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1月17日消息:美国《华尔街日报》日前登载文章称,中国下一代战机J-20在网络上的曝光,是中国国防科技创新能力加速发展的重要标志。尽管批量生产J-20及列装部队还需要5到10年时间,但它的这次非官方首飞亮相已公开了中国想要在下个10年内成为世界一流军事强国的意图。
J-20项目的战略意义
文章称,过去15年,中国军事航空工业在缩小与世界航空技术领先国家的差距方面已取得令人印象深刻的飞跃。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还在竭力研发70年代的战斗机(即“三代机”),这比世界上其他对手落后了20到30年。经过多次结构改革,并在俄罗斯的大力协助下,中国才拥有了如成飞的J-10和沈飞的J-11,这两种型号的战机只比最先进的西方国家落后10到15年。而J-20的出现则进一步缩小了中国与西方国家航空技术的差距,中国将在下个10年内成为与西方并驾齐驱的世界一流军事强国。
如今中国的军事航空工业即将步入能够在本土生产隐形战机的极少数国家行列。目前这个队伍的唯一成员是美国,其在过去20年里已成功研发并列装了100多架隐形战机。俄罗斯第一架隐形战机T-50还处在飞行测试的初级阶段。其他拥有研发隐形战机能力的军事航空强国如英国、法国和瑞典都选择放弃这个项目的开发,因为该项目耗费巨资,而且将来的销售前景尚不明确,所以他们选择将大量资金投入到传统的非隐形飞机项目上。
文章称,除中国以外,其他的亚太地区国家都不具备研发隐形战机项目的技术和工业能力。日本已建造了一架隐形战机模型,但进行下一步研发还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故日本很可能选择购买美国的F-35隐形战机作为自主研发的替代品。2010年12月印度与俄罗斯签署了以T-50为基础联合开发五代战机的协议。其他的亚太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台湾,现在可能不得不重新考虑他们空军力量现代化的长期规划,以期应对中国在这个十年内步入隐形战机俱乐部的新情况。
J-20是中国军事航空工业领域的技术突破吗?
文章称,当剖面设计图在网络上曝光后,经过专家的粗略判断J-20存在关键性技术缺陷,这使得他们很难得出该飞机是代表着技术革新取得进展或者突破抑或介于二者之间的结论。受到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该飞机的隐形性能究竟如何?飞机的隐形性能是指通过结构设计和雷达吸收剂复合材料来实现雷达截面的最小化。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航电设备的复杂性和集成性。最新一代的西方先进战机已经装备了有源电子扫描阵雷达和先进的传感器,但目前尚无迹象表明中国国防工业已掌握该项技术。此外,隐形飞机被认为具有超强的机动性,同时由于装备高性能涡轮风扇发动机能够完成高速巡航。
如果J-20能满足以上的全部要求甚至只满足其中一部分,那它肯定是引人瞩目的技术突破。过去10年,当中国航空工业在复合材料、航电设备和传感器、设计过程和驱动力技术方面已取得一些重要进展之时,这些性能和标准与世界级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例如,中国航空发动机部门还未开始批量生产自己研发的高性能涡轮风扇发动机比如WS-10,尽管中国宣称许多年前就已掌握这项技术。
文章称,为了攻克在研发和设计能力方面的缺陷,中国已转而求助于国外资源,特别是俄罗斯给予中国许多关键性的援助,因为没有国产的性能可靠的航空发动机,中国不得已要进口俄制发动机装备自己的J-10和J-11战机。在去年进行的中俄两国年度国防技术合作会谈上,应中国要求,俄方可能销售117S型航空发动机装备中国的J-20隐身战机,117S系列发动机已装备在俄第五代隐身战机T-50上。
还原工程是中国航空工业为克服技术障碍、缩短研发时间而广泛采用的另一种技术。这包括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获得俄制苏-27战机的生产权许可证以及与此同时未经许可还原苏-27战机的行为。有机会接触外国技术和科技知识,将使中国减轻由充满雄心壮志但技术尚未成熟的航空工业所带来的巨大研发风险。
中国的国有航空工业
文章称,在60年的奋斗和停滞之后,中国飞机工业已在过去10年经历了一次复兴,取得创纪录的收益,收到许多订单,并研发和生产了新一代先进战机,而且与一些处于世界领先的飞机和飞机元件制造公司建立了经济和技术联系。
这与上世纪90年代中国航空工业在过去的计划经济时期处于长期亏损的情况已大为不同。与中国国防经济其他部门一道,中国航空工业也受到上世纪70年代经济改革的重大影响。国防投入的大幅缩减以及国家支持的急剧减少导致中国航空工业在20世纪80、90年代处于长期低迷的状态。由于保守的国防工业领导者不愿意进行意义深远的改革来减少巨大的浪费、提高效率以及解决大面积的技术落后,中国航空工业面临的问题也就日益增多。
文章称,中国航空工业以及整个国防工业的低能如何满足人民解放军现代化的需要,成为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台海问题紧张局势加剧以来一个核心的国家安全问题。为此,90年代后期,中央政府开始出面干预,对包括航空工业在内的整个国防工业进行彻底改革:
*由行政部门向企业转变:落后的行政管理结构被意图培养市场竞争的新的企业安排所代替。成立两个新的航空工业集团,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和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它们被赋予充分的自主权。同时,成立如包括负责研发J-20的成都飞机公司在内的主要工业企业。
1、重组研发基础:通过整合研发和生产活动来打破固有的分割。为优先考虑的具有可行性项目的研发活动投入更多资金,淘汰不重要的项目和失败的项目。
2、关注终端用户的需求:航空工业思路狭窄的生产研发技术被公开推翻。在设置和审查设备研发及技术评估方面,人民解放军,特别是空军被置于最重要的地位。
3、变更领导层:由崇尚改革的技术专家负责国防和航空部门,实施了影响深远的改革,包括削减开支、解聘上万职工。
4、21世纪初,由于之前推进的改革,为中国航空工业进程带来显著的转变。
5、财政状况:在经历十年的亏损后,航空工业于2003年再次盈利,也就是从那时起从业人员工资屡创新高、上缴税收逐年增长。2009年,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盈利14亿美元,上缴税收280亿美元,并首次跻身全球企业五百强。
5、研发与创新:对研发投入巨资导致创新活动激增,特别是成立许多实验室和航空院校及研究机构。截止2009年,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已拥有超过5300项专利,其中大部分是在最近几年获得的。
6、产品开发:在过去10年,从战斗机到电子干扰机,中国航空工业生产的军用飞机范围越来越广。中国空军官员自豪地称,2009年10月参加国庆阅兵、飞过天安门广场的15种军用机,90%为自主研发产品。
文章称,虽然这些绩效指标表明巨大的收获,但中国航空工业仍存在严重的结构缺陷,这将威胁其缩小与全球航空强国的差距并追赶他们的长期能力。上面提到过的中国航空发动机部门,其也一直在努力发展和建造最先进的高性能发电厂。
另一个主要结构缺陷是工业研发设施的重复和分割。中国航空工业下属的130多家大中型工厂和研究机构分布在全国各地,拥有25万职工。而在各个工厂和研究机构内部,通常也拥有相同的生产和研究部门。而激列的竞争、地方保护主义、地理距离意味着这些机构间鲜有合作和协调,这降低了在创新汇总方面的规模经济效应,也阻碍了共同发展。
文章称,1989年后,中国与西方军用飞机工业的联系长期中断,这也是导致中国航空工业存在缺陷的原因之一。但中国通过拉近与俄罗斯的关系降低了西方武器禁运带来的严重影响。与俄罗斯的良好关系使得中国航空工业有机会通过批量购买和生产许可证安排获得最先进的武器、技术和知识。
中国的国有国防工业
文章称,中国国防工业正在齐心协力发展,并不断加强本土创新能力,但总体来说,已取得的进步还处于早期,主要侧重于增值和维持型活动。尽管一些被优先考虑的例外选择可以享受到足够的资金,并优先获得国外知识和技术以及领导层支持,但更多的先进革新形式,特别是竞争方式引发的重要国防技术进展,从中期来看可能超出中国的能力范围,J-20项目似乎就拥有着这样的特殊地位。中国已经表示在国家安全处于严重威胁的时候,有能力从根本上突破重要技术以维护国家安全。这在上世纪60、70年代核武器以及战略导弹的研发上已经实现过。假如中国的国家安全再次受到严重威胁,那将是国防技术基础能力取得进展的另一次推动力。这在90年代研发远程精确制导弹道导弹以应对涉及台湾的军事意外事件,特别是拒斥美国海军靠近中国附近水域时可能发生过。
文章称,看起来当其他的中国国防经济部门谋求平稳转变之时,中国航空工业采取的是有选择性的加速发展一些关键领域。随着其日益的繁荣,技术能力的日渐强大,以及安全利益变得更具有全球性和复杂性,中国的焦点策略可能拓宽。国防电子学、航空业、造船业和航天工业的尖端部门为中国国防经济转型起到示范作用,特别是促成军用和民用经济的紧密联系、接近全球生产革新网络并建立联系、构建革新能力和适应市场竞争的能力。
要想充分了解中国国防革新的潜力需要对有形和无形的科学、技术和革新指标做一个广泛的测评。这不仅包括硬性的绩效评估,比如研发预算、公司投资、专利输出、出版物、产品和科技人员数量,也包括软进程的相关因素,比如领导层、组织灵活性、市场营销、企业家的个人能力、文化风险以及管理因素。
文章称,自上世纪90年代起,中国国防经济已经对综合的高质量革新设备投入大量资金,意图培养能够建立技术创新研发的能力,这包括建立许多实验室、培训一大批新一代科学家和工程师、建立健康的标准监控体系、制定规程、强调纪律的规则、监督、对之前自由运转的体系提高质量控制。以上这些结构和过程改革很可能在未来十年结出丰硕成果,届时将会在推动中国国防经济革新绩效方面起到影响深远的作用。(作者张泰明,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全球冲突与合作研究所资深研究员。他的著作《崛起的中国》,重点分析了中国国防经济的转型及其作用。)(编译:甄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