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国人赴朝鲜讨债艰辛:在平壤被朝军阻拦

2013年07月16日 13:16  环球时报 
资料图:朝鲜女兵 资料图:朝鲜女兵

  【环球时报赴丹东特派记者 梁 晨】多年来朝鲜国内的经济形势和外部经济制裁,让朝鲜的对外支付能力受损。《环球时报》记者近日在丹东采访期间,经多方渠道证实,由于不少朝鲜商社的债务偿还能力有限,在平壤活跃着一批特殊的中国商人,他们正在尴尬地扮演着“讨债人”的角色。

  这些“讨债人”大多是中国的朝鲜族人,语言优势让他们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放开对朝小额边贸的背景下,成为对朝贸易的“急先锋”。然而,当朝鲜国内经济遭遇困境,一些朝鲜商社无力偿还债务时,这批特殊的中国商人只好“被迫”滞留在朝鲜追讨欠款,一旦回到丹东,当地债主就可能到法院起诉他们。

  提起在朝鲜“讨债”的日子,丹东一家进出口贸易公司的副总经理李海(化名)用“苦不堪言”来形容。50多岁的李女士在丹东韩朝风情一条街的办公室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基本上每天我都要早起去堵商社的老板,让他们还钱。”李女士前后去平壤不下十次,只有一个目的:从朝鲜要回100万美元的欠款。“由于我们公司当时合作的20多家商社规模都比较大,彼此关系又比较好,所以就给他们赊账。”渐渐地这种交易方式风险越来越大。朝方商社在收到货物之后,有的拒绝支付余款,有的说领导换了,有的干脆关了,还有的就是咬定无力偿还。

  据李海讲,“讨债人”每次在平壤一待就是几个月。她还常去平壤的政务院门口堵官员。但朝鲜官员大多避而不见,不是在外面开会,就是在参加集体培训。情急之下,李海和其他在平壤讨债的商人有一次曾商量着要去政务院“上访”。李海说:“我们拿着提前印好的朝鲜语条幅,要求他们还我们的血汗钱。可等我们刚把条幅拿出来,就被眼尖的士兵给夺了下来。”几天以后,一辆小车开到李海住的酒店门口。有人帮她办了退房,给她塞了1.5万美元,将她“请”上车,并一直把她送到中朝边界。在朝鲜,有的“讨债人”债没要回来,吃住却要倒贴一大笔钱。李海的一个朋友在朝鲜吃住花了1万多美元,最后只要回不到5000美元就被“请”回中国。

  尽管对朝贸易充满着不稳定因素,丹东的外贸公司还是如雨后春笋般成长。据不完全统计,仅在丹东的海关口岸附近就分布着大大小小上千家外贸公司。这些公司都是看上对朝贸易的商机。丹东一家汽车公司姓魏的销售员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不少人都说对朝贸易风险大。可细想想,风险越大,利润就越高。朝鲜是个不开放的市场,相当于一片尚未开垦的处女地,有很多商机可以挖。朝鲜国内对物资的需求量极大,只要你懂得对朝贸易的规则,就能够赚到钱。”

  在紧邻鸭绿江边的佳地广场写字楼 ,聚集着上百家外贸公司。朝鲜政府的丹东办事处也设在这座楼里。在电梯中,有戴着金正日徽章的朝鲜人似乎对电梯间贴着的中朝双语联合收割机广告表现出浓厚兴趣,目不转睛地研读着。

  在鸭绿江边的酒店、餐厅和咖啡厅里,到处都可以看到和朝鲜人谈生意的中国商人。与朝鲜做了七八年面粉生意的小王,也把公司开在佳地广场。小王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朝鲜那边现在缺粮食,面粉的需求量很大。但是我们坚持一个原则,一定要拿到全款,才会发货。”为规避风险,小王不会直接跟朝鲜人交易。他一般都选择与信任的朝鲜华侨进行贸易,由华侨充当中间人。▲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