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为《现代兵器》杂志供《新浪军事》独家稿件。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吴涛
自20世纪60年代起,北约各国大量装备美国C-130“大力神”战术运输机。这种四发螺旋桨运输机产量超过2000架,参加了50年代以后所有的战争,并在历次局部冲突和各国维和行动中起到重要作用。1979年,C-130冒着机枪和高炮编织的火网反复超低空通过格林纳达机场的英勇表现让人印象深刻,此战该机投下上千人的突击队和数百吨武器弹药。在1982年英阿马岛战争期间,英国皇家空军出动C-130等型号运输机600多架次,支援其特混舰队的军事行动。这些运输机经过空中加油,先生从英国本土向马岛之战的重要支撑点-阿森松岛紧急运送7500多吨军事装备和物资,以及15600多名士兵。而在1990年“沙漠盾牌”行动期间,仅仅依靠战区间的149架C-130战术运输机,就为各国作战部队空运了14.2万吨物资和13.4万名官兵,并满足了各部队提出的3500多次空运要求。
经过几十年服役和不断改进的历程,C-130“大力神”作为西欧各国空军运输机队的“主力机型”,已渐渐显出“力不从心”的一面-到20世纪末,世界各国在60-70年代间购买的“大力神”运输机30年设计寿命将满,超过1500架飞机面临退役。另外,C-130的机体结构基本延续50年初的设计尺度,运载重量和宽度限制开始影响新一代陆军装甲车辆的设计和发展,严重制约装甲车辆防护能力提高。新的战略需要新的运载平台,发展新一代战术运输机已经刻不容缓。除去战略发展的需求,世界上接近2000架运输机需要更新的巨大潜在市场也是一块非常诱人的蛋糕。而且美国短时间内还没有更新战术运输机的打算,只是在不断改进老掉牙的C-130,这给了市场一个难得的机会。欧洲人希望再次凭借空客模式,踏入战术运输机这个传统的美国独占领域。
美国中型部队采用从瑞士“皮兰哈”改进而来的装甲平台为主力,它是在C-130性能限制下的妥协产物,装甲防护力严重不足。美国人花费很多精力为其研制附加的增强防护组件,即便如此,其防护性能还是不如欧洲新一代“拳击手”等装甲战车系统。全新研制有很多好处,沿袭成功的空客模式,新机由多国共同投资共担风险,这样一来投资国本身就是采购国,新机锁定的目标采购数量是可以被捆绑到一起,能够保证获得足够的基础生产数量。只要新机完成研发,基本就能正常生存,比美国公司单独开发的风险小很多。欧洲国多是中等发达国家,经济能力无法与美国相提并论,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在有限的军费中投入如此大的资金用于研发。多国合作实际上相当于整合整个欧洲的经济资源,每个国家完全能够承担各自分摊的经费。新机在欧洲制造也有很多的政治好处,其能产生大约4000亿欧元的经济辐射效应,提供超过2万5千个至少25年的工作岗位。所以,不管新一代系统会遇到什么样的麻烦和挑战,欧洲人都有信心和决心将它变为现实。
事实上,从欧洲开始讨论研究新一代战术运输机的时候,美国人就认为完全没有必要。而26年以后的今天,美国的将军们正开始悄悄审视这种新机,其划时代的能力提升已经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市场前景。这一点上,欧洲已经走在美国前面。现在,不管美国能否提供一个更强大和先进的型号,都无力撼动欧洲新一代战术运输机的前进步伐了,其难以估量的影响力将在未来15年内得以充分体现。
相关专题:现代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