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水扁打造以武拒统的本钱:台军精进案(组图) | |
---|---|
http://jczs.sina.com.cn 2004年11月20日 10:51 《国际展望》杂志 | |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声明:本文为《国际展望》杂志供《舰船知识网络版》独家稿件。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陈水扁想打造“以武拒统”本钱—“精进案”: 台军未来发展透视 2004年1月1日,就在新年的第一天,经过两年多的蛰伏之后,台湾“国防部”又拉开了实施“国军军事组织及兵力调整规划”第二阶段——“精进案”的序幕,首批移编 那么台湾军方抛出的这个“精进案”,到底是经过审慎谋划的强军“兴奋剂”,还是中看不中用的“绣花枕头”?它又会把台湾军队和台海局势引向何方呢? ●“精进案”的前世今生 要了解今生的“精进案”,就不得不先说说它的前世“精实案”。20世纪90年代中期,伴随着祖国大陆经济建设的稳步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以及人民军队现代化建设的突飞猛进,在资源有限情况下保持兵力总量和提升军队质量之间矛盾重重的台湾军方深感步履维艰。遂提出了以实现 “精简高层,充实基层”为目标,“减少人力,增加火力、机动力”为基本原则的整军计划。在配合新一代武器投入部队的基础上,自1997年7月1日起分阶段逐步实施调整三军兵力结构,使部队编制更加合理的“国军军事组织及兵力调整规划”——即“精实案”。“精实案” 历时四年,于2001年6月30日完成,最终完成了总兵力精简至38.5万人,实现以组建 “空骑旅”为代表的提升军队质量的预定目标。“精实案”完成后,台前任“国防部长”伍世文曾一度暂停第二阶段“精进案”的执行。2002年2月汤曜明入主“国防部”后力主重新激活“精进案”,由此,“精进案”才得以风云再起。 “精进案”实际上就是台湾军队“精实案”的第二阶段。2001年“精实案”完成后,台军总员额由1997年的45万人,降为2001年的38.5万人,各军种比例为:陆军51.75%,海军14.61%,空军14.33%。 台军曾拟订于2002年开始实施的“精进案”计划为期6年,至2007年结束。分五个阶段进行,即规划制定、准备调适、推动执行、验证评估和总结检讨五个阶段。具体安排时间是:2002年为规划制定阶段,2003年是准备调适阶段,2004年到2006年是为期3年的方案执行阶段,预计每年裁减1.5万人,3年共裁减4.5万人。2007年上半年为验证评估阶段,下半年则为总结检讨阶段。但因种种变动未能实施。重新启动的新版“精进案”则根据实际情况做了很多改动。台军宣布“精进案”执行计划为期8年,全部工作至2012年结束。“精减人力,提高火力”,是台军推行“精进案”的一个基本指导。根据台军的设想,共精简员额8.5万余人,精简率为 22%。其基本前提是在“武器精进、不折损战力”的前提下,逐渐精减员额,将台湾三军部队现有的38.5万兵力降至最终的30万人。因此,“募兵制”将是台军方建军研究的主要项目,并已成立专门小组进行研究,同时,台军陆、海、空军总司令部组织结构也将逐步完成调整。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兵力精简、推动新指挥体制、强化“吓阻”能力和调整兵役制度几个方面。 ● 兵力及机构精减 整个“精进案”主要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于2004年至2007年实施,以“精进组织、强化联战战力”为主轴,精简员额4.5万余人,使得台军总兵力减至34万人,其中编制员额为30万人,维持员额4万人。第二阶段2008年至2012年实施,以“军事转型、提升吓阻能力”为目标,再精简员额4万人,使得总兵力裁至30万人,其中编制员额27万人,维持员额3万人。 此次裁并,陆军是重中之重。据悉,“精进案”中精简的地面部队,占总精简人数的75%。目前台陆军共有40个联兵旅与守备旅, 在第一阶段精进案中,只保留20个左右,减少一半。在第二阶段,外岛与花东的守备部队与作战部队将改为打击群,陆军只剩12个旅级单位,编制的8个师级指挥也将裁掉一半。另外,“陆总武器计划署”将并入计划署。 根据设想,通过此次裁并,台军将重新进行编组,着眼于提高四个方面的作战能力,即联合指挥能力、信息战能力、联合截击战力、本岛防卫能力。台军中陆军兵力目标将由现在的19万余精简至16万人,陆军未来将扩大空中兵力规模,并缩减地面部队。至于海空军兵力目标,各由现在的5.5万余人降至5万人。 “精进案”从今年元旦开始后,首先是陆军系统进行大并编和大转移。11个旅改为后备系统,导弹部队移编导弹司令部,往后金、马、澎外岛都将陆续裁减兵员。共有11个陆军“一”字头的旅级单位撤出,只有北部地区要塞防卫第176(基隆)旅、第178(淡水)旅保留。摩托化步兵旅(二字头)与装甲步兵旅(三字头)将合并为机械化步兵旅。 外岛中首先裁并改编的是澎湖防卫部队,其中第168旅改为后备部队,第503装甲旅降编为机动打击群。金门、马祖、花东三个防卫司令部所属部队随后进行。方式为守备旅均改为后备部队,其它部队一律降编为机动打击群。 不过由于今年3月20日的“总统大选”,为避免开年后部队组织调整过于剧烈,影响作战能力和防务,台湾“国防部”决定,第一批裁减、并编部队在元旦起开始作业,以示军方推动“精进案”决心,但正式改编到位日期延后到4月1日,在“总统大选”完后才进行大换防。 另外,此次“精进”还有一个突出的变化是:为统一指挥控制和后勤保障,各军种导弹部队将全数编入新成立的“导弹司令部”,包括陆军爱国者、天弓、霍克防空导弹,海军雄风(岸防)反舰导弹等,预定4月到位。 在情报系统方面,各军兵种情报系统将进行大规模调整,具体方案是:空军、海军和陆军总司令部下属的情报署撤销,主要业务部门并入作战署,合并后的机构称为“作战暨情报署”,原情报署中的保障和后勤部门及人员并入兵器和计划署(处)。作为三军情报署的上级业务督导机关——参谋本部情次室,功能和角色要大幅提升强化。情次室目前正在筹建“联合情研中心”及战略研究智库,除为三军情报部门处理搜集上报情报外,还将集“国防部”军事情报局的国际和大陆情报搜集功能、电讯发展室的密码和电子情报于一体,构成“强干弱枝”的中央化体系。 调整后的台军情报系统将分成两大部分:一部分是以参谋本部情次室为中心的军令系统,以搜集与军事作战相关的情报为主;而隶属“国防部”的军事情报局,则属于军政系统,其任务是收集军事情报供“国防部”上级做决策参考。与此同时,军事情报局也要进行适当调整,主要是缩减人员和强化职能。据有关资料显示,整编后的军事情报局对其“任务单位”进行了细致的分工,其中一处为规划总体情报作战计划;二处为情报研究整理与指导;三处为主管海外基地的发展、人事、行动、指导等;四处为敌后情报发展和人员派遣;五处为主管敌后武力组织及发展;六处为主管心战策反及谋略。此外,还设有电子作战处,主管电子侦测、通讯截听、破解密码;交通中心,主管与敌后及海外基地的联络事项、包括联络办法指定、通讯材料送递、情报人员进出等;情报研究室,专门负责技术情报分析。 