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分析形势的基础上,刘华清进一步阐述了发展航母的全局意义和步骤。他说:“我们搞航空母舰,目的不是为了和美国、苏联比赛,主要是用于解决对台斗争需要、解决南沙群岛争端和维护海洋权益等方面的任务。平时还可以用于扩大维护世界和平的政治影响。将来海军有了航空母舰,海军的质量就将大大地发生变化,海军的作战能力也将有较大提高,所以我们应当以历史责任感去进行研究。当然还不仅仅是这些,我们还可以通过这件事,来掌握航母技术,将来还要搞核动力航母。我们现在先搞常规动力的,也不搞大型的,要搞中小型的。搞航母,还有飞机问题。一艘航母不只是一种飞机,而是几种飞机都要能够装载,歼击机、强击机、轰炸机,各种巡逻机、预警机等,是非常复杂的。现在第一步不能那么复杂,要搞得简便一些,节省一点,快一点,一步一步地掌握技术。航空母舰上的一套飞行指挥、飞行技术和管理技术也是不容易的。我们第一步也将要简单一点,不能直接搞像美国那样很先进的目标,要一步一步地上去。”
1987年:与海军老司令员萧劲光共商航母建设
1987年3月的一天,各大媒体同时报道了一条消息:总部一位领导在与外宾讲到中国海军建设时,坦言中国海军的战略是近海防御,中国不需要,也不准备搞航空母舰。短短几句话,引起了刘华清的重视和深思:是这位领导个人的意见还是总部乃至军委首长的意见?是即席发言还是经过研究的决策?军委主席邓小平同志从来没有这样的意思。刘华清感到问题重大:如即席这样明确表态是欠妥的;如系既定意见,则值得认真研究。想来想去,他觉得有必要将自己的一些想法向军委首长作个汇报。为慎重起见,他决定先听听德高望重的海军老司令员、开国大将萧劲光的意见。
第二天晚上,刘华清来到萧劲光的住处。
刘华清说明来意后,萧劲光说,我也注意到了这一消息。向外宾这样讲,是不是太轻率了?接下来,他们就中国海军装备建设,中国到底需不需要搞航母等问题,进行了交谈。
萧劲光说,搞不搞航母的问题,是我想了多年的问题。50年代初,曾搞了个海军发展规划。那时,航母不敢想也不可能提,但还有人说是“大海军主义”,国防费都买了海军装备,其他部队还要不要了?航母的问题,我寄希望于以后解决。1979年叶飞来海军,先任政委后改任司令员。当时,我还在301住院,交班是在总医院的病房里进行的,装备建设没谈多少。那时,海军“文革”中积累的许多问题还没解决,还有大批干部压在那里没有结论,查整改的问题,真理标准讨论的问题,主要谈那些事,谈平反冤假错案。其他东西谈得很少。
接下来,萧劲光说,前几天秘书把你在国防大学讲“海军战略”的一个材料给我读了。你说“我国的海军战略是近海防御,属于区域防御的战略”,这符合毛主席和中央军委一贯主张的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毛主席讲的积极防御,就是“消灭敌人,保存自己”。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既不屈从外国侵略,也决不进行对外侵略,永远不称霸。需要清楚的是,近海防御,仗怎么打。中外战争史上,在战略退却中组织进攻,在战略进攻中组织退却,是常有的事。近海防御战略,实际上是以近海作战为主,绝非不要中远海作战。事实上,单纯的近海作战是防御不了近海的。
刘华清说,我们这样一个濒海大国,有18000多公里海岸线、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随着海洋开发事业和海上斗争形势发展,面临的海上威胁与过去大不相同。要对付具有远战能力的弹道导弹核潜艇和舰载航空兵,仅有中小型舰艇和短程岸基航空兵不成,必须有航母。积极防御,当然包括战略退却中的进攻,没有航母,不能远距离作战,仗打起来只能望洋兴叹。所以,去年(1986年)8月,听海装和论证中心领导汇报工作,我向他们部署了开展航母论证的问题,要他们从现在起着手开始,好好研究论证。
萧劲光接过来说,过去几十年里,我们没有航母,不是不需要,也不是不想搞,而是搞不了,也不可能搞。开始几年,为了抗美援朝,集中上空军,后来经济困难了。60年代初,经济刚好转,“文化大革命”开始了。那时,技术达不到,经济实力也不行。
刘华清说,现在搞,技术水平提高了,经济上也强多了,但也不是没有问题,财力、技术仍有困难。但不能等。10年内不搞,10年之后再搞,也还会有困难。因此,要早论证,早点把这个问题研究透。那样才有主动权。
