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数字化部队初具规模 军费不足限制其发展

2013年05月14日 13:36  《瞭望新闻周刊》 

  我军的数字化建设应以装甲机械化部队先行,在装备技术上,采取滚动推进的方式;同时,确立综合整体的建设思路,规划各军兵种指挥控制系统的横向联合问题

  数字化部队以往是中国军队的核心机密,2013年中国国防白皮书首次以权威渠道将之公开。

  名为《中国武装力量的多样化运用》的白皮书公布:中国陆军“加强数字化部队建设”。不是“建立”,而是“加强”——显然,中国军队已经有了数字化部队。

  数字化部队的实质是以计算机为支撑,以数字技术联网,使部队从单兵到各级指挥员,从各种战斗、战斗支援到战斗保障系统都具备战场信息的获取、传输及处理功能的部队。它能够达到战场信息的最快获取、信息资源的共享、人和武器的最佳结合、指挥员对士兵的最佳指挥效益。

  在世界各军事强国争相发展数字化部队的同时,中国军队也紧追世界军事潮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字化部队。据本刊记者了解,继我军数字化炮兵试验部队建立之后,数字化装甲兵、数字化步兵也已初具规模。

  不过,中国数字化部队发展有其自己的定位和方向。本刊记者为此采访了军事科学院和国防大学的多名专家,其建议综合如下:

  第一,立足我军现状,走“双重”发展道路。

  中国发展数字化部队与美军等西方国家军队有着很大差别。美军等西方国家军队走的是一条先机械化后数字化的发展道路,它们是在大部分武器装备的射程、航程、速度、精度、杀伤破坏力等性能指标,都达到或接近物理极限,机械化装备几乎走到尽头后,开展实施数字化建设。此外,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国力强,发展经费能够得到充分保证。

  相比之下,我军起步低。新中国建立后,我军才实现“骡马化”;1985年我军实现了“摩托化”;目前,我军部分部队实现了“机械化”,就陆军总体来说仍是“摩托化”为主。在国力上,我们没有足够的资金来保证数字化部队的大规模发展。

  此外,中国国力有限,在发展数字化部队时不能像美军那样搞大规模、内容齐全的试验部队,只能把重点放在提高“信息获取、指挥控制、协同支援”等数字化部队建设的主要环节上,机械化和信息化同步发展。

  第二,自主创新为主,引进外援为辅。

  数字化装备建设如果完全依赖国外,就有可能受制于人,所以是有选择地引进一些先进的高技术,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尽快实现高技术数字化装备的国产化。

  第三,采取渐进方式,由下而上逐步扩大。

  建设数字化部队要科学地进行筹划,有步骤、分阶段地展开,坚持由下而上、试点先行的发展模式。从外军数字化部队发展的进程看,从单兵和步兵的数字化装备起步发展数字化部队,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因此,我军的数字化建设应以装甲机械化部队先行,以坦克、装甲车、直升机为载体,从单车的数字化开始,以合成营为第一期规模,并与团、师战役网相连通。试点成功后,逐步向数字化团、师、集团军发展。

  在装备技术上,采取滚动推进的方式。根据作战需求,进行系统总体设计,先建立起数字化的大系统;哪一个子系统研制成功,就将这一子系统用新技术(部件)替换下来,逐步替换,滚动发展,由量变到质变,最后实现整体的数字化。

  第四,重视研制新装备,重点改造旧装备。

  追赶世界军事潮流,就必须研制数字化新装备,但国家财力有限,不可能全部更换新装备。研究新装备是为了掌握新技术改造旧装备,把新技术嫁接到旧装备上,是我军发展数字化部队既省钱,又省力的做法。因此,数字化新技术的开发研制,必须针对我军的旧装备,在翻新改造上下功夫,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五,指挥系统应从宏观上进行统筹规划,实现纵横一体化。

  21世纪的陆军是作为空、海、天、地联合部队的一部分投入战斗的,陆军数字化部队必须与其他军兵种进行信息交换。我军数字化部队的发展方向首先将分离的各类陆军指挥与控制分系统融合成一个统一的系统;然后,将陆军的单兵、班与武器平台至战略级力量综合为统一的战斗指挥系统;最后,实现与其他军兵种及国家之间协调一体化的互联互通。

  因此,要避免数字化部队盲目投资、重复建设、各军兵种互不相通,要有长远意识,从现在起就根据军兵种协同作战的需要,确立综合整体的建设思路,从国家战略大局着眼,规划各军兵种指挥控制系统的横向联合问题,使全军的数字化信息系统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陈辉)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