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科技强军之路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7日 06:27 解放军报
解放军理工大学课题组
内容提要 ●我军80年波澜壮阔的建设实践,基本走出了一条投入较少、效益较好、发展较快的中国特色科技强军之路。 ●从实际出发,有取有舍、自主创新,是我军科技强军的途径选择;统筹协调、形成合力,是我军科技强军的机制保障;以战斗力生成模式的转变为牵引,实现军事训练的历史性转变,是我军科技强军的必然要求;人才为本,教育先行,是我军科技强军的重要保证。 ●总结科技强军的历史经验,对于推动我军信息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80年来,我军在党的领导下,走出了一条投入较少、效益较好、发展较快的中国特色科技强军之路。认真总结科技强军的历史经验,对于推动我军信息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科技强军——80年建军理念的科学凝练 科技强军战略,是我党我军几代领导人心血的凝结,是我军80年波澜壮阔军事斗争伟大实践的总结,是我军建设发展的必然选择。 毛泽东军事思想阐释了科学技术是战争制胜的重要因素,指引了“科技强军”的探索之路。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深刻阐述了战争制胜的诸多因素,指出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1939年,他告诫部队:“如何加强技术装备以便战胜敌人,成为八路军在抗战新阶段中的严重任务。”1952年,他给军事学院发出训词:“我们现在已经进到了建军的高级阶段,也就是进到掌握现代技术的阶段。”后来他又指出:“依靠我们过去和较为落后的国内敌人作战的装备和战术是不够的了,我们必须掌握最新的装备和随之而来的最新的战术。”毛泽东在长期的军事实践中,十分重视提高官兵的科技文化水平,因地制宜地创办军事学校,大胆吸纳和起用科技人才,适时创建科技含量高的军兵种,大力推动整体配套的现代国防工业建设,积极筹建完备的国防科研和军事教育体系,并亲自决策尖端技术武器的研制,成为我军科技强军实践的伟大奠基人。 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强调了科学技术在现代战争中的突出地位,奠定了“科技强军”的理论基础。20世纪80年代以来,邓小平根据科学技术在军事领域中地位日益彰显的发展趋势,创造性地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引申到军事领域,指出从一定意义上讲,科学技术也是重要的战斗力。他把科学技术在提高军队战斗力中的地位,由“重要因素”提升为“主导因素”、“第一因素”,第一次从理论上阐明了科学技术在军队建设中发挥的“推进剂”和“加速器”功能。邓小平特别重视军事高科技的发展,亲自领导制定了“863”高新技术发展计划,并根据我军实际,提出了加速实现我军现代化的若干重大课题,使我军建设走上了科技主导的发展道路。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从根本上回答了科学技术在现代战争和我军建设中的地位作用问题,奠定了科技强军战略的理论基础。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几场高技术战争表明,战争形态正由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变。第一次海湾战争刚刚结束,江泽民就指出:“我们要大力发展我国的国防科技,这也是一个重要的战略问题。”基于对世界新军事变革发展趋势的正确判断,江泽民主持制定了“把未来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放在打赢可能发生的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上”的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1995年,江泽民和中央军委果断决策实施科技强军战略,强调我军建设要实现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转变。 进入新世纪,胡主席运用科学发展观深入思考与研究国防和军队建设问题,进一步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非常重要的战斗力和保障力。”“要进一步实施好科技强军战略,推动部队战斗力的生成提高。”科技强军战略的提出与实施,使我军现代化建设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 科技强军思想是我军80年建军实践的理论升华,成为我军建设发展的重大战略指导思想。新世纪新阶段,必须坚决贯彻科技强军战略,把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着力点,放到尊重科学规律、依靠科技进步和有效利用科技资源上,又好又快地建设现代化军事力量。 有取有舍、自主创新——科技强军的途径选择 从我国实际出发,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有所为有所不为,靠自主创新突破核心和关键技术,形成后发优势,这是我军赶超世界军事先进水平、实现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 发扬自力更生精神,是我军打破敌对势力军事科技封锁的法宝。军事斗争的敌对性和残酷性,决定了任何国家、任何军队都会保守高端军事技术秘密。不论革命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军无时不受到敌对势力的军事科技封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成为突破技术封锁的基本方针。历史告诉我们,军事核心技术不可能靠引进获得,必须坚持以我为主,坚定不移地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道路,依靠自己的力量攻克难关,抢占军事科技的战略制高点。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举措。从实际出发,区分轻重缓急,有取有舍,把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使我们这支过去在技术上较为落后的军队得到了快速发展。我军由使用大刀、梭镖发展到拥有大炮、坦克,由单一陆军发展到诸军兵种合成的军队,进入了今天的机械化、信息化复合发展阶段。我军跨越式发展的史实表明,发挥“借鉴”与“选择”的后发优势,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以较小的投入获得较大的效益。 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增强我军科技核心竞争力的根本途径。20世纪60年代,我们自主创造出“中国式”的压紧型技术,在核武器上使用;70年代,我国的第一艘攻击型核潜艇下水;80年代,我国自行研制、建造的第一艘战略导弹核潜艇正式服役,这些都是自主创新的产物。在注重原始创新的同时,我军也十分重视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只有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才能获取科技强军的不竭动力,赢得军事斗争的主动权。 统筹协调、形成合力——科技强军的机制保障 在宏观层面统筹协调,形成“大协作”的有效机制,对促进军事科技进步至关重要。 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形成军事科技攻关的协作体系。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的政治制度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有着统筹国防资源的优势条件。1977年11月,中央批准了国防科委“关于研制巨型电子计算机”的请示报告,由国防科技大学担纲设计研究。他们依靠全国20多个单位的支援协作,只用5年时间,就完成了“银河”巨型机的研制工作,使我国成为继美、日之后第三个能独立设计和研制巨型计算机的国家。像这样的协作攻关,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才能办到。现在,我们已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开发的完整科研体系。事实证明,社会主义大协作是我们的优势,是凝聚力量、发挥潜力的有效途径,任何时候都不应丢弃和削弱。 统筹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推动科技强军健康、持续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一直把统筹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作为科技强军的战略谋划。