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军二代主战兵器:成功级导弹护卫舰剖析 | |
---|---|
http://jczs.sina.com.cn 2004年11月19日 09:56 《国际展望》杂志 | |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声明:本文为《国际展望》杂志供《舰船知识网络版》独家稿件。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当“大户人家的丫鬟”变成“管家的姑奶奶”—成功级导弹护卫舰剖析 全面分析台海军二代主战兵器系列 ◇ 引子 1993年5月7日,台湾当局在高雄造船厂的船坞码头上,举行了“光华一号”计划成功级导弹护卫舰首舰(舷号1101)交接仪式。时任台湾“总统”李登辉亲自主持、众多国民党要员及台湾军方人士出席仪式。该舰被台湾军方和媒体称为“21世纪巡弋台湾的海上蛟龙”。由于国内媒体对成功级的技术性能多有论述,因此本文将主要台湾研制、装备成功级后在作战思想、战术运用等方面所获得的进步来分析成功级对于台湾海军的意义。 ◇ 没有结果的“忠义”计划 1949年国民党退守台湾后,主要武器装备一直依靠美国,但随着中美上海公报的达成,美国对台湾的军事援助随既减弱,台湾当时在役的主力战舰为26艘“阳”字号驱逐舰和5艘“山”字号快速护卫舰。这些舰艇大部分都是美国二战期间建造的,中间虽经多次修修补补,但阳寿已尽,正常安全航行都困难,更难应对人民解放军海军快速增长的驱护舰队。因此在20世纪80年代初,台湾海军把建造替代美制驱逐舰的新型护卫舰列入其改善海军舰艇兵力结构的新一代护卫舰发展计划——“忠义”计划(PFG-1)中,并提出所谓“国舰国造”计划,预期到2000年前后,台湾的主战舰只应能够达到基本“自制”。1980年前后,由“中山科学研究院”牵头,联合“船舶设计发展中心”与台湾“中国造船总公司”进行PFG-1计划的前期论证、选型工作。邀请参加的岛外厂家则为两家:负责船体设计的罗森伯特·尚斯(Rosenblette & Sons)公司和负责火控作战系统设计的威斯汀豪斯(Westinghouse)公司。1984年底,“忠义”计划初步完成设计,并在当年进行了1:100的模型展示。 虽然PFG-1的草案已经成型,可台湾船舶工业却难以承造。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台湾逐步成为亚洲造船业中领先者,至80年代中期,台湾拥有名义造船能力100万吨的船坞,并建造了多艘十万吨级的VLCC、ULCC,但是具体到军舰的建造就不是一回事了——建造各种技术高度集中、建造规范、标准明显高于民船的军舰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在过去的近50年中,台湾只造过补给船与登陆艇等军辅船,所造的作战舰艇中最大的也仅为满载排水量275吨的龙江级导弹艇,现在一下子要造出主战舰只,有些勉为其难。因此,台湾军方于1985年通知国外厂商计划取消,取而代之的是于1984年已先期提出的“光华”计划。 ◇ 只能选择佩里级 台湾海军在综合评估了德国MEKO、意大利西北风级和美国佩里级之后,分别进行了试探,但德国和意大利均不愿出售军舰破坏与中国大陆的关系,只有美国愿意出售佩里级整舰,经过反复磋商,台湾和美国最后达成协议,决定以佩里级为母型,列入“光华一号”计划进行仿造生产,第一批计划生产7艘,自第8艘后的第二批5艘计划改为装备宙斯盾系统SPY-1相控阵雷达小型化、台湾化版本的ADAR-2N,后因技术和经济双重原因而下马。 1989年5月8日,台湾宣布新的导弹护卫舰将由“中国造船总公司”制造,设计方案由美国吉布斯·科克斯公司提供。