在政战系统方面,民进党注意逐步削减国民党时期为了控制军队,防止“台独”长期建立的政战体系,包括辅导长、政战官、政战士都将逐步裁减(撤),“总政战局”也由一级单位降编为政战局二级单位。 在军事院校方面,“精进案”的第一阶段由各军事院校减并系所,第二阶段再推动编成台军军官大学等,把所有研究所编成“国防”专业研究所。 ● 推动新指挥体制 2002年3月1日,台军正式实行“国防二法”,从而使得台湾新“国防”指挥体制正式启动。“国防二法”,指的是台湾在2000年1月29日通过的《国防法》和《国防部组织法》。在实行“国防二法”之后,台湾进一步改进指挥体制,实行“军政军令一元化”,即由“国防部长”直接领导军政、军令和军备三大系统。“参谋本部”降为“国防部长”的军令幕僚,负责三军联合作战指挥并向“国防部长”负责。“精进案”中,推动“军政军令一元化”、三军总部的组织改革新指挥体制的深入落实也是核心内容之一。“军政军令一元化”后,军备、军政与军令是平行关系,其实质是突出强调了“军队国家化”,模糊了军方一直坚持的反“台独”立场。 此前台湾军队指挥分成两个系统,即作战命令由“总统”通过“参谋总长”下达,预算和装备则由“国防部长”主管。“参谋本部”成为实际掌管台湾“国防”事务的单位,其权势凌驾“国防部长”。《国防法》实施后,台湾军队一切命令皆由“国防部长”下达,“国防部”掌管全部的“国防”事务,下设“参谋本部”和各军种总司令部。重要的“国防”政策、人事、预算都由“部长”核定,使军政军令一元化,“总统”将通过“国防部长”指挥军政、军令和军备三大系统。三大系统各设一名“国防部”副部长,“参谋部长”则是负责军令系统的副部长。 除此之外,在“国防二法”实施后,台“国防部”成立的“战略规划司”成为规划台军未来“国防”战略和兵力结构的核心单位。“战略规划司”未来的工作方向区分为四项重点:1、建立战略评估机制,协助“国防”政策及军事战略的制定;2、持续执行兵力结构合理化与组织“精进案”,调整台军兵力结构;3、精进台军军事战略,规划并建立“有效吓阻、防卫固守”的优质“现代化”战力;4、推动“国际”军事合作与交流。 ● 强化“吓阻”能力 虽然名称换了,但“精进案”作为“精实案”的第二阶段,其目标仍是“精实战力,强化火力”,强调建立有效的“吓阻实力”,因而“瘫痪战”成为这一吓阻战略的重心。台军的目标是以提高三军联合作战能力和夜战能力为重点,通过积极筹建打击力量,建成瘫痪大陆对台发动战争的能力,其军事战略呈现出鲜明的“先制攻击”的特点。 ● 调整兵役制度,构建“国防军” 目前台湾实行的是义务兵役制,适龄男子均须征召入伍。全台共有300万后备军人,假如两岸开战,首批将有13.8万后备军征召入伍。但台湾军方对当前的兵役制度能否应对未来海峡两岸发生的军事冲突深感担忧,因此,调整当前的兵役制度,构建全新的“国防军”作为重点也被提到了“精进案”中来。 汤曜明曾在台北举行的一场以“国防”为主题的演讲中声称,未来台湾的30万兵力中,扣除3万维持员额外,实际的常备兵力为27万人。他又说,在 “常备打击、后备守土”的理念下,27万常备部队兵力将以募兵为主,适龄青年服役经过半年军事训练后即退伍,并编入后备部队。 依照“国防部”规划,未来台湾的常备部队——“国防军”,将以募兵制的志愿士官为主,而后备役则采用征兵制。也就是未来适龄男子只要入伍接受三个月或半年的军事训练就可以退伍,不过需编入后备部队,在退伍8年内,每年都需接受20天以上教召与点召。“国防部”将以“国防军”与“国民兵”区分两个不同的层次。而“国民兵”在未来开战时,只要是退伍未满8年、40岁以下,就属于准备为“国”效忠的范畴。其中,具有特殊专长,诸如:汽修工厂的合格技工、拖车司机、货客运司机、水泥工、医护人员、电子新贵们,更是台湾“打共保台”的首要人选。