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美日俄军迷大比拼:中国军迷专业知识深厚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1月17日 11:00  《环球》杂志

  这是一群国家军事理想的守望者,在他们当中,有的也许只是空有对战略战术天马行空的狂想;有的是单纯迷恋兵器的冷冽寒光,还有的可能将金戈铁马视为他们壮怀激烈的终极渴望。就是这样一群被称为“军迷”的人,他们来自世界各地,生活在与旁人无异的世界里。只不过,别人喜欢的是汽车和棒球,军迷们喜欢的是军事而已。本期《环球》杂志将带读者走近美国、日本、中国、俄罗斯四国的军迷们,一探他们的军事情结与真实生活。

  美日中俄的“军迷”生态

  《环球》杂志驻华盛顿记者/王丰丰 《环球》杂志驻东京记者/刘华 《环球》杂志记者/郑文浩、耿锐斌                                    

  美国军迷伴随战争成长像体育迷一样普遍

  距离阿灵顿公墓不远处就是美国国防部的所在地五角大楼。美国空军、海军陆战队、陆军等在这一区域都有办事机构或军营。这附近的大街上、商店里时常有身着军装的军人,而尾部贴着“支持部队”贴纸的汽车也不在少数。军事迷在这里好像体育迷一样普遍,而且各有各的爱好:喜欢枪械的买枪打靶,喜欢历史的穿上南北战争军装重现当年场景,喜欢战术的沙盘演兵,支持部队的捐款劳军,偏好政治战略的在网上争论得面红耳赤……

  但要谈美国军事迷,还是要从汤姆·克兰西谈起。《爱国者游戏》、《猎杀红十月》让他名利双收。这些丝丝入扣、细节丰富的间谍和军事小说像标签一样标明他的军迷身份。但他没有止步于畅销小说作家和好莱坞宠儿,反而一转身创建了游戏公司,最著名的作品是深受军事迷追捧的动作间谍游戏《分裂细胞》。

  克兰西算是军事迷生态系统顶端的人物,而这个系统中的众多普通爱好者们,除了看书、看电影、玩游戏之外,还有不少“亲身参与”军事行动的机会。美国历年来在全球各地不断开展的战争和军事行动为他们提供了绝佳的谈资。2003年伊拉克战争刚开打时,众多军事迷会追踪新闻频道和互联网上的各种信息,随后自己展开伊拉克地图来一次“纸上谈兵”。当时不少游戏公司利用这种气氛颇发了一笔小财,他们开发的《重返伊拉克3》和《海湾打击》等都是当时走红的桌上游戏。

  军迷的“组织”

  除了在自己的小圈子里纵横捭阖,军事迷们还能找到“组织”。纽约曼哈顿岛上的桌游店“战略家大全”就是其中一个。

  除了出售军事战略类游戏,“战略家大全”还有一个游戏室,专供资深玩家交流。在多年前的一次媒体采访中,店主之一麦克·吉尔伯特曾对记者说:“不少人来这里是找相同‘级别’的人聊聊天,他们可不想跟那些昨天晚上看过新闻就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的人废话。”

  尽管同是对军事感兴趣,但美国军事迷的政治观点五花八门,有些激进主义的军迷认为“先轰炸,再问话”,而保守一些的则认为“兵者凶器,不得已而用之”。战略桌游设计师泰德·雷塞说:“我们的观点差异非常大,我们中有人认为自己是业余历史学家,有人纯粹喜欢战争,他们在网上写的那些东西让人觉得战争就像一场球赛。”

  “业余选手”之外,自然有“专业选手”。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军火出口国和军费最高的国家,美国拥有强大的军火企业:洛克希德·马丁、波音、诺斯罗普-格鲁曼、柯尔特、雷神……更有众多著名军校和战略研究机构:西点、美国海军学院、美国空军学院、美国海岸警卫队学院等等。

  在这些绝对的专业人士和纯粹的爱好者之间,还有各类军事杂志的编辑记者。美国拥有众多军事杂志,可以说,有多少种军事迷,就有多少种军事杂志。这其中,有给军事纪念品迷阅读的《军品交换家》、供战略爱好者消遣的《扶手椅将军》、让武器爱好者参考的《战术武器杂志》,甚至还有专门帮助退伍大兵融入社会的《大兵工作》。

  由于拥有发达的传媒出版业和尊重军人的社会风气,以及一个强大的军事工业和军事机器。这一优势降低了美国军事爱好者的门槛,也拓宽了军事迷群体,同时让他们和社会其他成员没有太大差异。只不过,别人喜欢的是汽车和棒球,军事迷们喜欢的是军事而已。