同年,在美国巴斯造船厂(BIW Bath Iron Works)协助下,“光华一号”舰,也就是成功级的第一艘在“中船公司”高雄船厂开工。首舰“成功”号单舰造价6.5亿美元,从订货到交付使用共40个月:1990年12月21日安放龙骨,1991年1月15日安装MK13导弹发射架,1992年12月与1993年1月分别进行海试。1993年5月7日正式服役。该舰的建成表明台湾军用造船技术与管理水平达到了一定高度。随即,“中船公司”以每11个月一艘舰的速度交付台湾海军。 按照台湾海军当初的计划,从成功级第二批次起将改为宙斯盾防空舰,“光华二号”的首舰、计划的总第8艘为“田单”号,将是“宙斯盾成功”的首舰。后来计划撤消,“田单”号便一直没有开工,但台湾“中船公司”已经为其订购了燃气轮机、螺旋桨和主要作战系统等。如就此放弃,则前期投资过大,即使这些设备转为仓储备份,也不合算。而成功级前7艘建造完成后,台湾政府决策层就是购买外国新型舰船(尤其是宙斯盾舰)还是继续自行研发下一代主力作战舰只展开了争辩。其间台湾海军装备发展政策受“台独”政治影响发生了多次动摇和改变,原来“国舰国造”的设想同IDF战斗机等台湾自制武器一样前途未卜,为了维持“中船公司”、“中科院”相关工程、技术人员不至流失,当时的台湾海军“总司令”伍世文于1998年呈报“国防部”核准,恢复“田单”号的建造。因此考虑到成功级前7艘舰艇即将全部完成,经核算经费后,原核定的总预算可以支付第8舰的造舰费用,不必增加总预算,也可有效运用已购买的主要装备,台湾军方和“中船公司”遂于1999年12月签订了合同续建“田单”号。该舰于2000年初开工后,至2003年底,已完成舾装、试车。并于2004年3月初完工交舰。至此,成功级8舰全部成军,配属于台湾海军驱逐舰第二舰队(第146舰队),分为第226和第268两个战队,均布置在马公港。 ◇ 研制、建造进程 成功级的蓝本为美国海军在20世纪70年代向“600艘舰艇海军”的大舰队目标发展时研制的佩里级护卫舰,美海军从1977年开始到1989年一口气造了51条。当年美国海军作战部长莱文在答英国《简氏防务评论》记者关于苏联尾流制导鱼雷对美国航母威胁的时候,曾经脱口而出:“哦,那我只好在每艘航母后面再放上一艘佩里级。”可见其在美国海军中属于“可消耗品”。 由于整体性能不错,又没有“冒进”的高技术,在军售上不会受到过分的瞩目,佩里级成为美国向盟国转让中型水面舰艇的一个模本,先后出口或转让给西班牙和澳大利亚海军。当初台湾四下乞求引进新型主力舰艇时,也只有美国的佩里一家可以出让。于是,在几乎没有选择的情况下,台湾海军引进了佩里级。 一支海军的装备建设是要和自己的作战思想、军事理论结合的,舰艇的设计、使用也要适应自己所处的环境和对手。佩里在美国海军是勤杂工,到了台湾就成了“一家之主”,所以台湾海军根据其所处的特殊地理环境,反思以往作战教训,结合实际作战要求进行了很大改进。其主要不同之处在于:增加舰体主尺度,这样的目的主要有三:首先,引进SH-60B的民用型S-70C(M)-1获得突破,因此成功级在仿制时,按照美FFG36以后的“长体佩里”进行设计,抛弃了FFG-36之前只能起降SH-2F直升机的“短体佩里”方案,满载排水量相应增加到4105吨。其次,台湾海峡向来风大浪急,台风频发,为适航性考虑,自然是船越大越好。另外,成功级是作为主力舰只使用,且在狭窄的海峡内也难以组织大编队作战,因此需尽可能的提高单舰战斗力,并增设部分C3I系统和武器。在引进时,美国尚未答应提供鱼叉反舰导弹,严重影响了成功级的远程反舰火力(美国后于1992年见台湾研制的雄风II型反舰导弹的确性能不错后,方与标准SM-2导弹一起提供)。为了弥补这一缺陷,成功级在舰桥后加装了两座四联装雄风II反舰导弹。