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新闻评述 > 正文
《龙旗飘扬的舰队》节选——马关谈判

http://jczs.sina.com.cn 2003年1月15日 16:02 舰船知识网络版

  《龙旗飘扬的舰队》节选——马关谈判

  乘"康济"到达烟台的海军军官,包括"靖远"管带叶祖珪,"来远"管带邱宝仁,"济远"管带林国祥,"威远"管带林颖启,"康济"管带萨镇冰,“广丙”管带
程璧光;以及六"镇"管带蓝建枢、吕文经、黄鸣球、陈镇培、林文彬、潘兆培及大二副,正副管轮,精练后营(练勇学堂)营官刘学礼,学堂委员李继纲,机器厂委员张尔梅、杨作宾,护军营官袁雨春、李春庭、余发恩。

  2月2 5日,刘含芳给李鸿章去电,汇报处理来烟台海军官兵的处置情况。已将"镇远"、六"镇"兵勇发饷遣散,其余军舰兵勇亦陆续遣行。拟将海军军官在开河之后送往天津,听候发落。李鸿章当即回电:"海军有缺大小官,本随船支薪俸。今船失则官亦虚悬,均应斥革,令其各回原籍。"不准他们去天津。他同意了刘含芳的另一请求,由程璧光替代萨镇冰,担任"康济"管带。次日他再次向刘含芳重申:"船失人存,有何用处?况吾已交卸他往。应饬同陆军营哨官一并南归。"这无疑反映了李鸿章失落和颓唐的悲观心理。

  3月初,朝中有人上奏,称刘公岛失陷后,日人将丁汝昌等灵柩并军民四千余人送至烟台,军舰均为倭掳。情节支离,未敢深议,请旨深查。6日,皇帝下旨,着李秉衡详细查明奏复。李秉衡向牛昶(日丙)核查,他们坚持说投降决定是丁汝昌作出的。丁在派程璧光送降书去倭船开船之后,仰药自杀,至晚而死。李秉衡据此上奏提出,若死事属实,对丁汝昌只可宽其既往之愆,此外无庸深论。4月9日,朝廷颁谕,刘步蟾、张文宣、杨用霖、黄祖莲照军官阵亡例从优议恤。业已革职的丁汝昌无庸置议。丁汝昌为北洋海军的投降背起了沉重的十字架,也使他的部下免除了处分。直至1 9 1 0年4月2 5日,朝廷方以"力竭捐躯、情节可怜",开复了丁汝昌的原官原衔。

  甲午战败,人人痛诋海军误国。一时间,似乎拨银数千万两营建海军本身也成了错误。且海军衙门系中法战争后醇亲王创办,素为恭亲王不喜。趁机釜底抽薪,将该衙门撤除。3月1 2日上谕称:

  “总理海军事务衙门奏,岛舰失陷,时局艰危,遵议更定海军章程,非广购战舰巨炮不足以备战守;非合南洋统筹不足以资控驭,非特派总管海军大臣不足以专责成。目前各事未齐,衙门暂无待办要件,拟请将当差人员及应用款项暂行停撤,以节经费。其每年应解海军正款,亦请统解户部收存,专为购办船械之用。又奏,海军内外学堂亦请暂行裁撤。均依议行。”

  门户派系之见,竟使朝廷在中日战争尚未结束时,先将海军衙门撤消,毫无振兴复仇之志。

  接着,4月2 8日,皇帝又颁上谕,将林国祥、叶祖珪、邱宝仁、李和、林颖启、林文彬、黄鸣球、陈镇培、潘兆培、蓝建枢、吕文经、何品璋、李鼎新、马复恒、牛昶(日丙)、严道洪等人一并革职,听候查办。三个月后,署理直隶总督王文韶奏,“北洋海军武职实缺,自提督、总兵至千、把、外委,总计三百十五员名。现在舰艇全失,各缺自应全裁,以昭核实;并将关防印信钤记一律缴销。仅存之'康济'一船,不能成军,拟请改缺为差。”从此,北洋海军的各级职务,从建制上被正式取消了。

  从1 8 7 4年讨论南北洋海防,到1 8 9 5年北洋海军覆灭,前后历时2 1年。曾几何时,这支舰队无比显赫,成为洋务运动中的一颗璀灿明珠,中国军事近代化事业的象征。然而好景不长,很快,海军便从它的巅峰状态跌落下来,直至全军覆灭。对此人们有过许多评论,其中两位当事人的话是值得咀嚼体味的。

  李鸿章说:

  “十年以来,文娱武嬉,酿成此变。平日讲求武备,辄以铺张糜费为疑,至以购械购船悬为厉禁。一旦有事,明知兵力不敌而淆于群哄,轻于一掷,遂至一发不可复收。……知我罪我,付之千载。”

  李鸿章又说:

  “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尤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净室。虽明知纸片糊襟,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败露不可收拾。”

  赫德则说:

  “恐怕中国今日离真正的改革还很远。这个硕大无朋的巨人,有时忽然跳起,呵欠伸腰,我们以为他醒了,准备看他作一番伟大事业。但是过了一阵,却看见他又坐了下来,喝一口茶,燃起烟袋,打个呵欠,又朦胧地睡着了。”

  他们的话,从不同程度涉及国家政治制度对海军事业的影响。面对垂死的封建帝国,既不想触动本质,又要起死回生,任何人都力不从心。李鸿章的话,虽有替自己洗刷辩白的成分,但异常坦率,也说出了这个位极人臣的显赫人物实际所处的可怜地位。赫德的话,从较为旁观的角度揭示了中国近代化道路的反复曲折。倘若从更为长远的历史范围讨论这个问题,人们岂不感觉到这位英国人早已十分精明地看到了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那种慢性病态?

  另有一位剑华道人,在甲午战败后回忆起数年前的往事:中国在中法战争之后创设海军衙门,宏辞伟议,纲目条举,引起日本方面的恐惧。议院中议论纷纷。这时,著名政治家和汉学家副岛种臣佝偻而起,微笑陈词说:

  “谓中国海军之可虑,则实不足以知中国也。盖中国之积习,往往有可行之法,而绝无行法之人;有绝妙之言,而绝无践言之事。先是以法人之变,水军一旦灰烬,故自视怀惭,以为中国特海战未如人耳……于是张皇其词,奏设海军衙门,脱胎西法,订立海军官名及一切章程,条分缕析,无微不至,无善不备。如是,而中国海军之事亦即毕矣。彼止贪虚有其名,岂必实证其效哉?又何曾有欲与我日本争衡于东海之志哉?”

  副岛种臣早已看透清政府办海军"止贪虚有其名,岂必实证其效"的本质。他的议论,也为我们探究北洋海军的覆亡提供了注脚。

  在国事艰难的关头,2月2 2日,李鸿章应召抵京,当天召见于乾清宫。早在1 3日,皇帝已发出上谕,派他出任议和大臣,赏还翎服、黄马褂,开复处分。李鸿章是个久历官场的政治家,当然知道这是他政治生涯的关键时刻。日本政府指名要他前去谈判,并要赋予赔偿军费、确认朝鲜脱离中国及割让领土的全权。把这些列入接受和谈的前提,无论谁去签约,必被千古唾骂,指为汉奸。而拒绝使臣之命,显然又不可能。

  根据常识,在形势不利的情况下,通过继续战争以扭转危局。或是进行妥协以谋求和平,都是主权政府保护其根本利益的不同手段。但在中国人的道德观中,即便在劣势下的和谈和妥协,都是不可饶恕的卖国行为。皇帝召见时,李鸿章首先声明,割地之说,不敢承担。假如日本占地勒索赔税,户部恐也无款。翁同龢表示,只要不割地,即使多赔款,亦当努力筹措。孙毓汶、徐用仪着急了。认为这样闪烁其辞地兜圈子无济于事,因为不答应割地,便不能为和谈铺平道路,而继续战争,国家已无此力量。李鸿章说,请翁师傅一同去日本议和。翁同龢赶紧推脱:若我以前办过洋务,此行必不辞。今以生手办重事,怎么行呢?李鸿章又表示,割地是不可行的,议不成我就回来。众人相对默然。

  此后几天,李鸿章和枢臣不断地在御前讨论议和对策,不断地奔走于各国使馆。2 8日,慈禧太后说肝气发作,臂痛腹泻,拒绝见人,表示"一切遵上旨可也。"但皇帝也不同意割地。3月2日,太后密召李鸿章,授权"以辽东或台湾予之,如不肯,则两地均予。"4日,光绪单独召见李鸿章密谈。6日,李鸿章出京。

  与此同时,日本继续发动对中国东北的战争。牛庄、营口、田庄台相继失守,新调的湘军一败涂地。日军完成了"作战大方针"的第一期计划,准备在华北与清军进行主力决战,并派舰队南下,3月2 3日在澎湖强行登陆。2 6日,在马公成立"澎湖列岛行政厅"。

  日军虽然在军事上节节胜利,但持续八个月的战斗,已使它在人力、财力和物力上感到难以支撑下去了。日本在中国连连得手,也触犯了西方列强在华利益,受到列强很大压力。在诸多因素作用下,日本政府同意议和。1 4日,李鸿章和他的儿子李经方及随员共计3 2名官员和9 2名仆从,分乘"公义"、"礼裕"二轮从天津前往日本,1 9日到达马关。2 4日下午4时,李鸿章在双方会谈结束返回旅馆途中,受到日本人小山六之助的刺杀。凶手从路边用手枪击中李鸿章左眼下颧骨处,双方谈判一度中断。4月1 7日,李鸿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马关春帆楼,签定了《讲和条约》十一款,即著名的《马关条约》。