萧劲光连连点头说,是这个意思。你这些想法,可以向军委、总部首长作个汇报。
刘华清说有这个考虑。同时提出:您刚才讲的这些意见,我一并向军委首长反映。建议您把对发展航母的看法连同对海军建设的其他一些意见,一并写下来,写成一篇文章,以作为对建军60周年的纪念。
此次交谈后,萧劲光接受刘华清的建议,写成了《建设现代化的强大海军》一文。文章中提出:“何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现代化的强大海军?这是海军各级指挥员尤其是高级指挥员,包括已经退下来的老同志,应该不断研究的课题。”接下来,萧劲光从海军战略、装备建设、人才培养三个方面阐述了这一问题。
文中明确指出:“武器装备建设是海军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基础。没有武器装备的现代化,就没有海军的现代化。”“我们在研究制造新型核潜艇、潜艇、驱逐舰、护卫舰、导弹护卫艇等舰艇,和新型轰炸机等海上专用飞机的同时,要不要研究制造航空母舰和航母舰载机呢?我以为是需要的。”这是因为:“我们实行近海防御战略,并不排除到中远海作战。而到中远海作战,没有航空母舰是不行的。一个舰队在远海活动,没有航空母舰就没有制空权,也就没有作战胜利的保证。在远海,没有一种兵力可以取代航母夺取制空权,掩护我远海舰船的活动。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我国领土南沙群岛距我大陆近1000海里。即使在和平时期,中国海军也应该到这些海区去活动,以保证、维护我们国家在这些海区的地位和权益。到南沙去,就要有航空母舰对水面舰船进行空中掩护、支援和打击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有航母到远海去活动,也是保卫世界和平、支援进步力量所需要的。”
“当然,目前我们的国家还很穷,不可能马上就建造航空母舰。但要研究,要做工作。海军装备建设要在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的前提下进行,既要积极又要稳步,逐步缩短与先进国家的差距,逐步实现海军武器装备的现代化。”
8月,《海军杂志》在纪念建军60周年的专号上,全文发表了萧劲光的文章。
与萧劲光交谈后,刘华清依约正式向总参谋部请示,要求就海军装备建设问题作一次汇报。1987年3月31日,总参领导派装备部部长贺鹏飞带领装备部、作战部有关人员到海军机关,专题听取刘华清关于海军装备发展问题的汇报。
此次汇报,刘华清主要讲了两个问题,一是核潜艇建设,另一个就是航母问题。他说,这两个问题,涉及海军核心力量建设,是关键性问题。这两项装备搞出来,从长远看,对国防建设是有利的;这两项装备不仅为了战时,平时也是威慑力量。接下来,他详细分析了这两大问题的需要和可能。
关于航母问题,刘华清说,目前,我们对海上机动编队只考虑到驱逐舰、护卫舰和潜艇;但进一步研讨后发现,这个编队如果没有空中掩护,无法到岸基飞机作战半径以外作战。后来在研究台海斗争时,我们又发现使用岸基飞机非常浪费,因为留空时间短,所需飞机和机场就要很多。我们还分析,不发展航母,海军还是需要发展驱逐舰和护卫舰,靠它们组成海上机动编队。如果发展了航母,这些舰艇既是护卫航母编队的舰只,也是在海上机动作战的舰只。在现代条件下进行海战,没有航空兵的掩护,无论如何是不行的。如果发展了航母,并不需要增加飞机的总数量,只是飞机的性能有所不同,飞机的价格高一些,但也不会高很多。因此,发展航母编队,是一个如何调整装备经费使用方向的问题,不需要大量增加装备费。更重要的是,有了航母,海上机动作战编队的作战效能会大大提高。至于技术上能不能自己制造航空母舰和舰载飞机,经与航空、船舶等有关工业部门领导、专家研究,征求他们的意见,他们认为,条件基本具备。当然,有些特殊装置需要认真对待,也是可以解决的。
关于航母工程启动,刘华清设想:“七五”(1986—1990)开始论证,“八五”(1991—1995)搞研究,对平台和飞机的关键课题进行预研,2000年视情况上型号。这样安排,第一,从经费上看,在当前和分摊在今后每年中,并不需要花太多钱;第二,从技术上看,发展它是有各方面好处的,可以带动国家和国防需要的有关技术的发展;第三,预研过程中,可以对航母的战备价值及存在的问题摸得更透,有利于作出最后的科学决策。
