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联合-2013” 中俄联演的“六大亮点”

2013年07月05日 04:39  解放军报 

  经过三天的连续航行,参加“海上联合-2013”中俄海上联合军事演习的中方舰艇7月4日顺利抵达符拉迪沃斯托克港外海——彼得大帝湾。海风猎猎,大战在即。这将是一场怎样的演习?会有哪些亮点?演习开始前,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中方舰艇编队指挥员、海军北海舰队副司令员杨骏飞。

  亮点一:中方派出强大阵容,兵力来自两大舰队

  杨骏飞介绍,在海军参与的历次中外联合演习中,“海上联合-2013”是向国外派出兵力最多的一次。此次参演兵力分别来自北海、南海两大舰队,包括7艘舰艇、3架舰载直升机和1个特战分队。

  来自海军第一支驱逐舰部队的沈阳舰,2006年服役,是北海舰队性能最先进的导弹驱逐舰之一。它与石家庄舰互为姊妹舰,具有区域防空作战能力,多次圆满完成全军、海军、舰队组织的实兵实装对抗演练,被誉为“大洋旗舰”。盐城舰和烟台舰是国产新型导弹护卫舰,火力强、功能全,特别是反潜能力突出。

  来自南海舰队的武汉舰和兰州舰,是由我国自主研发制造的第三代导弹驱逐舰,主要担负水面舰艇编队的区域防空和舰艇编队的作战指挥任务。其中,武汉舰被称为中华现代级,参加了中国海军首批亚丁湾护航任务;兰州舰因为有四面相控阵雷达天线,被称为“中华神盾”。

  亮点二:远离基地、无保障体系依托,中国海军面临巨大考验

  “海上联合-2013”是中国海军首次组织大型舰艇编队远离基地,在无保障体系依托的情况下,赴海外举行联合演习,杨骏飞坦言:“这对中国海军来说是一个巨大考验。”

  据了解,北海舰队为这次联合演习进行了充分的准备。比如,建立联演筹备办公室,保证各项准备工作有序展开;组织参演舰艇装备技术状态评估和军械装备保障技术质量评审,修订完善各类保障方案计划;细化各个演练课目方案图,落实到每艘舰艇、每架飞机、每名参演人员;完善后勤和装备保障组织体系和管理体系,参演舰艇、直升机装备技术状态良好。

  亮点三:“航母杀手”“大洋黑洞”参演,俄太平洋舰队尽遣精锐

  据介绍,“海上联合-2013”军事演习中,俄罗斯太平洋舰队旗舰瓦良格号巡洋舰、维诺格拉多夫海军上将号大型反潜舰、快速号导弹驱逐舰、毒蜘蛛级导弹快艇和基洛级常规潜艇等12艘舰艇参加,可以说是“尽遣精锐”。

  瓦良格号巡洋舰是俄罗斯“光荣级”巡洋舰的3号舰,舷号011,是俄海军太平洋舰队旗舰。该舰拥有全方位的作战能力,能单独进行对海、对空、对岸、对潜作战,也可为己方航母编队护航,或以其为核心与其它水面舰艇组成编队出航,当然其首要的作战任务是打击航母编队,被称为“航母杀手”。其最有特色的武器装备是8座双联SS-N -12“沙箱”远程超音速反舰导弹发射装置。

  维诺格拉多夫海军上将号大型反潜舰为无畏级,主要用于舰艇编队的反潜防御,以及在其作战巡逻区内搜索敌核潜艇,它是当今世界各国海军中反潜能力最强的舰种之一。舷号为715的快速号导弹驱逐舰为现代级,装有SS-N-22反舰导弹四联发装置2座、SA-N-7舰空导弹垂直发射装置2座等武器。

  此次演习中,有一个重要课目是通过敌潜艇威胁区,扮演敌方潜艇的是俄基洛级常规潜艇。该型潜艇因为卓越的静音技术,被称为“大洋黑洞”。

  亮点四:联合演习规模大、内容全,考验两军指挥协同能力

  “海上联合-2013”联合演习中,中俄双方共派出各型水面舰艇18艘、潜艇1艘、固定翼飞机3架、舰载直升机5架和特战分队2个,兵力规模空前。

  此次演习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海上联合防护行动,包括舰艇锚地防御、联合防空、海上补给、通过敌潜艇威胁区、联合护航、联合解救被劫船舶、打击海上目标、海上联合搜救。二是实际使用武器,包括对海上目标、对空中目标进行主副炮射击,并进行反潜深弹实射。三是进行海上阅兵。

  “演习规模大、演练内容全、实弹射击多,组织指挥要求高,考验两军的指挥协同能力。”杨骏飞说。

  亮点五:海上阅兵气势不凡,彰显中俄两国海军的传统友谊

  根据计划,演习结束时,中俄双方舰艇、飞机将举行海上阅兵式。

  海上阅兵古代称之为“观舰节”,对各国海军来说都是一件盛事。届时,在日本海的彼得大帝湾,中俄双方海军领导人将乘坐俄海军太平洋舰队旗舰瓦良格号,对参演的18艘水面舰艇、1艘潜艇、3架固定翼飞机、5架舰载直升机和2个特战分队进行检阅。“如此大规模的舰艇编队排成单纵队,很有气势。”杨骏飞介绍说。

  亮点六:军演不改变中国海军近海防御战略

  杨骏飞说:“此次联合军演的主要目的有三个:一是巩固和发展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提高两国战略协作水平;二是加强中俄两军战略互信,深化两军务实合作;三是演练两国海军遂行海上联合军事行动的指挥协同,提高两国海军共同应对海上安全威胁的能力。”

  “需要指出的是,演习不针对第三方,中国海军近海防御战略没有发生转变。”杨骏飞说。

  本报记者 钱晓虎 吕德胜 孙 阳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