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印度对西藏问题认识存误区致中印边界摩擦不断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6月02日 11:48  国际在线-世界新闻报
印度总统帕蒂尔访问“中国第一古刹”白马寺
印度总统帕蒂尔访问“中国第一古刹”白马寺

  本报驻印度记者/胡唯敏

  本报记者/刘言

  佛音悠扬,香烟缭绕,位于洛阳城东的“中国第一古刹”白马寺5月29日迎来了一位尊贵的客人:76岁的印度女总统普拉蒂巴·德维辛格·帕蒂尔缓缓步入寺内,出席由印度政府捐建的白马寺印度风格佛殿的落成仪式。身穿黄色纱丽的帕蒂尔为佛殿揭碑,碑上写着这样几行字:“印度风格佛殿,来自印度的礼物,印中人民友谊的象征。”

  从5月26日开始,帕蒂尔对中国展开了为期5天的国事访问,这是十年来中国首次迎来印度国家元首。有媒体称,帕蒂尔的这次访问是一次“亲善之旅”,其意义不在于签署什么合作协议,而是缓和乃至强化中国和印度的双边关系,使两国关系在一段时间的紧张之后,“重新焕发出活力”。

  多年以来,在对华问题上,一些印度媒体和知识界精英经常表现得过于躁动,揭中国的短、炒作“中国威胁”,几乎成了印度媒体的家常便饭。事实上,部分印度人在对华思维上存在偏差。而随着中印两国交往的不断深化,合作空间的不断拓展,印度国内的对华舆论也在转变风向。

  知识精英的悲情意识

  在中国问题上,一部分印度知识精英的内心深处怀有深切的悲情意识。他们狭隘地认为,印度在与中国的关系中是“受害的一方”,并为此找出了很多牵强的证据。例如,印度在古代向中国输出了文化,在二战中支持了中国,尼赫鲁总理曾在各种外交场合给予新中国无私的外交支持等等。而反观中国,对于印度的种种“恩惠”不但没有感恩,反而在1962年的边界战争中让印度吃了败仗,“击垮了印度人的尊严”。如果没有中国,印度本应是第三世界的老大,而正是由于中国的存在,印度在世界上的地位大受影响。

  《世界新闻报》驻印度记者某次在参加新德里的一场研讨会时,亲眼见到一位印度女研究人员站起来,指着在座中国人的鼻子万分激动地说:“我们印度向你们中国输出了文化,我们支持了你们的抗日战争,还在你们孤立无援的时候帮助你们获得了联合国的席位,印度给了中国这么多好处,为什么中国对印度如此无情!”这位女士发言时如此慷慨激昂,居然自我感动到流下了眼泪。

  听完这位印度女知识精英的发言,在场的中国学者,包括记者本人都不禁哑然失笑,实在难以认同她的悲情意识。

  以上这些思绪是印度某些精英人士在处理对华关系时常常烦躁不安的根源。印度虽然有11亿人口,但影响和左右国家政策的,往往是这些能量较大的知识界精英。他们在对华思维上的偏差,直接影响到中印关系的健康发展。

  历史问题存在盲点

  “西藏问题”是印度对华认识上的另一个误区。一些印度人至今仍习惯使用“西藏和中国”这样的表达方式,也就是说,他们并不把西藏看作是中国的一部分。

  近些年,中印两国在边界问题上摩擦频频,其根源就在于两国在“西藏问题”上的原则性分歧。一些印度学者私下里与《世界新闻报》记者探讨时曾问过这样的话:“既然印度已经承认中国‘占有’西藏,为什么中国不接受麦克马洪线,而是非要在边界问题上与印度争执?”由此可见,一些印度人错误地认为西藏是被中国“占领”的,而印度只不过是取得了藏南这一小块领土,中国根本没有理由与印度争执。

  另外,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一些印度人对中国的嫉妒心也随之加重,以至于印度将自身在国际舞台上的“失意”片面归咎为中国的“从中作梗”。譬如,在联合国安理会“入常”问题上,印度就无端地认为自己不能“入常”是中国在“背后阻挠”。

