舰长班
刘华清的汇报还产生了另外一个后果:中央军委同意海军建议,1987年在广州舰艇学院开办一届“飞行员舰长班”。目前盛传将担任“瓦良格”舰长的两位热门人选:柏耀平和李晓岩,都出自这个舰长班。
舰长班学制三年半到四年,开始有10位学员,后来有一位因跟不上课中途退学。郑明说,这体现了一种优胜劣汰的机制。现在,这些人都在50岁上下,年富力强,其中大多数军衔都高于上校或大校。
郑明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这个班的开办,证明了刘华清在航母发展上的远见。“对航母来说,舰长是关键,他不仅要抓技术,还要研究海军战略,还要搞指挥管理,还要懂各种技术,这些综合能力的培养非一日之功。”
航母的舰长既要有飞行员的素质,又要有航海的素质。美国航母的舰长,受限必须是飞行员或空勤出身,一般都要求在战斗机上至少有3000个小时的飞行经历,并在航母上有过800架次的起落指挥。其次,在担任航母舰长之前,还要有相关军事院校的培训或任职经历,以及在两栖攻击舰或者大型舰艇上担任舰长的经历,然后到航母上担任副舰长,最后才会被提拔为舰长。
郑明透露,选拔舰长班学员在当时是非常机密的事,主要但不限于在海军内部选拔。当时,海军院校有个分工,广州舰艇学院搞舰长培训,大连舰艇学院搞部门长班,比如航海长、通讯长等。“舰长要求这些都要懂,但不一定很专。”
郑明说,当时海军装备技术部对科研经费的分配,有时就着眼于培养人才的需要,而不拘泥于追求直接的成果,同时也照顾到教授如何用科研把研究生带出来。“造航母要十年二十年,培养人才也需要这么长时间,甚至更长。舰长班已经过去20多年了,现在果然培养出几个人了。”他说,这需要组织有意识的培养。“从副舰长到实习舰长到代理舰长;从护卫舰到驱逐舰,再到驱逐舰支队长。你得给他机会。包括出国访问、执行护航等。”
“飞行员舰长班”只举办了一届。这与当时充满争议的环境有关。“在有争议的条件下,做这么多事已经不错了。”
据知情人士透露,舰长班本来是奔着2000年航母上型号的目标培养的。航母项目被推迟后,这些飞行员舰长不断地接受段炼和培训,有的被分配担任驱逐舰舰长。这一背景使中国的航母与驱逐舰建立了联系。
意外收获
一位海军内部知情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在关于航母的讨论议而不决之时,有两起事件在某种程度上坚定了高层建造航母的决心:一是1993年“银河”号事件中,美国海军以怀疑中国向伊朗运送化学原料为由,在公海上拦截中国商船“银河”号;二是1996年台湾海峡对岸的李登辉抛出“两国论”,大陆方面在东南沿海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却招来美国海军两支航母舰队前来“示威”。
事实上,在上世纪80年代,在中美军事关系走向密切之时,美方曾经“乐见中国制造航母”,也曾多次邀请中国军方领导人前往参观美国的航空母舰。前述海军军官也曾获邀到停泊在香港附近海域的尼米兹号上参观。“那天,我们几个人上午10点飞到香港,下午2点回大陆。美国人跟我们说,‘你们想看什么都可以。’”
此行让中方人员深受震动,因为他们看到了美国海军的强大实力。“登上航母,你就感觉到自己变成了大海的主人。”除了航母的规模、武器装备令他们震动、汗颜并羡慕不已以外,航母上的生活设施也令人印象深刻。“我们中的一个人偶然去了副舰长宿舍中的厕所,结果让他吓了一跳——那个厕所有酒店一个房间那么大,装修之豪华程度无异于五星饭店。他回来后告诉我们,我们所有人都依次去了一次,开开眼界。”
然而,中国的航母计划依然迟迟未决,直到1992年,一个让航母从论证走向现实的机会出现了。
苏联解体后,大量军工企业许多业务下马,航母项目亦在其中。
1991年年底或1992年初,一位中国院校的老师与乌克兰造船学院的同行交流联系时,对方提及自己国家的航母造不下去了,就放在学校附近,邀请其有空过来看看。
从乌克兰回来之后,这位老师马上向上级汇报了此事。1992年3月,一支来自中国的航母考察团莅临乌克兰城市尼古拉耶夫(这座城市当时在地图上找不到)。考察团成员由造船技术专家和军方代表组成。
这个考察团的任务有两个:一、了解这艘船的性能怎么样,二、了解乌克兰方面的意向如何。
当时,解体后的苏联正在被15个共和国重新分割,1985年开始建造的“瓦良格”号继续留给乌克兰。因为没钱,1992年1月,该航母停建。
此时,该船的工程量已经完成60%多。全舰已从船台下水,停泊在船坞码头,舰上有的大型设备已装上,电缆也有不少铺设到位。
当时乌克兰计算,解体该舰需2.5亿美元,但出售解体后的废钢却只能得到500万美元。于是,乌克兰积极为“瓦良格”寻找下家。