听完汇报后,贺鹏飞当即充分肯定了刘华清的建议,支持海军首先启动论证工作,并表示一定将刘华清的意见向总部、军委首长汇报,“相信首长们也一定会支持的”。
5月和7月,海军邀请地方、军队各相关单位装备科研战线的专家参加,先后召开了两次发展航母研讨会,集中研究了航母建造、发展舰歼(强)击机、航母战役战术使用要求等问题。由此,关于建造航空母舰的论证、研究陆续启动。1988年8月,国防科工委几名专家提出进行航母和舰载机发展可行性研究的主体建议。1989年初,国防科工委党委正式批准,将发展航空母舰及舰载机系统可行性研究列入科工委当年软科学研究计划,并很快成立了由海军和造船、航空等工业系统专家组成的课题研究小组。至1990年7月,课题小组已完成了国外情报研究、作战需求论证,航空母舰和舰载飞机的总体专业技术可行性研究、技术经济综合分析等工作,向军委提交了可行性研究总报告和一系列分报告。
最后的心愿:中国早一天拥有自己的航母
1988年初,刘华清又一次调离海军,担任了军委副秘书长。虽说担任了军委副秘书长,但他依然关注着航母的论证研究问题。他不止一次向身边工作人员坦露自己的想法:纵然我在位期间中国还没有自己的航母,我也要做好应做的工作,尽谋划的责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航母梦,作出自己的贡献。
1989年11月6日至9日,在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上,刘华清当选为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90年4月3日,在七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召开。在中共十四届一中全会上,刘华清当选为政治局常委,连任军委副主席。直至1997年9月中共十五届一中全会,他任职届满从党和军队的领导岗位上退下来。1998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后,他从国家军委副主席职位上退下来,移交工作。这期间,他为建造航母做了大量工作。在晚年的回忆录中,他这样说:
航母论证过程中,我多次听汇报,强调要充分对比论证使用航母、舰载机与使用陆基航空师、加油机、岸基飞机的作战效费比。后来我到中央军委工作,继续关注航母问题,要求国防科工委和总参装备部,在航母的发展上要把预研费、研制费、装备费结合起来,统筹安排;要和既定的舰船、飞机、武器、电子装备发展规划结合,而不是都挂在航母大项目里专门安排,搞大规划,使上级无法研究。我明确交代,列计划必须由中央军委讨论。
那时,我先后批准海军和工业部门的专家,去法国、美国、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家考察过航空母舰。国防工业部门也从俄罗斯聘请了航空母舰设计专家来华讲学,还引进了部分设计技术资料;航母上关键配套的预研,有了一定进展。总参谋部和国防科工委,也都反复组织对考察、引进、预研的分析、论证、评估。这些工作,使军内外很多领导和专家加深了对航空母舰和舰载机大系统工程的认识。
航母是国家综合国力的象征,也是海军能遂行海上多兵种联合作战的核心。建造航母,是国人一直关心的事。我国要实现国防现代化,要建立完善的武器装备系统,不能不考虑发展航母的问题。但航母的发展不只是一个海军的问题,而是事关国家战略和国防政策的大问题,一定要从综合国力和整个国家的海洋战略全局出发,准确定位,慎重决策。
今天,我已经退出工作岗位。欣慰的是,对于我国的航空母舰发展,我尽了一些谋划的责任。
刘华清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后,仍然关注着军队的现代化建设。他多次向前来看望他的海军的同志询问海军装备建设情况,说航母没能在自己在位期间搞出来是个遗憾,希望早一天看到中国自己的航母!
2011年1月14日,刘华清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吴殿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