当然,台湾军方也明白紧急征召来的后备部队无法和大陆解放军的精锐部队抗衡,所以大部分的后备部队不是加入主要战斗行列,而是主要担负一些相对简单和保障性的任务,具体包括: 负责地区守备与阻绝,使台军正规部队能有充裕时间将主力开拔到登陆地点进行反击。如解放军可能登陆时,后备部队就负责结合防区民间力量在海岸线摆置铁丝网、钢筋、水泥、消波块、废车辆、大卡车、挖土车、推土机、货柜等障碍物资进行阻拦,迫使登陆敌军的装甲部队、重炮部队无法上岸或上岸困难,或局限于某一地区, 形成陆、空火力焦点,以达成歼敌于滩头的目的。当解放军空降部队临空时,后备部队负责在可能空降的地点架设反空降器材,让平原地区一夜之间改变地形,迫使解放军无法空降着陆、空降困难或兵力分离,达成削弱解放军战斗力或歼灭之于着陆场之目的。 台军认为,为避免开战后因战损后送或维修人力、机械不足造成的窘境,后备部队可利用自身人员和辖区内汽修工厂的合格工人、维修机械及钢铁工厂等资源,建立维修体系或编成“游修水组” 担负后勤支援任务。在战时为防止机场遭破坏,目前各公、民营事业单位具有机场跑道修护能力的技工、专业人员、修护机械与物资也一并归入后备部队。 目前,“国防部”已完成21个后备旅,及32个后备总队编组,容纳未来全台首战征召入伍的后备军人。从2004年起,随着“精进案”的全面铺开,试行“募兵制”的工作也已经开始。台湾“国防部”今年以募兵制征召三个营台军,且只招收男性,适龄男子届时可自行选择服志愿役两年,月薪新台币五、六千元;或参加指职士兵甄选,选上后必须签约三至五年,每月待遇约新台币二、三万元。台“国防部”次长陈体端也强调,台军要到2012年常备部队才能降为27万人,届时在武器系统更新等条件配合下,才能改为以募兵为主的兵役制度。 ●“精进案”对台海局势的影响 2003年的台湾军情处于二代兵力建构完成后的调整阶段。围绕进一步发挥整体战力、确定建军方向等内容,台军在军事战略、体制改革、本土化以及武器研发等方面都有重要行动。按照“发展——调整——再发展”的规律,从今年元旦起至2012年“精进案”全面完成止,台军又将花去八年的时间。那么“精进”后的台军有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对台海局势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我们或许能从台军现在的一些动向中看出端倪。 从“反制战略”明确转向“先制打击”, 军事战略日益突出进攻性 民进党上台后积极向军中植入“攻势战略”建军理念。国民党主政时期,台军的基本军事战略是“积极防御,有效吓阻”或“有效吓阻,防卫固守”等。陈水扁执政后对这一防御性的军事战略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相继提出了“决战境外”、“反超限战”、“瘫痪战”等建军思想,2003年更是提出了“在必要时对大陆实施‘先发制人’的‘先制攻击’”的“双先战略”。“先制攻击”的近期战略是大陆东南沿海的一些城市和军事基地,远期战略攻击目标是大陆内陆深处的大城市和重要的经济和军事设施。 台军虽然在口头上不承认,但军事战略确实越来越向陈水扁靠拢。2003年4月初,台军方和战略学者曾就海军陆战队去留和定位展开了讨论,有人主张应将目前不足1.5万人的海军陆战队恢复其强悍攻势兵种角色,以便在未来的台海军事冲突中发挥作用。随后,与民进党当局关系密切的《自由时报》引用美国学者的观点,鼓吹台湾应发展“有限的攻击能力”。10月,台湾军方向“立法院”提出一份报告指出,台军应注重攻势性的“反制”,显示台湾建军备战思维已明显朝“攻击性防御”方向发展。