  日本军迷淡出政治生活

  日本是一个有悠久尚武传统的国家,在日本社会已经进入到商业社会、老龄化社会和后工业化社会的今天,日本仍有一群人享受着对军事的爱好。

  难免玩过界的“野战迷”

  日本军事迷中最常见的是两类,一是仿真枪和军事用品迷,一是军事书籍和资料迷。这也连带催生出两个红火的行业:仿真枪及野战游戏用品业;军事书刊业。

  先说枪迷们:在日本街头行走,很容易就会看到“铳炮店”或者“Gun”的招牌。日本虽然不像美国那样允许民众拥有各类枪支,但普通居民仍可申请购置猎枪。同时,日本对仿真枪的管制较为松散,在大部分情况下,购买仿真枪只需提供年龄证明,在有证件的情况下甚至可以邮购。这带动了日本发达的仿真枪产业,仅仅是叫得响的制造商就有“东京Maruyi”,Maruzen,Ksc等等十家左右,其产品质量上乘,工艺相当考究,甚至不亚于真枪,连带使得在中国大陆和港台地区也有不少日本仿真枪的拥趸。

  有了“家伙什儿”,就难免要出来比划。日本有这样一大批爱好野战游戏的军迷,他们装备仿真枪,配备正规的军用服装和头盔、战术背心甚至野战食品等各种用品,定期或者不定期的组织模拟战斗活动,然后还会出版杂志书刊,组织各种团体,通过交流比赛来扩大影响,最大的团队有时超过百人。而且,这些团体的活动相当正规,比如在组织活动时,通常都会有人负责收集活动产生的垃圾,有专人携带各种救护用品以备意外受伤,另外还会有人摄影录像,供事后讲评等。在较为充裕的物质基础保障下,军迷们还可以在野战中加入创意成分。比如某一届野战游戏会模拟“越战”现场,大家均穿着当时的服装,使用当时的装备,而另一次游戏可能则会以朝鲜战场为主题。而在这些模拟战斗开打之前,则是这些军迷们写作剧本和布置道具等准备工作。

  不过,今天的日本总体来说是一个不太主张舞刀弄枪的国度。这些野战游戏迷虽然大部分都很自律,但难免会有噪音扰民甚至塑料子弹飞出场地造成危险的情况,而且据说很多人同时穿迷彩服乘车来往,也有可能被居民报警。在记者居住的居民区,当地警察发放的材料中就提到,辨认暴力团分子的特征之一,就是“对枪支有不正常的喜好”。2006年,日本还修改了相关法律,进一步限制了仿真枪的杀伤力。在这样的环境下,日本的枪迷们只能越来越低调。

  专精的“军史迷”

  和枪迷相比,日本的军事书籍和资料迷们就没有那么多法律上的烦恼了,他们更发愁的是如何找出更多的新鲜东西。日本出版业发达,与军事相关的书籍和资料浩如烟海。在东京图书最为集中的神保町一地,当你走进几家军事书扎堆的店面,你几乎可以在每一个与战争相关的专题下看到有成架的书,作者有学者、专家,也有大量的资深军迷。可以说,战后几十年下来,研究能够涉及的领域几乎都已经有人涉足过。

  也许是出于这一原因,在日本的军事书刊迷中,大多数人都不是那种对普遍意义上的军事知识感兴趣的人,而是某一类问题甚至某一个问题的专家。比方说,以前对日本二战时使用的快速战斗机——零式战斗机的研究算是一个较小的课题,但现在仍有日本军迷专注于研究某几个曾使用零式战斗机的航空队。而且,这种“研究”是真正意义上的研究。这些业余专家们会自费到南太平洋战场实地考察,甚至搜集战机残骸碎片;在旧货市场上寻找各家出售的泛黄旧照片;还时常开会交流最新的研究成果,最终以一本书或是一个论文集作为研究成果。对学术界或者社会大众而言,他们做出的“学术贡献”也许微不足道甚至毫无意义,但对他们来说,这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在享受人生。日本文化“小而专精”的特色从中显露无遗。

  除了上述两类军迷外,日本常见的一类军迷就是对航空、航天或舰船等某一具体领域感兴趣的人。这些航空迷们可能会在一年中按照航空自卫队“蓝色冲击波”飞行表演队的日程,依次到各个基地去看特技表演,然后评论每次飞行表演的异同。这份执著的确让人很是佩服。

