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力导向:解放军须特别关注的战略问题(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3日 08:40 解放军报
战斗力导向:解放军须特别关注的战略问题(图)
资料图:解放军海军陆战队63A两栖坦克涉水巡航

  文育富 何文进 董启滨

  所谓战斗力导向,就是指某一阶段主导军队战斗力发展方向的理念、方略及构筑在理念、方略之下的价值体系。实践表明,战斗力导向是战斗力诸要素发生改变的内在驱动力,对它的正确认识和把握,事关一支军队战斗力的有效成长和壮大。

  不可忽视的重大问题

  战斗力导向是任何一个国家军队建设中所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举个简单的例子,一支军队是强调进攻多还是强调防御多,就是一个导向问题。再如,不同时期军队的各项建设总有个轻重缓急,而确定轻重缓急的过程往往会受到某种导向影响。比如,空军是以远程打击力量为主好呢,还是以近距格斗力量为主合适;海军是重点发展水面舰艇还是以发展潜艇为要等,都存在一个导向问题。

  总观世界军事史,因战斗力导向失误而导致军队建设驶上歧途,甚至导致战争失败的例子比比皆是。

二战时的法国之所以遭到惨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法军自第一次大战后,战斗力导向开始出现重大偏差。法军以为新战争还会像1918年西线战场那样开始,即:德国以步兵为主进攻,从坚固筑垒地域突破,慢慢推进。在这一理论导向下,法军把擅长机动作战的坦克配属给了步兵,修筑了“固若金汤”的马奇诺防线,并将大部分兵力部署在防御阵地上,以期与德军进行持久作战。不想,经闪击战理论武装的德军却绕过马其诺防线,其装甲兵团如风卷残云般横扫法军,使法国为自己的导向失误付出了惨痛代价。美军历史上也有过深刻教训。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军片面强调核武器的作用,忽视了常规力量建设,如按核战争设计的“五群制”原子师就是这一思维导向下的产物。结果核战争没有爆发,美军却陷入了越南战争的泥潭。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导向的成功是最大的成功,导向的失误是最大的失误。

  需要认清的辩证关系

  需要指出的是,战斗力导向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战斗力建设的全部。战斗力诸要素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因战争形态的改变而改变。过去活跃的战斗力要素在今天未必依然活跃。比如,坦克是机械化条件下陆战场上的明星,但在

信息化条件下,其地位作用显然已大不如前。这就需要我们在认识和把握战斗力导向时,首先要理清战斗力导向和战斗力诸要素间的关系。

  战斗力导向受战斗力基础制约。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社会学的经典逻辑,也同样适用于军事领域,即战斗力基础决定了军事上层建筑。战斗力基础包括武器装备、编制体制、兵员状况、基础设施等内容,既包括有形的力量体系,也包括诸如官兵斗志、部队受训状况等无形的作战要素。军事上层建筑则包括作战理论体系、法规体系、制度体系等。战斗力导向作为一种观念形态,本质上属于上层建筑,受战斗力基础的制约。基础不同、任务不同的部队用相同的战斗力标准衡量,就可能导致错乱横生。比如强调“信息化”,不等于所有的部队都要建网联机;强调“联合作战”,也不是非把海、陆、空、二炮等硬凑到一起;强调训练出战斗力,也并不等于提倡无视训练条件,盲目蛮干。人们常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军队战斗力的建设必须一步一个脚印。战斗力导向不能脱离具体的军事基础,去追求高不可攀的目标。

  战斗力导向决定战斗力内部诸要素的变动。战斗力导向一经确立,便决定了军事资源的投向,进而决定了战斗力的基础建设。故而,在军队战斗力导向的确立上,每动一步都必须准确无误。否则牵一发而动全身,不仅会导致预想的军事目标无法实现,而且还可能降低军队应对危机的现实能力。

  战斗力导向与战斗力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动。战斗力是由一系列指标构成的体系,其内部诸要素是一个互为条件、整体联动的开放系统,是一个逐步发展、长期积累的动态过程。忽视了这一点,就会出现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效应。19世纪下半叶的洋务运动,中国买了不少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舰船和火炮,也派了不少军官到国外去学习“高科技”,但

甲午战争结局却让人大跌眼镜。究其原因,就是没有看到战斗力的成长并非几个单一因素的简单相加,清朝水师虽引进了先进的舰炮,却没有引进先进的组织指挥体系,更没有完全弄懂别人的作战理念。因而,在考虑和确立战斗力导向时,必须要认清战斗力诸要素间的联动关系。

  应当把握的三个重点

  由上可见,战斗力导向既是风向标,也是指挥棒。它虽看不见、摸不着,却无时无刻不牵引着军队建设的发展方向,影响着军队建设的效果。因而,要使我军的战斗力建设步入又好又快的发展轨道,树立正确的战斗力导向极为重要。在此方面,当前虽有许多工作要做,但把握和突出以下三点十分重要:

  突出训练的实战化。战斗力的提升很大程度上靠的是人与武器装备的有效结合。实现人与武器装备的有效结合,离不开大量复杂艰辛的训练,而按打仗的标准设置训练的内容和环境等,无疑是确保训练有效性的关键一环。为此,在训练领域,首先要突出实战化这个导向,就是要打破那种“练为演,练为看,练为考”和“演必胜,演必顺,演必优”的的训练方式,真正从实战需要出发,使部队训练的强度、难度、险度与实战要求相适度。当然,训练导向上要求“从难从严,贴近实战”,并不是简单的拔高训练标准,而是需要经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累积过程。否则,不仅官兵的素质跟不上,也不符合循序渐减的训练原则。

  突出作战行动的准确性、时效性。一个部队的战斗力,战争年代体现在作战上;和平年代则体现在训练指标上。训练指标有很多,而这些指标在不同时期它们的权重又是不一样的。这就如同看一个地方经济搞的好不好,过去看GDP,现在还要看消费收入比、看环境质量如何等。同样,在军事领域,机械化时代,军队的战斗力指标主要看火力和机动力;信息化条件下,光看火力和机动能力还远远不够,还需考察一个部队获取信息、管理信息、使用信息的能力。即讲求行动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事实上,构建信息化军队就是以提高军队行动准确性和时效性为目标。因而在战斗力的导向上,就是要把军队的快速反应能力,精确作战能力凸显出来,否则就会脱离时代,落后他人。

  突出构建联战联训的体制。在完成了部队火力、机动力、信息力的准备之后,战斗力提升的主要途径就取决于“结构力”的增强,也就是由以往的注重各军种内部之间的协同配合,逐步上升到作战体系(军种界线模糊)之间的自由交叉融合。换句话说,就是要构建各作战单元之间,各作战体系之间达成自组织、自同步的一种作战力量体系,使三军真正融为一体,以适应未来一体化联合作战的需要。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