国民党海军的驱护舰在50-60年代和我人民海军在海峡内过招时,多次为我小型高速舰艇所伤。直至今日,那些曾经历过那种被四处穿梭的鱼雷艇、炮艇围攻、追击的台湾海军将领们依然牢牢记得那种恐惧,因此一致要求成功级必须具备相当的防小型舰艇突击的手段。由于美国海军根本没有考虑过还会出现小型舰只近距离上“拼刺刀”,佩里级的76毫米主炮和密集阵均为后向安装,在舰艏方向留下了相当的死角。而处于特殊战场环境下的台湾海军则在成功级机库两侧增设了40毫米速射炮,以消除舰两舷前向射界死角,以便面对我人民海军可能出现的“多路、多批、鱼(雷)炮(火)夹击”战术时不至于顾此失彼。由于佩里级的设计宽余度并不大,这样的后期加装必然带来一些建造、使用上的不便。如40炮无法透过甲板安装,也无法设置弹库,甚至要人工装弹,且射击时会引起共振,影响其他武器、电子设备工作。但从台湾海军的作战环境看,作这样的加强和由此带来的性能上折衷是合理的。不过,如果当初台湾能够获得德国开放性、兼容性更强的MEKO型护卫舰的话,可能在设计、建造时的自由度就更大些,于以后的改进、改造时也更能跟上形势和需要。当然,以台湾现在的工业基础和工程实践能力,也未必能作到。 在增设了多种武备和设备后,全舰重心必然上移,考虑到稳性和防弹抗爆能力,“中船公司”请美国吉伯斯·考克斯(Gibbs & Cox)公司进行修改,调整了重心、稳心等船舶参数,加大了舰体钢板厚度。这些变化使成功级的主尺度是所有佩里及其变型舰中最大的。 ◇ 借助“后发优势” 在电子设备方面,成功级也借助“后发优势”进行了大的改进。借美军改进SPS-49对空搜索雷达之机,成功级将其升级到了采用了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V)5型,作用距离增加,且处理速度加快,有利于成功级在编队中担负防空重任。此外,对SYS-2(V)2战术数据自动化系统也进行了针对性升级,留出了接口、统一了通信标准,以在需要时可以台湾标准直接和美军的相应C3I系统连接。为了防止舰上的美制战术信息系统(SCTDS)与台湾改装的雄风II型导弹、博福斯L70舰炮不兼容,成功级上还增设了原用于“阳”字号驱逐舰的“武进三”(H930MCS)火控系统专门控制它们,再通过接口和SCTDS相连,确保可靠性。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台湾当局一再拒统,使得海峡局势长期紧张,双方于此部署了相当数量的雷达和其他电子设备,这使得海峡成为世界上数一数二的电磁信号密度密集之地。为了适应这种高威胁作战环境,成功级将佩里上的SLQ-32(V)3综合电子战系统升级到(V)5型。由于建造时(V)5型美国也尚未研制成功,头3艘的“成功”、“郑和”、“继光”号上为SLQ-32(V)2型,其干扰器与全向天线分开设置。1993年(V)5在美服役后,前3艘成功级进行了一体化改进。从第4艘“岳飞”号开始则直接装备(V)5型。主要用于360度全方位内对威胁本舰的辐射源进行收集、识别、测向、告警,并能按照数据库中存储的目标类型进行相应的干扰。该系统采用罗特曼透镜多波束天线阵的伙伴干扰机,其使用多个低功率相控阵天线功率合成技术,具有很高的方向性和精确性。另外信号侦察则采用WLR-1(V)型雷达侦察接收机,干扰发射器为4座MK-36(后2艘为台湾仿制的工蜂-6型)箔条发射装置。该系统的覆盖频率为1-18GHz,可覆盖从对海搜索雷达到火控雷达、导弹导引头等绝大多数信号源。并能自动启动Mk-36箔条/红外诱饵发射系统、伙伴干扰机对来袭导弹实施噪声和欺骗干扰,其战术作战灵活,可同时对付在多方位上出现的威胁。为了应付水下威胁,该系统还将美国海军的AN/SQQ-89(V)2综合反潜作战系统整合在内,可对AN/SQS-56中频舰壳声纳的数据进行处理、威胁判断,并控制释放T-MK6/SLQ 25鱼雷诱饵自卫。 