧盟大国领导人开始致力于推动对华军售禁令的解除。

  法国前总统希拉克、萨科齐在任期间,曾多次呼吁欧盟需解除对华军售禁令,改善中欧关系。2005年2月,希拉克在与时任美国总统小布什会见期间表示,欧盟应在和美国达成条件的情况下,解除对华军售禁令。希拉克称:“这不是一个正当的禁令。”

  萨科齐任总统期间也多次表示,希望能够解除对华军售禁令,加深与中国合作。德国前总理施罗德在任期间也支持取消对华军事禁令。此外,西班牙、意大利等军事工业强国也对中国市场倍加青睐。

  但也有顽固的国家。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出台的《中欧关系审计权报告》称,荷兰、瑞典、丹麦和芬兰不支持对华军售解禁。有分析称,这些国家与英法等国相比,军事防务产业相对薄弱,且与中国市场并无紧密联系,是其对解禁不感兴趣的原因之一。

  对于欧盟对华军售禁令,中国外交部多次指责其实质为对华“政治歧视”。2010年1月,时任外交部发言人马朝旭说,中方要求解禁,目的是消除对中方的政治歧视,维护中方的平等权利。今年3月,外交部发言人洪磊再次表示,欧盟对华军售禁令与中欧关系发展现状不符,也与和平、发展、合作的世界潮流不符。

  新京报记者韩旭阳

(编辑:SN104)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