进入新世纪,胡主席指出,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是一个带有全局性的重大问题,强调要充分利用国家教育、科技、人才等资源,积极支持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形成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机制。这一思想是对我军发展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实施科技强军战略的重要指针。 实行平战结合、军民结合、军地两用、寓军于民,打牢科技强军的社会基础。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提出“兵民是胜利之本”,开创了军民结合的人民战争之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中央军委提出了“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十六字方针,使我国国防工业进一步向军民结合的方向发展。事实证明,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把发展国民经济和建立强大的国防这两项战略性任务有机统一起来,是发展军事科技的有力保障。 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科技强军的必然要求 走科技强军之路,就必须构建以科技进步为主导的战斗力生成模式,使军队战斗力诸要素的内涵和结合方式,因科技创新发展及其运用而实现质的改变,最大限度地把科技力转化为军队的整体战斗力。 创新适应军事科学技术发展的作战理论,引领战斗力生成和提升。在我军历史上,无论是军事战略方面,还是作战原则方面,都曾根据我军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坚持了理论创新。在科技水平不高、武器装备落后的年代,我军依靠人民战争军事思想的指引,创造性地运用了“游击战”、“运动战”以及“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破袭战”等很多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把兵力兵器处于相对劣势条件下的战斗力水平发挥到了极致。进入新世纪,以信息化为核心的军事高科技飞速发展,带来了战争样式、战场环境和作战方式的大变革。技术决定战术。军事科技发展推动作战理论创新,作战理论创新引领战斗力提升。必须不断创新与我军军事科学技术水平相适应的作战理论,切实发挥新的作战理论催生新的战斗力的先导和牵引作用。 改革军队体制编制,实现人与武器的最佳结合。以“结构力”求战斗力是军队建设发展的一个重要规律。为适应武器装备和作战方式的变化,不断提高部队战斗力,我军历史上先后进行了几次大的体制编制调整,在进一步精简总员额的同时,优化力量结构,创新指挥体制,推进管理改革。我军建设发展的历史证明,军队内部结构和管理方式必须适应科技进步和作战需求变化而与时俱进,以激活“结构力”增效战斗力。 更新军事训练的内容和方式,加速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在我军80年的发展历程中,每一次军事科技的进步和武器装备的更新,都伴随着大练兵运动。上世纪90年代以后,我军军事训练以基地训练、模拟训练、网络训练为主要形式和手段,以学习新知识、掌握新装备、研练新战法、造就新人才为主要内容,掀起了“科技兴训”、“科技练兵”的新热潮。去年,胡主席号召积极推进机械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向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转变,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军事训练的发展方向和基本任务。军事训练的内容、方法和手段是随着军事科技进步不断发展变化的,只有坚持“训战一致”,促进军事训练的转型,才能实现战斗力生成模式的转变。 人才为本,教育先行——科技强军的重要保证 在我军80年的成长历程中,科技强军一直是伴随着人才素质的不断提高而前进的,人才队伍的发展壮大为科技强军提供了坚强保证。 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国家和军队发展的根本大计。在革命战争年代,人才极其缺乏,我军多渠道挖掘人才。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特别强调:“今天我们迫切需要的,就是要有大批能够掌握和驾驭技术的人,并使我们的技术能够得到不断的改善和进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邓小平人才思想的核心内容。在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的讲话中,江泽民强调:“要在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中取得重大突破,必须有一大批能够掌握和驾驭高新技术的高素质科技专家。”胡主席则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我们必须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思想,把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加紧建设一支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我党我军对人才队伍建设的高度重视,为科技强军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坚强保证。 把提高广大官兵的科技文化素质作为提高军队建设质量的重要途径。我军历来重视官兵的科技文化,分别在不同历史时期根据不同条件对官兵开展科技文化教育。毛泽东指出:“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战胜不了敌人的。”他在井冈山斗争时期,就要求士兵学文化、学政治、学军事、学技术。上世纪90年代,江泽民号召广大官兵加强“两个武装”,全军上下掀起了学习现代科技知识特别是高科技知识的热潮。到2002年,全军已拥有博士、硕士2.6万多名。全军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军官比例已达到71.8%。在新的历史时期,胡主席强调,领导干部要提高政治素质、战略素质和科技素质,这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必然要求。广大官兵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为把我军建设成为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打下了坚实基础。 把建立和发展院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院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在科技强军战略中发挥重要基础作用。毛泽东十分重视兴办院校,从红军时期的教导队,到红军学校、随营学校、中央红军大学,到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军政大学等,无不凝聚着他的心血。1977年8月23日,邓小平根据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提出“军队要把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在推进中国特色新军事变革中,江泽民指出,要把军队院校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不断为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要努力把军队院校办成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摇篮,创新高新技术和军事理论的基地。新世纪新阶段,胡主席针对我国安全形势发生的深刻变化和我军肩负的历史使命,提出推进机械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向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转变,努力形成院校教育与部队训练衔接、军事教育与依托国民教育并举、国内培养与国外培训结合的官兵素质培养格局,使军队人力资源得到有效开发和充分利用。 人才资源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军事人才在建设信息化军队中的主导地位日益突出。必须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优化人才成长环境为根本,全面提高广大官兵的科技文化素质,提升军事人才的创新能力;必须切实落实院校优先发展战略,充分发挥院校在人才培养中的先导性、基础性作用,为科技强军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