  官方提供各类支持

  事实上,日本防卫省和自卫队一直都比较重视与各类“军事迷”们打交道,这一方面是从国防教育的角度出发,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影响社会舆论——在财政支出日益吃紧的大背景下为防卫预算争取更多的公众支持。

  防卫省和自卫队在各地的分支机构会不定期地在当地举办与军事有关的讲座、论坛等活动,题目多如“北朝鲜和我国的安全保障”、“北朝鲜动向和东北亚形势”以及“自卫队如何参与维和行动”等,演讲者通常是防卫省背景的学者(如防卫研究所和防卫大学教师),以及自卫队在当地的驻军干部等。从“公关”角度看,这种场合也是向民众推广军方观点的机会。

  日本自卫队也经常组织民众进行军营参观、展示演习等活动,比较著名的有每年陆上自卫队举行的富士综合火力演习,海上自卫队组织的年度阅舰式和航空自卫队各基地的年度基地节。其中,富士综合火力演习通常会为民众安排5千多个座位,但每年都会收到十几万人的观看申请,其中不乏将此演习作为每年重大节日的军迷们。而航空自卫队的基地节上,也会常见携带专业相机的航空迷,在镜头中不放过飞机的每一个细节。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日本政界和专业人士圈子里,熟悉防务问题的“国防族”通常也都是对外政策上的鹰派(或至少是所谓“战略派”),但日本的军事迷们却似乎很少和政治发生关系。就记者个人感觉而言,这里多数军迷喜欢军事更多只是出于个人爱好,与“铁道迷”或“IT迷”性质相同,与政治立场的左右翼少有直接因果关系。记者见过一些很专业的军迷言论,其论点就是要维持现有宪法立场,反对海外派兵。在靖国神社前穿着旧日本军服招摇过市的右翼们,往往只对政治感兴趣,是一群在军事方面空谈口号而缺乏具体知识甚至常识的人。倒是很多酷爱战斗机和军舰的人,更像是和平主义者。

  中国军迷的“红白之争”

  三代军迷

  新中国成立之后,当时军事对峙的紧张局面以及义务兵役制、民兵制的推行,将普通中国人和军事、国防紧紧联系到了一起。再加上著名的三大军事杂志(《舰船知识》、《航空知识》和《兵器知识》)的熏陶,可以说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第一代“军迷”就已应时而出,其中以退伍军人和军人子弟为主要力量。

  和第一代军迷相比,标志中国第二代军迷诞生的里程碑式事件就是海湾战争的爆发。作为历史上第一次电视直播的局部冲突,海湾战争中美军精确打击的巨大威力和伊拉克军队的不堪一击,震惊了当时的世界军事专家,其现代化战争和先进武器的魅力,也征服了当时无数在校的中国青少年。战斧导弹、F-16战斗机、F-14战斗机、M-1坦克、航空母舰……成为这一代军迷追捧的明星兵器。

  正是有了前两代军迷的积淀,才有了当今第三代军迷的崛起。第三代军迷的出现和互联网的诞生紧密相连。在1998年新浪舰船军事频道和1999年舰船军事论坛相继成立后,中国军迷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态势以及多元化的组成特点。由于前两代军迷也融合进来,无论是在职业范围,还是学历、社会阶层方面,第三代军迷的成分都更为丰富。

  历经10年发展之后,现在军迷的网络化社区已经相当成熟,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各取所需”。此外,网络社区和现实社会的互动也更为频繁。其典型就是各类军迷军品交流活动和军事知识讲座。

  红与白

  “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男士在吃饭的时候发生如此激烈的争论。”这是记者的一位女同事,在参加军迷活动及聚餐后说的一句话。在军迷中,争论、争辩乃至争吵是正常的,无论是战略战术还是武器装备,都会成为引发军迷激烈讨论的导火索。特别是针对中国军事话题的讨论,更是衍生出了“红”与“白”两大阵营。

  所谓“红”与“白”,绝不是张爱玲笔下“红玫瑰”和“白玫瑰”这么浪漫,而指的是“红裤衩”和“白裤衩”。这二者的来历似已不可考,有说法认为“白裤衩”是来源于伊拉克战争中伊拉克士兵脱下内裤做成白旗向美军投降的典故。为了打字的方便,军迷们又把它们简写成“HKC”和“BKC”。

  “HKC”军迷视世界局势为棋局,多从战略角度思考问题,相信中国军队武器的强大实力,强调战争中人的重要性;而“BKC”军迷往往关心技术细节,是技术论者,甚至唯武器论者,他们往往自认为能正视中国军队与先进国家军队间的差距。

