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美国学者:中国数十年内不会对美本土构成威胁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16日 10:24  环球时报
资料图:中国海军战舰发射火箭弹
资料图:中国海军战舰发射火箭弹

资料图:解放军苏-30战机双机编队
资料图:解放军苏-30战机双机编队

  以EP-3间谍飞机撞机事件引起摩擦为开端,布什政府打造了一个良好的中美关系。华盛顿认识到,在处理美国与朝鲜的关系,在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美国提案,以及建立一个能够获利的贸易关系等方面,美国都需要北京的帮助。奥巴马政府的开端面临同样的险境,虽然原因不同。

  随着经济恐慌的增长与国际贸易的下降,对一个倾向于贸易保护主义的政府来说,中国便是一个方便的靶子。此外,民主党在美国的外交事务中,更经常地强调人权,这是同中国发生摩擦的另一问题。同时,保守派仍保持着对中国地理政治雄心的关注,而特别支持同中国发展经贸关系的商界已失去了影响力。针对中国的政治风暴在潜伏着。

  对于美中关系,奥巴马政府应以希波克拉底誓言作为基本目标:首先是于人无害。无论日常双边关系有何反复,确立长期稳定关系最为重要。作为唯一的全球超级大国,美国继续掌控着国际事务,但中国是最重要的正在崛起的大国,其地区影响力在增强,并开始发挥全球作用。中国的增长着的财富使之对第三世界的经济关系得到加强,并使其国内军事力量得以增长。

  这种变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可能是,华盛顿正失去对中国发号施令的能力。美国财长盖特纳指责中国“操纵”其货币汇率。情况是否如此,还有待争议。然而,奥巴马政府的处境使它不能提单方面的要求,特别是,它还指望中国今年能购买更多的美国债券。目前中国已经拥有7000亿美元的美国政府债券,占外国所购债券的近1/4。制裁将意味着彼此摧毁,在恶性报复循环中双方受害。

  在人权问题上也如此。在诸如宗教、言论自由及民主选举等问题上,中美之间有着宽大鸿沟。有几个人权组织近来写信给希拉里国务卿,要求美国告诉北京,中国同美国的关系“将部分取决于中国是否执行普世的人权标准”。要求改变的欲望是强烈的,但没有用。华盛顿无法强迫一个有着古老文化的、正在发展着的国家的骄傲的政府去按照美国的意愿改变自己。在实施威逼的说教之外,华盛顿还将发现,它会被它的亚洲和欧洲的朋友遗弃。除了外交周旋之外,它还有什么武器?贸易制裁和军事恫吓?美国若发出最后通牒,特别是公开发表,中国会以牙还牙。中国在变化:开始了改革,并将继续下去,但这都必须在国内力量的驱使下进行。实际上,中国社会正在发生变化,但与美国的压力无关。

  所以,华盛顿在施展其强迫别人改变的能力时,应表现谦恭。如希拉里国务卿所说:我们要继续向他们施加压力,但在一些问题上的施压不应妨碍其他问题上的合作。同北京建立积极的关系最终更可能让中国走向自由化。结果不好预测,但按照常理,交往会产生更好的结果。美国不必在推进自己的理想方面踌躇,但在实施时必须看到自己的能力所限。

  华盛顿还应以宽厚的态度对待中国在全世界的商业和外交上的扩展。在冷战岁月里,美国和苏联在第三世界拼影响,结果却没什么意义。大把的钱花掉了,许多人死了,在万象、金沙萨、罗安达或马那瓜,没有人在乎美苏谁是“老大”。今天,这更是无关紧要。我的卡托研究所的同事本•弗莱德曼指出,“中国在非洲的活动并不能使它变得更加强大,也不会伤害美国的利益,美国为什么要反对?

  更加重要的是,华盛顿不要同中国进行任何形式的军备竞赛。五角大楼对中国军费的年度评估似乎显示,北京有意建立一支能在东亚地区抗衡美国干涉的力量。结果,前副总统切尼的首席外交顾问艾伦•弗莱德勃格担心地说,力量的平衡“开始这样改变:在一个错误的环境中,它可能增加误判与冲突的危险。”问题是,什么样的力量平衡?北京对美国本土甚至太平洋的领地并未构成威胁,并且在今后几十年内,如果不是永远的话,都不会成为威胁。

  有争议的问题是,谁在东亚具有相对影响力,该地区华盛顿的朋友是否安全。当前,中国表现的是自信而非攻击性。该地区国家,特别是日本和韩国,可以单独地和集体地为地区安全做更多的事。华盛顿可以向好友出售武器,但应该将防务任务交给他们自己。当然,北京持续的克制政策会让美国更易于从该地区脱身。

  无论如何,华盛顿不能保持对中国边界一线的控制,起码在可接受的代价之下不能如此。中国的经济已居世界第三位,并在继续增长。华盛顿在经济危机之际,将空前巨大的资源投向军事,以确保它对中国的优势,而中国的军事能力则是非常有限的。尽管如此,北京也不大可能永远接受美国的霸权。摩擦,如果不是冲突的话,就很可能发生。

  更好的选择是,调整美国的地缘政治观念,接受更具影响力的中国在它自己地区存在的现实。无论华盛顿的意愿如何,中国都将发展壮大。美国的首要目标应该是,确保中国的壮大是和平的,如北京自己所承诺的那样。(作者是美国卡托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本文由高东翻译。)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中国 美国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