闂傚倷绀侀幉锛勬暜閹烘嚦娑㈠籍閸噥妫呴梺鍐叉惈閹冲海绮堥崱娑欑厸濠㈣泛枪娴犳帞绱掗妸锕€鈻曢柡灞剧☉铻栭悗锝庡亜椤忥拷

新闻

  • 新闻
  • 图片
  • 微博
  • 博客
  • 视频

莫为缺乏战争实践而自馁

2013年04月11日 04:50  解放军报  我有话说

  ●马克思说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绝非照镜子式的直观机械反映,而是主客体交融的主观能动反映。从这个意义上说,只要有超前的战争设计、逼真的训练实践,也能把战场导引到自己最擅长的领域。

  在我国,知道范仲淹《岳阳楼记》的人不少,能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名句的会更多。可是你知道吗?范仲淹一生并没有去过岳阳,他只是应好友滕子京之约,在河南邓州对着一幅洞庭晚秋图写就了这一千古名篇。无独有偶,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世代流传,但苏东坡一生并没有见过湖北蒲圻的真赤壁。知道杜甫《望岳·咏东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名句的人也很多,但很少有人知道,杜甫一生并未登过泰山。

  孙子讲,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怎么“察”?有实战经历、从实地考察当然求之不得,这更符合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理论研究规律。但也有一些例外之人,要么没有从军或实战经历,要么从军之路非常短暂,却同样能“察”出不少惊人的见解。孙武虽然曾经统过兵打过仗,但他的《孙子兵法》却完成于从戎之前,而非从戎之中。克劳塞维茨从军之路只是短短几年,然而这并没有妨碍他对战争特点规律的深刻透析和准确把握。正像马克思没有当过企业主却写了《资本论》一样,只当过两年炮兵的恩格斯则开创了无产阶级军事理论的新篇章。

  战争这头“魔兽”,无论是对军人、军队,还是国家来说,都是“最后的选项”。尤其是当今时代,任何爱好和平的国家除非万不得已,都不可能随心所欲地进入战争状态,因而有切身战争体会的人,毕竟较少。在这种情况下,正如有智者所说,人处于极具变迁的世界,脚走不到的地方,眼睛可以看到;眼睛看不到的地方,思想可以悟到。许多深刻的战争领悟,不一定非“切身”之后才有,只要立场、观点正确,设身处地予以体察,也会有比较深刻的领悟。就如马克思所言,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绝非照镜子式的直观机械反映,而是主客体交融的主观能动反映。

  “1分钟决定战斗结局,1小时决定战争结局,1天决定帝国的命运。”军事家苏沃洛夫在18世纪说这番话时似乎有些夸张,但现在却变成了冷冰冰的现实。短时间内决定国家命运的现代战争,已没有再来一次的可能,因而更需要“在战争前研究战争”。必须看到,信息化战争是打出来的,也是实验室设计出来的。在战争设计面前,考验更多的则是人们对未来的感知力、想像力和创造力。谁能把研究战争的眼光放得开阔些,把未来打什么仗描绘得清晰些,把怎么打仗谋划得深透些,谁就能把握未来作战的主动权。只要有超前的战争设计、逼真的训练实践,也能把战场导引到自己最擅长的领域。

  现在有句流行语叫“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但很显然,思想能“有多远”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范仲淹、苏东坡、杜甫等之所以在没有“亲临”的情况下创作出不朽名篇,就在于他们具备很高的学问、见识与心境。一旦有感而发,他们只不过充分调动脑子里储存的信息,重新组织建构,想象其情其景,遂就千古名篇。一切创造性思维,都离不开平时的刻苦积累。灵感是深厚积淀的突然沟通,顿悟是潜意识受激的信息高速增殖。我们要想在军事理论创新的殿堂里顿有所悟、思有所成,就必须以学习知识为前提、开发知识为关键、创新知识为根本。

  张西成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鏆傛椂娌℃湁鏁版嵁

新闻

  • 新闻
  • 图片
  • 微博
  • 博客
  • 视频

濠电姷鏁搁崑娑樜涙惔銊ュ瀭闁兼祴鏅滃畷鏌ユ倵閿濆骸鏋涢柣顓燁殜閺岀喐娼忛崜褏銈烽梺閫炲苯澧柛鐔跺嵆楠炲繘鎮╃拠鑼槹濡炪倖娲栭幊搴ㄥ疾閿燂拷

闂傚倷绀侀幉锟犳偡閿曞倸鍨傞柣銏㈡暩閸楁岸鏌ㄩ悤鍌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