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20本月26日首飞成功,这是中国大型运输机的突破性进展,由于它超过60吨的载重量涵盖了大多数作战设备,因而它的国防意义尤其受到关注。最近几年,中国先进的空海军装备以及先进导弹纷纷面世,看上去很像是上世纪90年代以后起步的军工研发来到了“井喷期”。
海湾战争和中国驻南使馆被炸都“刺激”了中国,台海危机等西太平洋多个热点背后的大国博弈削弱了中国的战略安全感。而经济的全面发展和科技进步提供了资金和技术,中国的军事工业的确今非昔比,势头强劲。
然而“井喷”只是相对于我们自己而言,与世界最先进的军事力量相比,中国国防仍在不停“补课”。即使按照最乐观的预测,至少还需要大约十年,解放军的武器装备才能完成系统性“补白”。
而未来十年的各种不确定性有很多。首先,外界对中国发展军备的警惕性持续上升,而且针锋相对的“竞赛”有可能出现。国际政治压力和进一步的技术升级压力是两个相反的作用力,中国加大军工投入的决心会在这些国际因素之间不断经受考验。
国内也非毫无阻力。由于民粹主义兴起,中国互联网上现在就有越来越多反对国防投入的声音,认为国防费用的大部分应转向民生领域。这种声音同外部反对中国发展国防的要求形成客观上的一致性,两者的合作只隔着一层窗户纸,在未来很容易捅破。
中国的国防工业有经济支持,也有现实需求,随着科技能力的改善,新项目的研发周期在从一二十年向更短的时间段缩小。最关键的是中国要保持增加国防投入的政治决心,只要中国自己不动摇,就有希望在未来几十年进入拥有现代化国防的大国行列。
尽管有各种内外压力和反对意见,但中国没理由从今天的发展国防节奏退却。事实表明,西方的说三道四对中国构不成实际伤害,中国未来也没必要用放慢军备研发讨西方的欢心。军备竞赛曾让苏联疲惫不堪,但中国有自制力,不会学苏联同美国攀比,而有一套自己的计划。中国的国防发展有能力在经济上和在国际政治安全上都保持稳健。
至于反对声音,它们的确不代表中国的主流意见,就是多元化时代反主流情绪的自然宣泄。对这部分情绪可以沟通和安慰,但决不可让它们主导中国的发展大计。
国防进步是中国全面现代化的一部分,即使国内外的反对者们也大多清楚这当中的不可分割性。中国作为地缘政治形势非常复杂的国家,也作为一支全球性的战略力量,拥有强大的国防于情于理都无可挑剔。
在政治决心坚定不移之后,中国发展国防面临一个技术性软肋:几乎所有新装备都未经过实战检验,而我们又不可能为了检验它们去发动一场战争。中国和平崛起的决心与发展国防的决心差不多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让中国的新武器装备具有实战的有效性,就需要多搞演习和实验,它们的战略威慑力也将通过这些演习和实验得到强化。
几十年前中国如果搞出一件有战略意义的新式武器,全国都会轰动。如今那个场面不再,运-20只是在媒体上短暂轰动,对它的兴趣总体还是局限在军事爱好者的圈子里。然而它的确是中国向上攀登的重要台阶之一。它对于中国空军和国家战略的意义将在未来逐渐显现。向高处走是很累的,但中国不可能向下走,因此休想轻松。▲
新浪军事独家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