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在粤东沿海举行的“突击-2013”演习中,陆军航空兵首次成为主角。100余架各型直升机,在海军、空军和陆军地面部队的协同下,完成了6个典型作战行动的演练。
战幕拉开,广州军区某陆航旅旅长、陆航突击群群长李波担任“红军”司令员,这也是陆航指挥员首次执掌“三军令旗”。
“从‘配角’变成‘主角’,见证了陆航力量发展和作战模式转变。”李波介绍说,随着多种新机型列装,陆航力量拥有火力打击、运输、指挥等10余项作战功能,成为链接各兵种作战力量的重要纽带,在一定战术背景下,已经具备担当战场“核心力量”的条件。
在“红军”指挥所内,各兵种参谋将数据信息传递到李波席位上。从电磁频谱分布情况到炮兵阵地开设位置,从装甲分队穿插路线到工兵开辟通路方案,涉及的专业近百种。
“陆航指挥员要想驾驭整个战场,只熟悉直升机的飞行作战远远不够。”经过战场态势的研判分析,李波一面协调地面各部分队开展行动,一面命令各直升机编队调整空中作战编组,战斗进程井然有序。
按照不同机型的性能特点,演练指挥所把空中作战力量编成了侦察预警、火力打击、空中输送等不同作战模块。李波说,就好比一块块随调随用的“积木”,能够垒成各式各样的“房子”,完成不同的作战任务。
“我们的‘空中作战模块’不仅能在地面编组起飞,在空中也要根据战场情况进行调整。”李波说。
演练中,“蓝军”无名高地突然喷出一道道烈焰,疯狂地向“红军”扫射,“红军”先遣部队冲击受阻。
紧急关头,两架运输直升机在两架武装直升机的掩护下,紧贴着海面呼啸而至,悬停、降落,稳稳停靠在无名高地左侧的小山包后方,10余名特战突击队员飞身跃下,冲向“蓝军”无名高地。直升机轻盈起飞,盘旋在预定空域。
一阵密集的枪声过后,“蓝军”火力点变“哑”了。“我已成功破袭,请求返回!”特战小组通过陆航便携式指挥终端召唤空中的运输直升机。
空中盘旋的运输直升机立即下降高度,搜索地面标识,快速着陆,特战小组鱼贯而上。
就在此时,“红军”地面装甲突击群在3号高地遭“蓝军”顽强抵抗,攻击受阻,油弹食物药品等纷纷告警。由于地面突击群地处狭长的山坳里,不便于地面车辆机动。地面装甲突击群通过便携式数据链终端,向空中指挥所发送弹药、物资请求。
3分钟后,数架运输直升机在空中指挥所的引导下,吊挂油囊、抢修方舱,加载步兵战车,装载单兵食品及急救药品,避开“蓝军”雷达侦察,绕开其防空火力网,超低空快速机动至3号高地前方。
卸载弹药物资、运送危重伤员……地面装甲突击群迅速补充物资器材、调整火力部署,重新向“蓝军”纵深扑去。(李三红 覃明章 郑希胜 於晨)
【远眺台】
让陆军“飞起来”
美国陆军有这样一条作战理论:“能否利用地面机动部队上空最低一层的作战空间,是战斗胜负的关键。作战双方谁失去‘一树之高’的优势,谁就无法赢得陆战的胜利。”陆航,被誉为“一树之高”的空中杀手,通过信息与武器系统有机融合,陆航加速走向综合化、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实现武器、火力、平台“浑然一体”,成为低空战场上的主战兵种。从海湾战争到本世纪初,一些军事强国陆军地面力量始终与直升机并驾齐驱,促使飞行化陆军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同时,纵观军事发展史,每一种新型作战力量的产生,都会促使陆军力量成分发生变化,目前已知的这些陆军新型作战力量,已使陆军的力量结构由“平面陆军”的编制结构,向“立体陆军”“飞行陆军”的编制结构转变。(广州军区军训部部长 郑国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