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 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导读】这首诗选自《诗经·秦风》,是春秋时期秦地流行的歌谣。秦国推行全民皆兵制,寓兵于农。每有战事,人们皆自备甲胄兵器踊跃参战。诗作表现了秦军将士同赴沙场、患难与共的无畏气概,被认为是秦国军人出征的“军歌”。
全诗分为三章,每章前两句以“岂曰无衣”问起,以“同袍”“同泽”“同裳”作答,语气慷慨豪迈,表现了大敌当前秦军将士情同手足、亲密无间的团结协作精神。每章后三句则从“王于兴师”说起,反映秦国军人响应王命、积极备战、勇赴战场的英雄气概。
【感言】不要问为什么,却知道为了谁。戮力同心,共御外侮,只为脚下生我养我的这方热土、身后血肉相连的父老乡亲!
白马篇
■曹 植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导读】这首诗又名《游侠篇》。游侠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言必信,行必果,救人危难,不图回报。特别是在敌人入侵、国难当头之际,有的游侠更是抛家别子,奔赴前线,杀敌报国。本诗就是一篇赞美忠勇爱国游侠的名作。
诗作开篇借马写人,描绘了纵马飞驰的游侠形象,接着以设问句式交代了主人公的来历。“宿昔”以下八句为铺叙,用一连串对偶句极写游侠超群的武艺。“边城”以下六句遥接篇首,既说明“西北驰”的原因,又以俭省夸张的笔墨概述其杀敌壮举。后八句进入抒情高潮,揭示了主人公忧国去家、视死如归的高尚境界和无畏气概。全诗情节曲折动人,文笔奇警飞动,流灌着一股高亢激昂、奔腾跌宕的意绪。
【感言】军人是刀尖上的舞者。唯有矢志精武,才能无所畏惧、克敌制胜;唯有心怀家国,才能舍生忘死、纵横沙场。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导读】王昌龄的《从军行》共七首,此诗为第四首。作者描写了青海云集、雪山暗淡、战场辽阔的边塞景象,抒发了将士心系边关、九死未悔的壮志豪情。
唐朝时期,青海湖一带是唐军抵御吐蕃的战场,玉门关则是唐军防范突厥入侵的前沿。诗作前两句展现了一幅横跨数千里的壮阔长卷:长云笼罩的青海湖,冰雪覆盖的祁连山,广袤大漠的孤塞城堡,巍然矗立的玉门雄关。这既是对当时西北边塞将士战斗生活环境的典型概括,又暗喻了战云密布的严峻形势。后两句描写将士们虽身经百战,金甲磨穿,但斗志丝毫未减,士气愈加高昂,道出了他们杀敌灭寇、不胜不还的铿锵誓言。全诗视野开阔, 情感浓烈,气势磅礴,尤其是“不破楼兰终不还”一句,如同划破长空的战斗号角,给人以深深的激励和鼓舞。
【感言】军人的词典里,有一种信念叫忠诚,有一种境界叫献身,有一种追求叫必胜。
塞下曲
■李 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导读】李白少小喜读史书,好剑任侠,抱负远大。25岁出川远游,虽不曾从军出塞,却一直关注国家安危,胸怀英雄豪气。这首诗就是他借典咏怀之作。全诗借助想象,再现了戍边将士的战地生活。诗作前四句极写边塞的艰苦:五月的内地早已春暖花开,而这里依然飞雪漫天,寒气逼人,无柳可折、无花可看。五六句聚焦天亮随金鼓而战、入夜抱玉鞍而眠两个典型细节,反映将士们紧张艰苦的边塞生活和常备不懈的战斗精神。末两句以慷慨雄壮、坚定有力的语气,表达苦战到底的坚强决心,这既是作者斩钉截铁的铮铮誓言,也是历代军人守卫边关、破虏杀敌意志的真切表达。
【感言】必胜信念比黄金还珍贵。一个军人有了它,就能披坚执锐、勇往直前;一支军队有了它,就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凉州词
■王 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导读】这是一首广为传颂的边塞诗名篇,以富有戏剧性的场景,抒发了将士们出征前的洒脱旷达情怀。诗作一二句通过葡萄美酒、夜光杯、琵琶、战马等边地元素的运用,极力渲染战前饮宴的热烈气氛,既传达出当时的盛唐气象,又烘托了将士的乐观奔放。三四句运用浪漫主义手法,以豪爽、开朗、诙谐的口吻,表达了将士们置生死于度外、尽忠勇于疆场的无畏精神和豪迈气概。
【感言】一杯美酒,饮下的是赴死的豪壮;数声琵琶,听到的是使命的召唤。热血泼洒疆场,忠魂可鉴日月。