  目前“HKC”和“BKC”已经是网络上军迷的两大主要流派。在某种条件下,军迷往往会同时具有“HKC”和“BKC”的双面属性。此外,“HKC”和“BKC”的争论,早已经超出了军事的范畴。在政治、经济、科技、民生等不同领域,都可以看见“HKC”和“BKC”之间的键盘战争。“HKC”和“BKC”的出现,可以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后社会贫富差距、价值观多元化的体现。

  道行深浅

  中国军迷的“道行”有多深,没有谁能轻易下结论。从专业素养上说,不管是国防大学专攻军史的教授,还是作战部队或军工企业里那些离军事、兵器最近的人,都往往对军迷们赞不绝口。一些资深军迷,单从一段歼十战机的起飞片段中,就可以把战机的推重比、滑跑距离分析得头头是道。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2009年,在经整修后重新开放的北京小汤山航空博物馆,一些精通航空知识的军迷居然在露天展览的无名飞机残骸中,发现了美军著名的D-21无人侦察机的残片,并在网络上发布了照片,得到了馆方的高度重视。

  现在,网络已经成为中国军迷互相交流、发表观点的一个主要阵地,而他们也没有放弃平面媒体,频频在其上刊发文章,更有甚者,甚至募集资金自己筹办军事出版物。此外,一些国内数字电视频道也邀请军迷开办军事类的谈话节目,反响颇好。新华网的军事频道更是创办了《军迷擂台》栏目,直接把军迷的“口舌之争”移到了直播间。

  在媒体的风光背后,中国军迷群体也隐伏着危机。网络上的“泄密”和非法持有“仿真枪”等问题一直使军迷感到耻辱和尴尬。军迷如何加强自律,如何不让自己的爱好同国家、社会的安全产生冲突,将是考验军迷智慧的重要一关。

  俄罗斯军迷难舍大国情结

  “俄罗斯需要现代航母吗?有一位在海军自动化系统研究所工作的朋友拜托笔者在这个论坛上提这个问题,他想听一听非专业人士的意见……”。这个名为那扎的网友在俄罗斯空军论坛上的提问引发各方争鸣。从航母规模到海上战略,从军力对比到地缘政治,对于此问题的回帖已超过了600多页。

  有些回帖写道:“俄罗斯最少需要8艘航母,以保证在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和地中海地区战斗值班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显示出我们国家的威望,特别是对于那些处于美国羽翼之下的那些国家而言更是如此”;“正如历史所表明的那样,航母是执行对外政策的最强大工具,理论上国家应该拥有如此数量的航母”。当然,也有网友认为,俄罗斯在经济实力上无法和美国相提并论,目前拥有现代航母不太现实。

  俄罗斯以及昨天的苏联都堪称世界军事强国。然而,上世纪80年代后期到叶利钦执政期间,俄军事战略方针有了很大改变,长期的经济不景气也拖累了其军工发展速度。在俄罗斯领导人开始向世界展示“肌肉”的今天,发展什么样的武器自然成了国内的军事迷热议的话题。

  早从沙俄时期,特别是“冷战”期间苏联多项军工技术包括战略轰炸机、武装直升机、战略导弹、弹道导弹核潜艇等就一直领先于世界,“图波列夫”,“卡莫夫”、“白杨”等等武器的名称更为军事迷们津津乐道。对此,俄罗斯的军事发烧友们相比他们的世界同行们似乎显得更为“专业”,他们不但在网上展示飞机、舰船、战车模型的作品和交易心爱的藏品,还喜欢在国际性的军迷论坛中展现自己的专业素养。

  俄罗斯人自古有尚武的传统,这一点单从很多城市中都有军事博物馆、烈士纪念碑和大量其他军事题材建筑中就能看得出来。二战中苏联为了打败德国法西斯付出了惨重代价,可以说战后出生的一代人中或多或少的都有着“军事情结”。

  此外,俄罗斯人对于著名统帅和战争历史也有着特殊浓厚的兴趣,1812年卫国战争、诺门罕战役、二战中的苏德大战、阿富汗战争等在国家历史上产生重要影响的事件,不仅是俄罗斯作家和艺术家的永恒题材,也是军迷至今喜欢讨论的主题。每年的这些战争纪念日,许多军事俱乐部都会组织各种模拟活动,重现当年战争场景。许多军迷论坛上也专门开辟了诸如“军事文学”、“1945年之前”、“冷战年代”等等专题。

  来源:2010年1月1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1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军迷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