10月8日,“国防部长”汤曜明在“立法院”答询时称,尽管台军“绝不会主动挑衅”,但“若中共犯台意图已十分明显”,台军“不应该坐以待毙”、“不排除先对大陆的军事目标进行攻击”。台湾“前总统”李登辉在其《台湾二十一世纪国家总目标》新书中也说,面对中国大陆未来可能对台湾采取“点穴战”、“瘫痪式心理战”等攻击手段,台湾不但要有“预防性”防御思考,更应主动发展“攻击性武力”,以具备“关键性”的还击能力。 需要强调的是,以前台湾政界人士刘泰英之流也曾叫嚣过必要时“飞弹打击上海、香港……”等“先制打击”的策略,而当时台湾军方对此一直保持低调,未加过多评论。这与前述10月8日汤曜明“不排除先对大陆的军事目标进行攻击”的表示形成鲜明对比。 “精进案”就是在因应这样的军事战略而产生的,并将最终反过来促进军事战略思想向更加具有攻击性的方向发展。 构建更具独立色彩的“国防军” 2003年9月26日,“国防部长”汤曜明表示,台军未来将编为“国防军”,以三军联合作战为主体。随后,台“国防部”发言人进一步表示,所谓“国防军”是指未来三军联合作战编组的军队新型态,并非更名之意;采取这种编组型态为减少指挥层级、争取指挥速度,以及摒弃本位观念、发挥联合战力。此番发言恰有“此地无银三百两”之嫌疑。 台“立法院”三读通过《志愿士兵服役条例修正草案》,为台军实施“募兵为主,征兵为辅”构想建立法律基础。募兵制实施步伐明显加快,今年台军试行募兵制征召3个营就是例证。 反“台独”立场日渐模糊,逐渐沦为“台独”工具 民进党上台几年来,利用执政优势,加紧对台湾军队进行渗透,而台军也正在一步步被“绿化”,特别是在人员思想、高级将领省籍分布、军事理念等方面与3年前相比,发生了质的变化,一向以反“台独”为已任的台湾军队正在演变成为陈水扁对抗大陆的一张王牌,成为其推行“台独”路线的工具。自上台后,民进党对台湾军队进行了脱胎换骨式的改造,最突出的方面表现在:首先,用“台独”理念取代了反“台独”教育。为逐步转变台军的思想理念,民进党施展多种手段加紧对台军进行“洗脑”,要洗掉台军一贯效忠“中华民国”的信念,洗掉长期捍卫的“三民主义”、反对“台独”的宗旨,洗掉台军对民进党执政的不满、疑虑和担心。 现在的台湾军营已经看不到类似于“实现三民主义、光复大陆国土”等带有“统一”色彩的标语,这些标语图片早已于2001年就拆除了。而且以往台湾军队的众多官方刊物如《中国的空军》、《中国的陆军》等,也都于2003年前后改为《中华民国的空军》、《中华民国的陆军》等,充分为民进党的“中华民国在台湾”等“台独”思想打下舆论基础。 从2002年开始,台湾当局将“国史馆”新编的“台湾奋斗史”加进“莒光日”电视教学教程(即军队内部电视节目)内,将这段历史列为各军事院校的必修课程,目的是要让台军官兵能认识到所谓“为台湾而战”、“为主权而战”的重要性。而这本“台湾奋斗史”的基本主张就是“台湾从来就不是中国的一部分”、“台湾是台湾,中国是中国”、“台湾早已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等。这些教育方式和管理措施营造出一种强烈的“去中国”色彩,于潜移默化中对官兵灌输“台独”思想,加上台军中上下蔓延的“台独”气息,即使有官兵对此心怀不满,赞同统一或反对“台独”,也将因大环境的倾向性而无法申张。可以预见,如果台军继续维持这种“台独”思想灌输,当接受了这些思想的中、下层军官逐步晋升提拔后,台军内部原本的反“台独”思维惯性将被逆转,台军将逐步变成一支死心塌地为维护“台独”而效命的军队。 另一方面的变化是“军权本土化”的目标已基本实现。台湾军方高级将领过去绝大部份为大陆籍,他们大多主张反“台独”,对极具“台独”色彩的陈水扁有强烈的抵触情绪。