  条约规定,一、中国承认朝鲜独立,废除中国对朝鲜的宗主权;二、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澎湖列岛;三、中国赔款库平银2亿两;四、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五、日本人得以在中国通商口岸从事工艺制造;六、在订约后一年内中国分两次交清1亿两赔款,并重新签订通商行船章程前,日本派兵占领威海卫。

  在所属的另约中具体规定,驻守威海卫的日本军队不超过一旅团。在驻守期间,中国政府每年贴交库平银5 0万两。日军驻守范围,包括刘公岛、威海卫沿岸4 0华里以内。

  在马关谈判的第一次见面时,伊藤博文向李鸿章谈起了中国的情况。伊藤说:"十年前我在津时,已与中堂论及,何至今一无变更?本大臣深抱歉。"李鸿章答:"维时闻贵大臣纵论及此,不胜佩服,且感佩贵大臣力为变革俗尚,……我国之事,囿于习俗,未能如愿以尝。……今转瞬十年,依然如故,本大臣更为抱歉,自惭心有余力不足而已。贵国兵将,悉照西法,训练甚精;各项政治,日新月异。此次本大臣进京,与士大夫相论,亦有深知我国必宜改变方能自立者。"回想十年前两人在天津会谈后彼此的观感,历史竟是如此难堪和无情。

  李鸿章当然知道甲午战争的失败,乃至签定《马关条约》,必定是他自己个人声誉的完全毁灭。他的女婿张佩纶也作二千余字长信表示反对。作为政治上的失意者,他熟悉官场的世态炎凉;作为女婿,他更关注李鸿章的身后评价,故借讨论李鸿章归国后是否应借枪伤请假休息一事,引曾国藩处理天津教案之例进行比较:

   “曾文正于丰大业一案所云:内疚神明,外惭清议。今之倭约,视法约何如?蒉恐续假哗然,销假哗然,回任更哗然,将终其身为天下哗然之一人耳。此数纸,蒉中夜推枕濡泪写之,非惟有泪,亦恐有血;非惟蒉之血,亦有鞠耦之血;非惟蒉夫妇之血,亦恐有普天下志士仁人之血,希公审察之,毋自误也。”

  这几句血泪交加的话语,写得极为沉痛,为我们展示了李鸿章家族内部对《马关条约》的强烈反对态度。文中"蒉"即张佩纶的自称(张字蒉斋),鞠耦为张的夫人,李鸿章的女儿李经筹。

  早在李鸿章马关议和期间,英国驻华公使欧格讷就注意到,北京的"大臣们不准备承担给李鸿章指示的责任,而是坚持必须让李鸿章特使采取主动,而大臣们将批准他所作出的任何决定。"到了向日本割让台湾的时候,朝廷又命李经方前去办理。据议和使团顾问,美国前国务卿科士达披露,李鸿章"对此非常生气和吃惊,这表明北京感兴趣的是把人们对条约的全部憎恨都加在他和他的亲属身上"。他给儿子去电,说"我父子独为其难,无可推诿,汝宜妥筹办法",又给总署去电,说李经方回国后忧劳成病,牵发旧疾,症忡日剧,神智不清,断难胜此巨任。并要求科士达也给北京的政要拍电报以取消成成命。然而朝廷不允,诏命"李经方迅速前往,毋许畏难辞避。倘因迟延贻误,惟李经方是问,李鸿章也不能辞其咎。"在翁同龢的日记中,我们读到"面奉谕旨,总署致李鸿章电信一件,为李经方事也。"淡淡的语气背后,又隐含着多少政海波澜呢?

  4月2 3日,俄、德、法三国照会日本,要求其放弃对辽东半岛的占领。这便是"三国干涉还辽"事件。三国认为日本割占辽东半岛,妨碍了他们在华的利益,尤其是影响到俄国在中国东北的利益。日本被迫向列强让步,但要求中国增加3千万两赔款。这或许是李鸿章"以夷制夷"外交所取得的唯一成果。

  本文节选自《龙旗飘扬的舰队--中国近代海军兴衰史》姜鸣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发表评论】【军事论坛】【短信推荐】【关闭窗口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相关链接
《龙旗飘扬的舰队》节选——激战马江2(2003/01/15/ 16:33)
《龙旗飘扬的舰队》节选——激战马江1(2003/01/15/ 16:29)
《龙旗飘扬的舰队》节选——法军进攻台湾(2003/01/15/ 16:27)
《龙旗飘扬的舰队》节选——甲申易枢的波澜(2003/01/15/ 16:25)
新书选登:《龙旗飘扬的舰队》专题