  当然,对华偏见只是部分印度人的观点,许多知识界人士对中印关系有着理性的认知。《世界新闻报》记者的朋友、研究社会学问题的尤坎德尔就认为,某些印度人自封“文化宗主国”的意识是完全错误的,中国确实曾在历史上借鉴了印度文化,但中国文化也曾向全世界扩散,印度“文化民族主义”的立场是极其愚蠢的。

  印度舆论态度在变

  2009年印度媒体刮起了猛批中国的一股歪风,严重伤害了中印关系。加上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去年两国的贸易额与2008年相比大幅下跌。在国际场合,“中印矛盾”也不断成为西方势力试图加以利用的因素。所有这一切都没有给印度带来丝毫好处,反而阻碍了印度发展经济的努力。

  针对这种情况,印度国内不断有人发出反思之声。在最近举行的一次中印关系研讨会上,有印度学者在与《世界新闻报》记者交谈时恳切地说,中国如同一棵大树,而在印度,有些人只看到这棵大树遮挡了印度的阳光,却没有想到这棵大树也为印度遮挡了许多风雨。如果没有中国,许多来自西方的压力都会落在印度头上。而目前西方对印度的种种拉拢和优待政策,实际上都是为了要利用印度抗衡中国。

  在这种反思的氛围中,印度国内的对华风向在悄悄转变,这种倾向进入2010年以后更加明显。最近几个月,所谓边界越界、签证纠纷、藏南闹剧等题目,已经不再见诸于印度媒体。在今年5月份召开的第二届中国—印度论坛上,印度民间调查机构公布了一项民意调查,结果显示,43%的印度被调查者认为中国是印度的伙伴,只有23%的人认为中国是印度的“敌人”。

  有分析指出,印度对华向好和印度在与中国的合作中“尝到甜头”有密切关系。在去年12月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中印联手反对发达国家提出的减排目标,获得了成功。同时,在“金砖四国”、“基础四国”等国际合作框架内,印度越来越和中国共同出现在世界舆论的中心,大大满足了印度人想超出南亚范畴,与中国并驾齐驱的心理需求。

  中印交好迎来活跃期

  今年是中印建交60周年,两国在经贸、文化和人文领域的交流与交往进入了一个活跃期。中印防务对话、发展论坛、名人论坛等重要活动将相继举行。涵盖印度信息技术、制药、工程和农产品等领域的展览会将在18个中国城市举行,34个中国城市还将迎来印度文化演出等活动。文化、科技和经贸活动的开展,为两国政治关系的改善烘托出良好气氛。   今年4月20日,印度首都新德里举办了隆重的“中国街”开幕式活动,《世界新闻报》驻印度记者在当天的活动上采访了十几位印度各界人士,他们纷纷赞赏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并认为印度应该跟中国进一步加强友好合作关系,实现互利共赢。

  “中印两国都面临着以西方为主导的国际体系的牵制,两国有理由结成发展同盟,只有合作才能产生合力。”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印度问题专家胡仕胜对《世界新闻报》记者说。

  胡仕胜指出,恶性竞争只会给中印两国带来不必要的损失,两国应该把眼光放远,利用各自的后发优势,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国际竞争力。“譬如,印度在金融体系管理、法律及知识产权保护等‘软环境’方面具有优势,这些是中国可以借鉴并利用的东西。而中国在‘硬设施’方面的优势也可以被印度吸收。”

  胡仕胜说,中印两国的战略机遇期是重合的,双方也都有意抓住战略机遇期进行更广泛、更深入的合作。“在印度的战略排序中,中国目前排第二,这说明印度在崛起的过程中十分看重与中国的关系。”胡仕胜指出,未来中印关系的健康发展取决于三个条件:一是运转有效的战略沟通机制,二是高层交往频率的提高,三是更加活跃的民间交往。“中印关系中的一些矛盾是在两国交往中形成的,解决这些问题也要通过推动交往、强化互动来实现。”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印度 中国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