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岑 参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导读】这首诗写于唐天宝十年(751年),系作者送友人李嗣业奔赴战场的赠别之作。诗作前两句自远处着笔,写友人即将踏上的征程要经过酷热难耐的火焰山、人迹罕至的赤亭等地,旅途之艰辛可想而知。三四句道出对友人的信任和激励,知道他久经战阵,多历险境,决不会被困难所屈服。五六句写送别场景,作者与友人举杯话别,慷慨赠言,以壮行色。末两句充满昂扬进取之气,既是对友人的赞许,更是自己心志的表白。
【感言】当兵就要打胜仗,立功就要立战功。只有爱军精武、矢志打赢,才能创造英雄业绩、实现人生价值。
和张仆射塞下曲
■卢 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导读】这首诗描写的是唐军雪夜闻警、准备追敌的场景。诗作前两句写唐军从月黑之夜栖雁高飞这一反常现象,发觉敌人仓皇逃窜的行踪写起,既表现了将士们的敏锐机警,又引出即将进行的军事行动。第三句写唐军调集精锐骑兵准备追击,表明将士们闻令而动,反应迅速。末句意象独特,寓情于景,充满张力,渲染了征战的艰苦、将士的无畏。全诗围绕追敌这个主题巧妙择取典型场景,写事言情含而不露,唐军的凛然声威与敌军的狼狈之态形成鲜明对比。
【感言】用兵贵在机警神速。毫末之间,可察敌之动静;分秒之争,可定战之胜负。
南 园
■李 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导读】李贺曾以南园为题作诗十三首,这是第五首,表现了渴望从军、建功沙场的鲜明主题。诗作一二句以设问的句式直抒胸臆:面对藩镇割据的纷乱局面,每一个有志男儿都应该身挎宝刀、奔赴前线,为平定叛乱贡献一己之力。三四句以反问的形式表达志向:请登上凌烟阁看一看那些开国功臣的画像,要想像他们那样成就伟业、建立功勋,就要毅然决然地走出书斋、投笔从戎。“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张扬着强烈的爱国激情,成为热血男儿矢志报国的座右铭。
【感言】仗剑杀敌,建功疆场,最能体现人生价值。历经战火洗礼、经受生死考验的人,最受景仰和爱戴。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导读】辛弃疾是继苏轼之后又一个豪放词的代表人物,一生坚决主张抗金,终未能如愿。词作多抒发恢复中原的雄心及壮志难酬的忧愤。宋淳熙八年(1181年),辛弃疾遭弹劾被罢职,闲居信州上饶。淳熙十五年(1188年)友人陈亮来会,与作者“纵谈天下事”,此词当作于这次会面前后。
词作抒写了作者对往昔抗金生活的忆恋,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之心。上阕从醉里看剑、梦回连营起调,以浪漫主义的豪情,写作者梦里回到记忆中的抗金军营,将士们同餐共饮,军乐声威武雄壮,点兵场龙腾虎跃。下阕继写快马驰骋,弓如霹雳,报效国家,青史留名,将作者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推向高潮。末句突然从梦中回到现实,以一句低沉哀痛的实笔,表达了壮志难酬、白发已生的悲愤。
【感言】挑灯看剑是对戎马生涯的深切怀想,沙场点兵是对建功疆场的热切期望。任岁月荏苒,军人胸中永远奔涌着报国的激情。
鹧鸪天
■秋 瑾
祖国沉沦感不禁,闲来海外觅知音。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
嗟险阻,叹飘零,关山万里作雄行。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
【导读】1904年春,秋瑾怀着拯救国家和民族危亡的满腔热忱,东渡日本留学,这首词即抵达日本后不久所作。
词作上阕以忧国伤时的激愤之情,表白自己东渡日本留学的心迹,坦陈为补金瓯不惜牺牲的坚定决心。下阕用“嗟”“叹”二字,渲染孤身赴日、求索救国道路的坎坷与艰辛;用“雄行”一词,表达虽关山重重仍义无反顾、勇敢前行的无畏气概;用龙泉宝剑自喻,抒发巾帼不让须眉,时时准备扬眉拔剑、报国杀敌的冲天豪情。好一个“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的鉴湖女侠!
【感言】爱国是永恒的主题,报国是永远的追求。军人爱国报国的情怀,像高空长风,一阵一阵吹不尽;像大江流水,一浪一浪奔向前。
新浪警示:任何收费预测彩票会员等广告皆为诈骗,请勿上当!点击进入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