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军区陆航旅赴4600米高原实射导弹创记录

2013年05月21日 03:40  解放军报 

  ■欧阳治民 本报记者 林贵鹏 特约记者 银 军

  汶川、芦山,地理毗邻。从汶川到芦山,5年一瞬。5年间,成都军区某陆航旅书写了高原砺兵、跨区军演、抗震救灾等新篇章,飞出一道道壮美的胜利航迹。

  任务航迹:从汶川到芦山

  陆航旅任务多。无论抢险救灾、地质勘察、区域航拍,还是军事演练、边境巡逻、运输保障,总能看到这支劲旅的身影。

  汶川抗震救灾,他们克服万难挺进灾区,成为第一支飞抵震中的救灾力量,安全飞行2073架次,出色完成救灾任务,积累了在西南地区快速机动、精确投送的经验,提高了应急救援、外场保障等能力。

  远程接装,飞越5大战区;“神九”返回舱搜救,积累应急救援经验;彝良抗震,快速跨省飞行……5年来,该旅完成数十次重大任务,打一仗进一步,部队战斗、机动、保障、通信能力等受到近似实战的锤炼。

  2010年,在跨区机动演练中,该旅直升机长途转场1000余公里,地面分队机动1350公里,出色完成远程机动、火力打击、机降突击、空投物资等任务。

  芦山强烈地震发生那一刻,全旅官兵的第一个念头就是“救人”。大家不约而同作出的第一选择,就是火速向战位集结!

  芦山抗震救灾全过程,该旅官兵展现出令人叹服的打仗素养:

  震后1分钟,旅领导召开碰头会,迅即启动应急预案;震后1分50秒,7道指令从作战值班室发出,全旅进入一级战备;震后5分钟,6个战备机组整装待飞。震后50分钟内,220名在外轮休、办事的官兵主动作出同一个选择:火速归队。

  这,又是一次新跨越。

  在高山峡谷地域起降飞行,一批年轻飞行员崭露头角。他们对遂行救灾任务有了新思考:无法降落时,能否机外吊运伤员?地方政府能否在县城设置直升机备用机场?能否在普及国防知识中让普通群众懂得配合直升机降落?

  海拔航迹:从盆地到高原

  云遮雾绕、山高谷深的芦山地震灾区,飞行条件恶劣。

  编队飞行,但凡长机传话“拉开距离”,十之八九是遇到了险情。旅参谋长李金武一边调速一边查看,果然,“震中孤岛”宝兴县城翼侧的山谷间,几条高压线错落交织,横亘在直升机必经之路上。降,越过高压线,前进!再降,再越高压线,再前进……在超气象、超条件、无地面保障的情况下,李金武和旅长栗国利用高压线之间的高度差,驾驶战鹰一米一米地下降,精准地停在宝兴河畔的公路上。

  这成功一降,源自平日训练中的高难度和讲科学。

  飞翔的陆航战鹰,究竟能飞多高?谁也难下定论。去年,该旅奔赴雪域高原,遂行我军首次陆航部队高海拔综合试验演练。有人质疑:“这样的高度,飞行安全都难以保证,还怎么练战术、打实弹?”

  “飞行有盲区,战斗力不能有盲区!”伴随官兵们的铮铮誓言,战鹰从四川盆地起飞,海拔不断攀升,飞过冰峰雪岭,越过高原河流,到达海拔约4600米的演练地域。

  人吃不饱氧气,可以凭意志坚持。战机吃不饱氧气,就可能“不听话”。在极限海拔飞行测试中,战鹰一米一米地攀升,最终爬升到的高度成为某型直升机迄今飞行的最高海拔,这既是直升机的极限,也是飞行员生理的极限!

  空空导弹射击,好比针尖对针尖。飞行员朱葛驾机升空,搜索、发现、锁定、发射!空中开花!

  火箭弹射击,旅长栗国驾机进入航线,逼近、逼近、再逼近,发射!火箭弹全部命中!

  此次演练收集航空弹药、飞行保障等3大类107组试验数据,开创我军陆航部队在4500米以上高寒山地运用多类弹种实施攻击的先河,创造4项第一,探索5项战法,填补6项空白。

  芦山地震紧急救援阶段,全旅出动直升机196架次,运送物资60多吨,运送救援人员和群众500余人,后送伤员36人。

  能力的海拔越高,就看得越远。组建至今,该旅相继开辟27条高原、高山新航线,20余项纪录填补我军陆军航空兵空白,部队从单机巡逻向多机编队全航线、全空域、全地域空中巡逻跨越,实现了由支援保障型向主战突击型的转变。

  思维航迹:从山隘到世界

  芦山地震后不到2小时,该旅2架直升机起飞升空,10时25分便将灾区数据和信息传回,为第一时间组织救灾提供信息支撑。旅政委说,直升机加装实时图像传输系统,实现“即拍即传”,无论对救灾勘察还是战场侦察,都意义重大。

  陆军航空兵在现代战争中突出而独特的作用,让陆航旅官兵的打仗思维,从一山一隘拓展到一省、一战区乃至整个世界。

  着眼世界新军事变革潮流,“更低、更快、更隐蔽”的战术飞行原则一直贯彻于全旅的日常训练之中。什么叫低?飞行员张尚年常常感到“飞机肚皮贴着树梢走,伸手就能摘树叶”。什么叫快?即使受过专业训练,有的新飞行员也因飞机急速跃升、俯冲、转向而大脑缺氧,下机后吐得七荤八素。

  一次,旅里有4台从国外引进的飞机自动驾驶仪出现故障,两批外国专家查了两周,也没找到原因。开会研究,外国专家说,该查的查了,该校的也校了,没法修。散会前,旅领导例行性地问“谁还有意见”,士官技师芮银超举手道:“我有!”

  外国专家只得坐下来听。芮银超当即指出他们的一个重要遗漏,提出了新的检修思路。外国专家一试,果然成功排除故障,不禁竖起大拇指:“这个士兵,了不起!”

  着眼使命任务需求,全旅官兵传承一以贯之的“打头阵”传统,开始了对自己的“能力革命”:驻厂学习,“老飞”甘当小学生;一体化指挥平台训练与考核,旅长、政委坐前排;对抗演习,请来“电磁蓝军”当对手……

  钢铁造就的直升机,正被注入越来越多的信息化元素,深刻改变着“空中铁骑”的战斗力组成基因。在这个旅,“钢铁+芯片”成为战鹰新的机理构成。

  回顾陆航战鹰的胜利航迹,藏族特级飞行员多么秀感慨地说,陆航数据链系统运用后,飞行精确性大大提高,飞机去向、是否偏离航线、飞行高度和速度等,塔台上一目了然。参谋长李金武说,一体化指挥平台等指挥信息系统的列装和常态化训练,使战场态势分析、综合情报处理、作战计划拟制,从过去的手工化、经验化、分割化迈向了自动化、共享化、精确化。

  该旅机场周边的居民,如同渔民看惯了潮起潮落,对直升机的起起落落习以为常。然而,如同每一朵浪花都是新的,这些振翅飞翔的战鹰,每一天都朝着更高的目标脱毛换羽,常飞常新。

  ■欧阳治民 本报记者 林贵鹏 特约记者 银 军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