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涛 张伦
泰山脚下,一场信息化条件下的装备保障演练紧张进行。
坦克遭“敌”突袭,履带被炸断。硝烟中,抢修分队紧急出动,现场实施“手术”。片刻,受损坦克重新投入战斗。
近年来,济南军区某坦训基地紧扣实战需求,积极探索野战化装备保障新路,装备保障能力大幅跃升,装备完好率常年保持在98%以上。总部和济南军区先后在该基地召开了野战条件下装甲车辆抢救和抢修演练现场会。
枪炮声吓坏修理“大拿”
变“静态维修”为“动态保障”
一次,该基地在某靶场组织学兵进行实弹射击考核。射击时,一辆坦克意外“卡壳”。基地的一名修理“大拿”奉命前去抢修。谁知,他刚动手检查时,附近一辆坦克打出了一发炮弹。“轰”,这意外的炮响,吓住了这名修理“大拿”。结果,一个并不复杂的技术故障,心惊手颤的他,鼓捣了20多分钟才解决。
透过这件小事,该基地反思:自身维修人员如果缺乏“实战”意识,培养出的学兵又怎能走向战场?
为提高实战条件下的装备保障能力,该基地变以往车间的“静态维修”为战场的“动态保障”,把装备保障训练置入近似实战背景下,逼着官兵适应战场环境,提高维修保障技能。他们制定了分层次、分工种、分专业的修理业务技能训练方案,并重点演练“火药味”十足的快速分解结合、换件修理、机动伪装和无照明条件下的抢修保障等课目。
同时,该基地积极探求机动保障、跃进式保障、辐射式保障等多种野战化保障模式,定期把官兵置身各种复杂的实战环境进行摔打磨炼。他们还优化配置保障技术骨干力量,把现有保障人才编组成各类应急保障小分队,适时组织动态快速维修、隐蔽伪装急修和遂行保障任务抢修等演练,增强独立遂行多车型、多专业应急抢修任务的野战化保障能力。
前不久,上级进行实弹演习。该基地派出的装备维修保障分队,在不到一周时间内,及时排除了10多起装备突发故障,出色地完成了保障任务。
抢修小组“战场”迷途
变“单纯维修”为“战修结合”
前年冬天,该基地在某山地训练场组织实装对抗演练。漫天飞雪中,“红军”突击分队利如尖刀,直逼“蓝军”前沿阵地。突然,“红军”两台指挥车抛锚,指挥员下令速派维修人员实施抢修。然而,1小时过去了,却不见抢修人员的身影。此时,“蓝军”抓住机会实施反击,“红军”无奈败下阵来。
一场胜券在握的战斗,却因维修人员未到位而失利。事后调查得知,接到任务的两名维修人员对演习场地形不熟悉,拿着军事地形图却将方向弄错,直到战斗结束仍在山里兜圈子。
“维修人员如果不懂军事,即使技术再精湛,未来战场上也会贻误战机。”以此为鉴,该基地及时纠正维修人员“只要掌握修理专业就行”的认识误区,调整人才培训模式,变“单纯维修”为“战修结合”。基地司令员孔令洲亲自担任训练督导组组长,制定详细方案,深入开展维修人员战术课目训练,将军事地形学、战术标图、沙盘堆制等作为必修课。他们从基层挑选出训练骨干担任专职教员,从单兵防护到整体防护、再到复杂环境下防护,一点一滴地教,一招一式地练;一批专家也被请到该基地,开设专题讲座,从心理到技术、从技术到战术进行辅导,帮助官兵强化战场综合素质,以适应未来战场野战生存的需要。
为提高学习效率,该基地还定期对战术课目进行考核。经过系统学习,该基地85%以上的维修人员掌握了实战需要的基本战术本领。
电磁干扰“绊倒”指挥员
变“普通环境”为“电磁环境”
去年,该基地组织了一场信息化条件下新装备保障演练。“两辆坦克发生故障,请求支援。”接到报告,装备保障指挥所马上启动应急机制。当他们正准备命令修理分队前往时,指挥所通信系统突遭“敌”电磁干扰,与外界失去了联系。
面对这一突发情况,指挥员束手无策,命令无法传达。而修理分队整装待发,却找不着用武之地。
摔个跟头,捡个明白。尴尬过后,该基地主动作为,将装备保障野战化训练由以往的“普通环境”置于“复杂电磁环境”下进行。
自身没条件,就创造条件。他们请专家辅导,加大对复杂电磁环境问题的研究,集中优势力量探索复杂电磁环境下装备保障组织指挥、故障诊断等方法,创新装备保障训练内容;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方法,逐步把复杂电磁环境融入到实兵、实装、实炸、实修的野战化装备保障训练中。如今,只要进行装备保障训练,该基地总要设置多变的复杂电磁环境,训练内容也增加了装备疑难“病症”远程会诊、反电磁干扰等新课题。
与此同时,该基地还借他山之石解己之难。为提高抗电磁干扰的能力,该基地专门请来某部电子对抗分队协助训练,探索出了更换频率、有线无线相结合等确保复杂电磁环境下通信畅通的招法。据装备部长张岩介绍,该基地近年来在实践中探索出多套复杂电磁环境下的装备保障训练方案,部队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装备野战抢修能力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