为了进一步提高成功级的末端防御能力,台湾海军除了提升其对掠海反舰导弹的探测能力外,还计划在标准导弹发射架前方加装一门海拉姆近防系统,以消除原部署于舰尾的密集阵系统在舰首方向的射击死角。另以海拉姆近防系统替换直升机库上方的密集阵系统,将现有2门博福斯单管40毫米L70机炮换为密集阵近防系统。由于美国海军已开始对密集阵系统进行性能提升,台湾对此十分眼红。经过多次商讨后于2003年与雷锡恩公司签署了一项价值约730万美元的合同以升级台湾海军的Block 1A型的密集阵(CIWS)系统,升级工作将在美国圣路易斯市进行,有望于2005年1月完成。这样,成功级的近距离防御系统的硬杀伤能力将是所有佩里家族中最强的。 ◇ 实战能力 成功级护卫舰的蓝本是美国海军的佩里舰,战术与技术性能相近。1988年5月17日,“斯塔克”号(FFG-31)在波斯湾被伊拉克幻影F.1战斗机发射的两枚飞鱼反舰导弹击中,舰上指挥系统被毁,37人死亡,暴露出了单舰火力弱的不足。由于其防空武器均为单件配置,且有射击死角,不具备对付多目标能力,一旦脱离舰队的空中掩护,容易受到空中打击。而且成功级的中、远程对海、对地火力也偏弱,除8枚雄风导弹外,仅有1门76毫米舰炮。而人民海军的改进后的旅大、旅沪等各级驱逐舰的反舰导弹都在16枚,护卫舰的反舰导弹也在8枚,射程和雄风不相上下,甚至更远。而主炮口径分别为130毫米和100毫米,射程远超成功级,且数量均为两门以上,部分抵消了因口径大带来的射速低的不足。而即使是排水量较成功级小的江卫II级也装备了8枚反舰导弹和一门100毫米双管炮。再考虑到在系统作战情况下,人民海军的主力作战编队中,有专司攻舰的现代级、旅大(改)级,有突出反潜的旅沪级,还有在编队外围活动驱潜、探路的江卫级,中间有防空的新型驱逐舰。前面开路的有多型高性能潜艇,还可能有导弹艇等逡巡于前后策应。综合攻防能力平衡。反观台湾海军,攻,则无必杀之技,守,则缺罩门之术——本来是大户人家的丫鬟,到了这边要作管家的姑奶奶,实在有些为难。 虽然成功级存在诸多不足,但它的入役对台湾海军的确起到了相当大的影响。首先,主力舰只整体作战水平相对于阳字级时代有了一个质的飞跃。而同出自美国门下的良好承继性,也便于操作、维护,保持在航率和战备率。舰艇性能的提升,对台湾海军提出提高指挥、作战人员素质的要求和影响起到了不可小视的推动作用。新舰投入使用后,在演习中暴露的问题又反过来促使台湾海军作战、训练思路和条例进行修改变化。如果放大到整个台湾的军事战略上来分析,台湾海军“提升反潜作战能力”的军事思想导致了成功级的出现,而服役后的使用,又推动了台湾海军诸多领域的变革。 当前,台湾海军正在研究成功级和诺克斯、拉斐特,甚至未来基德级之间的协同配合,企图将用维护民族统一的英雄命名的成功级变成推行“台独”分裂逆行的打手。不知道那些在成功级乃至整个台湾海军中服役的水兵和军官们,那些和我们一样同样耳濡目染听着民族英雄名字和事迹长大的台军官兵们,在向自己的同胞开火时会怎么想? 成功级的命名与台湾海军的走向 成功级各舰均采用中国历史上的名将和英雄命名,其中二号舰“郑和”号还与我人民海军081号训练舰同名,她们的命名对中华民族悠久传统颇具认同感,但这却可能是在“台独”道路上越滑越远的台湾海军最后一批在命名上与大中国、中华民族有关的舰艇。 随着国民党下台,大力推行“台独”路线的民进党当政后,台湾海军舰艇命名与“中国”二字渐行渐远。当第8艘成功级“田单”号下水后,民进党立委蔡同荣、林进兴、李镇楠等人公然提出台湾海军的舰艇命名太过于“亲中国”,在即将购买的12艘战舰和潜艇命名问题上要“去中国化”,要“上网命名”或“网络公投”。再联想到台湾军队诸多官方出版物,如台海军机关刊物的《中国的海军》在当局“两个中国”、“中华民国在台湾”理论之下更名为《中华民国的海军》,可以认为,按照当前“台独”发展形势,台湾海军未来舰艇将很难再取和中国甚至中华民族发生联系的名字。