当时考察团成员看到,“瓦良格”上还有好多设备没有安装,动力装置只是放在底座,没有上螺丝。“这些设备之所以没有安装,或是因为设备还没有交付,或是因为设备到了,但没钱安装。”
据知情人士透露,“瓦良格”的废弃命运在苏联解体之前已有征兆。“各种配置交的不那么及时了。这里面有技术问题,也有经济问题,比如船厂如果没给预付款,各个厂就不能发货。”
考察团到了乌克兰以后,对方非常热情,认为是“同志”来了。 “就是很信任你,以为你能帮我把这个‘儿子’养活。有的人还说,我也到你们那里去干吧。”
考察团还发现,离“瓦良格”不远处,停着一艘核动力航母的舰体。“比‘瓦良格’更加现代化,厂方透露说要拆了卖给一家美国公司,卖的很便宜。”当中方人员询问厂长能不能过去看看,对方说:“有什么好看的呀,造船厂里正在拆船。”
对“瓦良格”的考察在考察团里很快就有了答案:一、这艘航母性能很好,值得要;二、乌克兰厂方是愿意卖的,甚至连人带马都给你。
前海军副司令员张序三说,这样的考察团总共派遣了多次。海军当时的思路,一是买个半成品,另一个是自行研制,“前一种更适合起步”。
回国后,考察团给上级写了一份报告。这份报告在现在看来都是实事求是的。
报告递上去以后,一直没有回复。向有关部门询问,答复是“正在研究”。郑明说,他很理解,在航母一事上,自己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答复。“不说行,也不说不行,就说研究研究。结果就可能延误了时机。”
张序三说,当时对改造的投入大体有个估算,差不多要花几百个亿,才能把“瓦良格”完全建成,后来有关部门再一计算,费用又加了200亿。于是,这件事一直搁置起来。郑明1994年从海装部长的位子上退下时,对他的长官、海军司令说,“我最遗憾的事就是没有参与航母的研制。”
变废为宝
1998年,澳门创律旅游娱乐公司通过竞标,以2000万美元买下“瓦良格”,据说拟改造成娱乐用船。交船前,乌克兰迫于第三国的压力,将“瓦良格”上的舰载武器设备和动力系统等设备拆卸一空。
郑明为此非常惋惜。他说,如果中乌两国协商购买,派人严加把守,就不会发生很多设备被拆被盗的情况。
很多人怀疑创律旅游娱乐公司有军方背景。在其老板徐增平的履历中,其军旅经历和兼任中国体育工作者协会(香港)主席的经历,让人浮想联翩。
但郑明和于瀛都否认了这种猜测。
尽管废旧,这艘船在被拉回中国途中,还是在土耳其博斯普鲁斯海峡被卡。土耳其给出的理由是,这条船没有动力,如果过海峡搁在那儿了,谁都过不了了。另外,土耳其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员国,根据《蒙特利尔公约》规定,“瓦良格”飞行甲板的长度超过300米,可以供战斗机起降,仍具有军事价值,所以不能通过。
为了解决此事,中国政府通过外交渠道与土耳其政府进行了多次接触。据知情人士透露,国防部、外交部和交通部都派人前往斡旋。大连造船厂前副厂长唐士源在电话中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也曾被派往土耳其协助拖船。
2001年7月,原本站在反对放行一方的土耳其军方,态度开始转变。总参谋长凯维芮柯鲁应邀访问北京后,于8月初照会总理府“建议放行”。作为条件,土政府要求中国开放对土耳其的旅游,争取每年有200万人次中国游客到土耳其,这将为其创造每年20亿美元的外汇。
据知情人透露,购买“瓦良格”号花费了两千万美元,但买者没料到的是,经过旅途的折腾,这艘船抵达大连的时候,平添了500万美元的意外开支。
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发现创律公司的资金来源存疑。经调查发现,创律购买“瓦良格”的款项,是从国有的华夏银行贷的,但这笔贷款并没有合法的手续。于是,创律公司被要求还款,在其无力还款的情况下,“瓦良格”被收归国有。
对于此事,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前海军副司令员张序三说,“瓦良格”抵达大连后,徐增平曾经找到已退休在家的自己,表示只要军方想要,愿意原价卖给海军。张序三不敢做主,建议他去问问船舶第七研究院。
“瓦良格”抵达大连后,相关方曾为如何处理它发生争执。担心此举会带来外交风险的有关部门对购买“瓦良格”颇有意见,一些其他的机构还曾建议将“瓦良格”拆成废钢铁。
一直在航母问题上孜孜以求的军方有关部门认为这样做有点可惜,建议“将其改建成一艘训练舰也好”。于是,一个关于改建“瓦良格”号的报告报上去,并最终获批。★
(实习生王秋思对本文亦有贡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