因此,调整高级将领,实现“军权本土化”的目标是陈水扁稳定军方、掌控军权最紧迫的任务。 调整高级将领的范围涵盖所谓“国防部”、参谋本部、陆海空三军等重要部门 首任台籍“参谋总长”汤曜明升任为所谓“国防部长”,这是台湾军事体制调整后第一位全面掌控军政、军令实权的军方首脑;同时调整了包括“参谋总长”、三个副“参谋总长”、陆海空“三军总司令”、“军管区司令”、宪兵司令等在内的约30多名中将以上职位,陈肇敏、陈邦治、余连发等一批台籍将领被提拔重用。陈水扁上台三年多来,先后有10人次晋升为上将,56人晋升为中将,240人晋升为少将,总计307人,占台军现役将领总数的70%。其中台籍将官由过去的20%上升到30%,校官由40%上升到60%多,基本上实现了“军权本土化”。这种迹象不断强化的后果是,与大陆有更深认同感和联系的将领不断去职,越来越多的中、高级职位让给台湾本省籍军官,在上文所述的思想灌输不断影响下,加上军队特殊的高度集中统一性、从上至下垂直式领导的管理特点的作用,台军将真正沦为“台独”势力推进“台湾化”、挑逗“本省”、“外省”矛盾的温床。 台湾现任“国防部长”汤曜明 台湾省台中县人。1938年11月29日生。先后毕业于“陆军军官学校”第31期、“三军大学陆军学院”1974年班、“陆军学院战争研究班”第1期、“三军大学战争学院”1987年班。曾任马祖“防卫司令部”营长、旅长等职。1980年任“副总统”谢东闵的侍从武官。1985年5月任第226师师长。1987年7月任第43军(台南军)军长。1989年12月任第8军团副司令。1991年12月31日晋升“陆军中将”。1993年6月调任陆军第8军团司令。1995年3月升任“陆军总司令部副总司令”。1996年7月升任“陆军总司令部总司令”,并晋升“陆军二级上将”。1999年1月升任“参谋本部参谋总长”,并晋升为“陆军一级上将”。2002年2月任“国防部”部长。 2004年台湾地方领导人选举风波四起时,台湾“国防部”于3月22日下午召开临时记者会,由“军事发言人”黄穗生少将代为宣读“国防部长”汤曜明的公开信,称汤“因长期受眼疾困扰,且自知年事已高,已在选前向上级提出书面辞呈。”黄穗生表示,汤曜明因长期眼疾困扰,目前正在“三军总医院”接受治疗。随后“国防部”军事发言人又在晚间发布新闻,称汤曜明对“行政院长”下午亲赴三军总医院探病深表感谢,但辞意仍然坚定,考虑交接需要,仅同意留任到新内阁就任为止。 台湾维持整机研制能力 台湾战斗机的主要系统均来自岛外,即便是所谓“自行研制”的IDF战机也是获得美国大量技术转让后才得以完成,加之在军方采购清单完成后,没有新订单,为维持台湾自行开发整机能力,台湾飞机研发机构——汉翔公司于2003年提出“空军新世代整合训练系统开发计划”。该计划以10年为期,准备花费200亿新台币,进行AT-5等初、高级教练机和模拟系统开发,更新台湾空军现有训练系统。计划分前导计划和主计划两部分,而其中前导计划又分两阶段,一是2006年引进瑞士PILATUS设计的PC-9/21型单涡轮螺旋桨飞机技术,以此为基础生产高性能初级教练机,以取代台湾空军现役50架T-34教练机。二是将台空军现役的63架AT-3高级教练机升级为AT-3G,增强高攻击角度性能,使AT-3役期再延长15年。这两部分投资额约20亿元。第二阶段的主计划以风险分摊参与国际先进高级教练机研制,或寻求国际合作伙伴的方式,以IDF战机为基础,2014年前完成AT-5高级教练机、以及配套飞行模拟器和软件的研制,取代空军现役AT-3和100多架F-5E/F战机。□ 本刊特约撰述 张家法 廖新华 相关专题:《国际展望》网络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