区区一个舰名,却折射出多少风云变化,不知用于命名成功级的这些为维护国家一统尽忠竭力的中华民族英雄们地下有灵,于台湾当局一意分裂大好河山之逆行将作何感受。 夭折的成功II型(PFG-2) 按照台湾海军当初的计划,5艘成功II型(PFG-2)将作为防空型护卫舰建造。主要装备MK41垂直发射系统、MCS先进作战系统、工作于S波段的ADAR-2长白相控阵雷达,有4个板式阵列天线,使其具有类似美海军宙斯盾系统那样的对空作战能力,可探测176千米半球空间内的目标,跟踪300多个目标,并锁定其中16个目标。最大作用距离约500千米。但由于美国不愿提供支持,长白雷达上舰遇到了诸多困难,加之台湾海军内部也对该计划的定位缺乏充分认识,因此进展不如预期顺利,在对雷达系统、作战系统(ACS)进行初期开发后便难以为续,1994年计划被取消。 几经沉浮的台湾海军的“宙斯盾梦” 为了应付人民解放军海空军日益增长的空中打击力量,台湾海军一直渴望获得高性能的防空型舰艇,其采购、装备的重点则是美国海军的宙斯盾作战系统(见本刊总第488期文章《宙斯盾终极解读》)。最初的宙斯盾舰艇计划是在“光华”计划中研制田单级护卫舰,装备在宙斯盾基础上研制的长白相控阵雷达,但未能实现。后又有购买退役的斯普鲁恩斯级导弹驱逐舰并进行改装的设想,终因技术难度太大、经济负担重而作罢。随着美台军事关系逐步升温,台军方突然决定中止二级“二代舰”的发展规划,改向美国直接购买宙斯盾舰,此中变化绝非简单的军事预算和技术方向的调整,而反应出台湾政治心态和安全策略取向、目标的重大演变。在此基础引导下,台湾海军在美台军售会议上提出引进美国的阿里·伯克级宙斯盾驱逐舰,虽该舰售台对其具备海上反导、前推拦截线、提高整个海军的总体指控能力有很大作用,但美国也忌惮这种带有浓郁政治色彩的军售对中美关系的巨大破坏而没有放行。经过几番讨价还价,最后台湾终在2001年获得美国批准,采购了与斯普鲁恩斯同一舰体、用作防空的基德级导弹驱逐舰,虽然没有装备宙斯盾系统,但台湾海军的防空实力已经得到了很大提升。而台岛内研制新的装备相控阵雷达防空护卫舰的意向一直存在,有可能在技术条件成熟的时候还会再上马,因此,不排除以台湾现在唯一自行建造过的成功级护卫舰为母体,进行放大、变型的可能。从这个角度看,成功级的研制,确实为台湾掌握、发展大中型军用舰只技术打下了基础。 由于采购基德级驱逐舰,台湾获得了“准宙斯盾”能力,如果加以改进,也不排除拥有高性能相控阵雷达和反导系统的可能。在当前中美关系和两岸关系的形势下,让台湾加入TMD涉及中国的国家主权和国家安全,因而具有了极高的政治风险。而宙斯盾舰因其与TMD相关联,因而也成了具有极高政治含义的武器系统。台军方之所以着眼于购买宙斯盾舰艇,其目标主要在于弹道导弹防御作战,另外更希望搭车购买美国“海军外大气层战区弹道导弹防御计划”方案之一的“轻型外大气层射弹”。它在标准SM-3基础上增加了动能杀伤弹头和第三级火箭,可在弹道导弹再入前进行拦截。再则,4艘宙斯盾驱逐舰在水面与防空的综合作战能力方面要远远强于台海军现役的7艘成功级、6艘康定级和6艘诺克斯级作战能力的总和。 目前,台湾海军的宙斯盾舰计划已不仅仅是一项军火采购案例了,而更多的成为陈水扁当局在政治上展示所谓台美“独特关系”的“样板”;成为台湾当局在台海发生军事斗争时,拉美国下水的一个“保障”和连襟;成为美国必定“协防台湾”的保证书。而美国方面则企图以此为契机,找到并推行一条既能使台湾在反导领域可以和大陆抗衡,又能够避免让台湾直接参加TMD可能带来的政治风险的道路,并将此“成果”推广到其他军售领域。□ 敬 雄 慧 芹 相关专题:《国际展望》网络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